城市发展




    2016年8月22日,在台州撤地设市22周年的节点上,市委召开城市工作会议,提出到2030年,把台州建设成为在全国乃至世界独具魅力的“山海水城”、“和合圣地”、“制造之都”。

    围绕打造“山海水城”、“和合圣地”、“制造之都”这3张城市金名片,会议提出,要扎实推进全市域统筹发展、“三区两市”协同发展、市区融合发展,全面提升城市能级,建设富有台州特色的现代化城市。具体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加快市区融合发展,提升中心城市集聚度、首位度。深化体制改革,加强市级统筹,激发区级活力。加快市区发展,出路在融合,关键要改革。大力发展科教文卫事业,着力提高市民的幸福指数和文化素养。针对市区“教育实力不强、医疗卫生水平不高、公共文化服务不优、科技创新能力薄弱”这四大问题,补好市区社会事业发展的短板,提升城市软实力。

    ——推进“三区两市”协同发展,强强联合增强发展整体性。按照市委市政府《关于“三区两市”协同发展的若干意见》,进一步落实好八大重点任务,着重抓好规划协同、交通协同、产业协同、公共设施协同和生态保护协同,促进“三区两市”协同发展,着力构建城市功能互补、产业分工配套、要素流动顺畅、通勤时间合理、公共服务一体的协同发展格局。

    ——推进全市域统筹发展,构建一体发展的大台州。要谋划大台州,全面优化城市空间结构、规模结构、产业结构,推动陆海联动、城乡一体、统筹发展。推进布局组团化,提高产业融合度,推进全域旅游,打好和合特色牌。

    ——深化区域合作和“一带一路”参与,推动城市开放发展。以开放的眼光、接轨的意识、融合的理念,构建内联外接交通网,加强跨区域交流合作,加快“走出去”“引进来”,进一步把城市融入全省、融入长三角乃至全国全世界。

    ——努力开创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新局面。强化规划引领,科学绘制城市蓝图。进一步提升规划理念,完善规划体系,优化规划管理,科学谋划好编制好规划、严格管理好实施好规划,切实发挥规划在城市发展中的战略引领作用。提高建设水平,彰显城市魅力形象。牢固树立精品城市建设理念,尽快完善城市功能,加快重点区块建设,深入推进产城融合,着力塑造城市个性,打造个性鲜明、文脉清晰、底蕴深厚的现代化都市。创新城市管理,营造宜业宜居环境。要以人为本,坚持依法管理,注重精细管理,实现长效管理,铸就城市品质生活。


    名词解释:

    山海水城

    从自然风貌看,台州是山海水城。

    台州是浙江“七山一水两分田”的缩影,是山、海、水和谐的生态福地。

    台州群“山”环抱、浑然天成。台州三面环山、一面临海,山地、丘陵占全市陆域面积70.4%,自古就以“海上名山”著称。

    台州依“海”而兴、三湾联动。台州是海洋大市,9个县(市、区)中有6个濒临海洋,海域面积约8万平方公里,大陆海岸线长达651公里,占全省大陆海岸线的28%。

    台州是江南“水”乡,水穿城过。历史上台州“河网密布、港汊交纵”,水乡风韵不亚于苏杭,有“走遍苏杭、不如温黄”之说。从“路桥”、“泽国”、“大溪”等地方的命名就能看出,台州自古就是江南水乡,水资源丰富。椒灵江、金清两大水系流域面积占全市陆域面积80%左右。市区现有河流2400条、池塘8400个,河网水域面积超过46平方公里,水域容积达1.4亿立方米,这样的体量在全省是少有的。随着市区以“五湖四环、一廊多带”为概念的水利风景慢游体系的研究和实施,水上台州呼之欲出。


    和合圣地

    从文化内涵看,台州是和合圣地。

    台州素以佛宗道源享誉海内外,是佛教天台宗和道教南宗的发祥地。天台山以其深邃的文化内涵孕育出了博大精深的“和合文化”。“和合文化”内涵丰富,儒释道三家互补共融,倡导和谐、开放、合作,是浙东区域文化的典型代表。习近平总书记曾说,我们的祖先创造了无与伦比的文化,而和合文化正是其中的精髓之一。


    制造之都

    从产业特征看,台州是制造之都。

    以制造业为主的民营经济创新发展,一直是台州最大优势、最亮的特色、最重的底牌。

    制造业门类齐全,配套能力强。台州已形成汽摩配、医药化工、家用电器、缝制设备、塑料模具等20多个规模上百亿元的块状特色经济,“中国汽车及零配件出口基地”、“医药产业国家级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等51个国家级产业基地落户台州,74个工业产品国内市场占有率第一。

    上市企业多,创新能力强。涌现了海正药业、双环传动、水晶光电、伟星新材等一批优秀制造企业,全市上市公司40家,其中39家是制造类企业,“新三板”挂牌企业45家。

    金融生态优,城市活力足。台州是全国唯一拥有3家城商行的地级市,全市有221家金融专营机构服务小微企业,被国务院列为国家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改革创新试验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