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来源: 中国台州网 | 发布时间: 2025-08-01 08: 58 | 浏览次数: |
今年上半年,我市勇立“新”潮,处处涌动着新质生产力带来的盎然“新”意——
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展现出强劲发展势头,增加值增长11.5%,居全省第3位;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74.8%,连续6个月居全省首位。
高新技术产业贡献了全市规上工业超八成的利税、超七成的营业收入、近九成的研发费用……一组组亮眼数据背后,是台州以“创新之钥”,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生动答卷。
空天+AI,新质产业“增长极”加速崛起
7月29日12时11分,浙江妙月航天应用科技有限公司自主投资研发的卫星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一飞冲天。
这颗装载全色多光谱载荷的微纳卫星,运行在距地球500多公里的轨道上,每日绕地约15圈,为自然资源管理、农业监测等领域送去坚实的数据支撑。
两年前,这家作为“500精英”领军企业落地台州湾新区后,便开启了它的空天逐梦之旅。企业的快速落地与茁壮成长,也是我市“虎口夺食”拼抢新质项目的生动缩影。
今年以来,我市继续放大“空天”优势,先是落地全省首支低空经济产业基金,又凭借“基金+资金+供应链”的定制化服务模式,成功吸引了国星宇航、航天驭星、蜂巢无人机等21个亿元级产业项目落地生根。其中,4家市外高新技术企业的“智力迁移”,更是让空天产业在这里实现了从“星星之火”到“燎原之势”,使台州无人机航空小镇活跃度指数一路攀升,跃居全国第2位。
在人工智能、机器人等充满无限潜力的“新风口”,我市积极布局建设浙东南智算中心、浙东南天翼智算谷等2个算力设施,大力推动人工智能赋能千行百业,成功落地深兰人工智能机器人长三角总部基地、翼菲并联机器人总部等一批重磅项目。今年上半年,我市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也实现了20.9%的增长,居全省第3位。
数智蝶变,传统产业“老树发新枝”
新质生产力还如春风化雨,融入传统产业生产线,激起蓬勃的“数智”脉动。今年台州传统制造业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1%,位居全省首位。
日前,在杰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30周年科技大会上,公司发布了全球首款AI缝纫机。这款缝纫机可识别3000多种面料,生产效率比普通机器提高8%至15%。
“数智”脉动之下,传统产业“老树发新枝”,向着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迈进,在新时代的经济浪潮中乘风破浪。上半年全市规上工业研发费用同比增长8.6%,增速居全省第3位。华海、伟星等36家企业入围省高新技术企业创新能力500强。
温岭的传统主导产业,如泵与电机、汽摩配件等,也在AI赋能中悄然“变身”。中昊芯英AI算力产业基地项目落地温岭,从施工到投产仅耗时两个多月。其作为国内唯一掌握TPU架构训推一体AI芯片核心技术的领军企业,正推动产业革新。新质生产力之变,助力浙东工业母机集群攻坚项目入选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典型创新成果推介案例。
此外,今年以来,通过实施工改、技改、数改“三改联动”,推进“四个万亩”计划,我市在土地利用和产业升级方面成效显著,43家企业入选国家先进级智能工厂。同时,科技企业培育计划成果丰硕,新增创新型中小企业164家、国家重点“小巨人”企业10家,新增上市企业4家、居全省第2位。
协同共生,产学研“智力引擎”全速运转
“新”字成为串联产学研协同发展的核心纽带。我市以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改革为突破口,通过机制创新、平台搭建和成果转化,正构建起一条充满活力的产学研深度融合生态链。
人才流动机制的创新打破了校企壁垒。通过“人在高校、干在平台、转化在企业”的人才互聘共享模式,45名“产业教授”和91名“科技副总”实现双向流动。“企业认定、政府认账”的评价机制授权230余家企业自主认定450余名人才,让市场真正成为人才评价的“试金石”。
高校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的精准对接展现新作为。台州学院人工智能学院的更名与“光电信息材料与器件”专业的增设,3所高职院校入选省“双高”建设单位,获批5个省高水平专业群,实现了高等教育与地方产业的同频共振。浙江大学台州研究院工程师学院“去筹”工作的推进,更将形成“企业提需求—项目支撑—订单式培养—留企工作”的人才培育闭环。
高能级创新平台的建设为产学研融合提供新载体。省高档数控机床技术创新中心集聚10名省级以上领军人才,9家省级重点实验室与111家市级重点实验室构成梯次培育体系,27家概念验证中心和中试平台构建起高效的成果转化体系。其中入选首批省概念验证中心2家、工信部中试平台重点培育名单1家。
浙江大学台州研究院通过“基础研究—概念验证—中试放大—产业化”全链条赋能,累计孵化企业142家,产值达6.5亿元。118名在院研究生与139名企业导师的“双导师制”,正培育着扎根产业的创新力量。
未来,台州将坚持聚力创新、实干争先,以新质生产力培育为主引擎深化创新台州建设,让科技创新的澎湃动能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势能。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