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来源: 台州日报 | 发布时间: 2025-07-04 09: 25 | 作者: 卢珍珍 | 浏览次数: |
石屋、阳光、沙滩,温岭的独特美景,来自大海的馈赠。同样,三面临海的地理位置,也赋予了温岭不一样的文物积淀。
温岭共有83处各级文物保护单位与文物保护点,它们大多散落在海边、金清港一线及山间。
今年3月,新修订的文物保护法正式施行;在第四次文物普查中,温岭“四普”队员对新文物保护法,有了第一次实践。
一
温岭的文物以近现代为主,它们的出现,大多离不开水。
“大溪、新河、石塘,是我们文物分布的重点镇。大溪以地下文物为主,新河以传统民居类为主,石塘的石屋、闽南文化很明显。”温岭“四普”普查队队长张淑凝介绍,因为靠海,温岭留存下很多具有地方特色的文物。
比如碉楼。温岭三面临海,旧时很多海盗沿着水路来犯,当地有钱有势的富绅就地取材纷纷建起碉楼。这些碉楼分布在石塘、坞根等地,形式多样,有独体式的,有院落附带式的,也有过街式的。它们大多为木石结构,三到五层那么高,墙体用石或砖砌筑,厚实坚固。墙面开方形、券形等窗,还有枪眼,用于防御土匪。
温岭的石文化发达,石建筑很多,最富特色的有石塘的石屋群,以及大溪的三池窟大寨屋群。三池窟因村内有头池、中池、饭箩头池三个池及村后又有一窟得名。“大寨屋群应该是温岭解放后第一个有规划建的村庄,每排大寨屋沿人工河两岸成‘非’字形排列,河岸种植水杉,建筑就地取材,由长屿石板、青砖砌成,很有地方特色。”张淑凝说。
温岭地处温黄平原,陆域水网交织,在所有水系当中,金清水系最为发达,因水而生的闸桥文物特别多。有名的如宋代的新河闸桥群,它包括四座闸桥:中闸、麻糍闸、北闸和下卢闸,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新河闸桥群的特色是闸桥合一,桥上行人,桥下设闸,具有排蓄水和交通的双重功能的特点。“温岭闸桥最大的特色,是桥墩采用了石伸臂结构,在台州是较有代表性的。”张淑凝说,市民甚至可以跟着闸桥古迹去游玩,如新金清闸、琅岙桥等。
无论是碉楼、闸桥还是石屋,温岭“四普”普查队都通过专题调研的方式,逐一进行了走访调研,这些普查信息也将为后期成书做资料准备。
二
“四普”中,寻找摩崖石刻往往会耗费普查队员的耐心和精力。距离“三普”已经过去十多年,很多摩崖题字所在的地方,植被茂密,实地调研时十分困难。
“我们寻找温峤一处摩崖时,前后走了两趟,很艰难。”张淑凝说,龙潭坑摩崖是清代书画家林蓝的题字,“第一次去,我们半天找不到准确位置,折返后,联系了村里的人,终于找到。”张淑凝回忆,寻找摩崖需要开辟一条新路,由于摩崖所处位置落差较大,上下山几乎靠手脚并用。
在核实“三普”文物名录的同时,温岭“四普”普查队还通过各种途径挖掘文物新线索。
比如在资料中抽丝剥茧。“我们在相关资料上查到,新河龙山庙附近有宋代的大小石佛造像,到了现场,我们在野外一直没有找到。后来得知,原来是龙山庙里的人为摩崖造像造了房子,保护了起来。”
并非每次寻找,都会有结果。“我们根据温州陈晓明写的一本书《寻访浙江岩画》,想找到大溪一处星空图的岩画。由于没有GPS定位,附近村民也没有更多信息,目前还没有发现这处岩画。”张淑凝说,温岭此次新发现文物线索有30处,“这些文物,我们都和当地负责人或者产权所有人进行了沟通,并记录档案,明确了管理人。”
张淑凝还告诉记者,“四普”中,普查队员配合坊下街区块老城更新,进行了不可移动文物的调查,并出具了调查报告。这是新文物保护法颁布以来,普查队的第一次实践。“新文物保护法要求旧城改造或土地开发前必须完成文物调查,做到‘先调查后建设’,避免建设性破坏,为老城区开发利用,提供文物保护的名单和要求。”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