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来源: 台州日报 | 发布时间: 2025-08-11 08: 43 | 作者: 钱青 | 浏览次数: |
8月1日,在海拔800米、森林覆盖率90%的石梁镇,天台文旅项目“石梁炊烟”迎来周年庆。“得益于石梁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营业1年来,我们的游客量达到70万人次,年营业额超1000万元。”“石梁炊烟”负责人戴以杰说。
2024年,天台空气质量优良率达96.2%,全年PM2.5平均浓度22.8微克/立方米,县控以上断面水质达标率、地表水水环境功能区达标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均为100%……
这一连串数字背后,是天台作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国家级生态旅游示范区、国家卫生城市,始终坚定不移深入实施“八八战略”,全面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将生态红利转化为民生福祉的生动实践。
林下生金:立体栽培“拉满”空间价值
8月的天台宝华林场,绿意盎然,浙江天台坤黄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在此大面积推广的“林下立体栽培模式”,正让山林每一寸空间价值“拉满”。
“在这种模式下,每亩产值能达到3万至5万元,比传统平面种植效益至少翻一番。”公司负责人吴伟茂对未来充满期待。
2009年,吴伟茂在宝华林场租下200亩林地,成为全省率先尝试黄精选育的“吃螃蟹者”。如何让林下生态系统释放更大经济效益?这个问题始终萦绕在他心头。经过多年摸索,“林下立体栽培模式”终于付诸实践——通过立体网连接高大植株,在林间巧妙套种黄精、灵芝和铁皮石斛,让有限的林下空间得到最大化利用。
这一模式,构建起了一个自给自足的微型生态系统。“灵芝的粉状基质,恰好模拟了黄精野生生长所需的腐质层,既保水又保暖;石斛生长过程中产生的有机质,会沉淀为黄精的养分来源,形成天然的‘反哺’循环。”吴伟茂介绍,三者因生长周期、习性的差异互补,最终实现了“1+1>2”的叠加效益。
如今,吴伟茂的种植规模已扩展至700亩。这片林地不仅被评定为市级共富工坊,还成为浙江省“一亩山万元钱”高质量基地、浙江老字号,在全省范围内推广黄精种植面积超1000亩。在其带动下,周边6个村的70多户农户纷纷投身黄精种植。
“经济效益和生态保护并行不悖。”吴伟茂深有感触。林下立体栽培形成的独特景观,让山林绿意更盛;而天然生长环境滋养出的产品,自带“绿色”标签,生态与经济效益实现了双赢。
作为“弥山药草、满谷丹材”的宝地,天台拥有道地药材30多种,被称为浙江省内罕见的“生物基因库”。近年来,天台县围绕以铁皮石斛、乌药、黄精“三棵仙草”为代表的珍稀中草药物种资源,深入开展栖息地保护、生长环境调查、原生境抚育、仿野生种植等工作,让长在深山的珍稀物种,成为带农致富的“金钥匙”。
民宿兴村:“塔后模式”激活共富动能
8月7日—9日,天台塔后“邻山居”民宿一房难求,住客多为外地自驾游客和旅游团队。“暑期旺季,村里民宿基本都被订满了。”主理人陈慧为客人泡上一杯薄荷茶润喉。小院内,花草郁郁葱葱,三角梅开得正艳。
2023年,陈慧从国企退休,走访多地后,最后决定落脚塔后,圆梦“小院情结”。“我向村民租了带院子的简装房,按自己的想法精心打造,呈现‘家’一般的温馨和自在氛围。”如今,陈慧的小院四季开花,客人们来自五湖四海,会主动帮忙打理花草,就像在自己家一样。
今年,“邻山居”的客流量比去年翻一番,日常周末入住率达90%;旺季时,陈慧会将客人引流至同量级的周边民宿。“游客从江浙沪扩展至全国各地,说明天台山水人文的知名度越来越高了。”陈慧开心地说。
依托绿水青山的自然禀赋和乡村独有的人文氛围,塔后已发展出80余家风格迥异的民宿。自2012年启动水岸同治以来,塔后村将公共休闲区域打造成禅修养生节点,把农田山地开发为旅游观光和乡村产业基地,并联合周边7个行政村以及国赤社区组建“大塔后片区”,成立强村公司和乡村运营中心,以市场化思维激活片区共富动能。
以塔后村为试点,天台探索水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针对自然资源开发过度村、资源贫瘠村、自然保护地禁止开发村等不同类型,设计差异化转化路径;以公司化运营模式盘活闲置资源,推动村集体“资源+资产”双入股,以“生态文明+共创共富”“片区带全域、组团促互补”的思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走出“山清水秀、民富村强”的生态发展之路。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