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州持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 信息来源: 台州日报
  • 发布时间: 2025-07-29 08:45
  • 作者: 谷尚辉
  • 浏览次数:

群山环绕、清溪穿流。天气一转晴,三门县横渡镇岩下潘村就迎来了游客,他们用手机拍下如画风景,在朋友圈晒图。

幸福不仅在手机里。以美丽台州建设为总抓手,走出一条环境持续改善、城乡均衡和美的绿色高质量发展之路,是台州持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最好例证。

城市空气质量稳居全国重点城市前列,连年获评浙江省“五水共治”“大禹鼎”银鼎……浙江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发源地,20年来,台州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为引领,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持续深化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全力抓好改革创新试点建设,一幅天蓝地绿、山清水秀的“山海揽胜图”正徐徐展开。

海陆协同固碳降碳

椒江区中心渔港,渔民一靠岸,就会登录浙里办APP的“渔省心”应用,发起污染物上交申请。很快,收集人员就开着专用车辆前来,将污染物带回“海洋云仓”进行油污分离。

对于在大陈岛附近活动的渔民来说,这已经成为习惯,因为船舶运行时所产生的油污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大陈岛诸湾环境。

2019年,椒江区首创“海洋云仓”智慧治污模式,通过“智能装备+大数据+区块链”技术,打通收集、运输、监管等各环节。

2022年,“海洋云仓”与数字化平台“渔省心”结合,以数字化手段实时监控污染物收集、转运和处置情况,对每艘船进行智慧管理。

不仅如此,海洋塑料垃圾也在一定程度威胁海洋生态系统安全,影响海洋碳汇能力。为推动解决该问题,椒江区在大陈岛率先破题“蓝色循环”,通过探索实施“政府引领、企业主导、产业协同、公众联动”新模式,创新建立“海上收集—再生利用—碳汇交易”产业链。

2023年,全国首个海岛“双碳”智慧平台建成,覆盖全领域碳管理,椒江完成全省首笔“海洋蓝碳”(贝类)交易105000元。

今年3月,台州发布海洋蓝碳地方标准《滨海地区碳收支核算规范》,建设配套数字化核算系统,填补国内相关领域空白。同时,制定碳汇收入分配实施方案,将40%以上碳汇收入反哺于岛上生态保护。

目前,以椒江区为起点的“蓝色循环”荣获联合国环境保护最高荣誉“地球卫士奖”,“海洋蓝碳”试点建设获省改革突破奖铜奖等诸多荣誉。

椒江的“海陆协同固碳—绿色革命降碳—蓝碳交易共富”立体发展模式逐渐成形。

“生态美”带来“百姓富”

开展治水洁村行动,引进经济合作社打造集荷花生态观光、采莲、水产套养为一体的全套荷塘产业链,打造年轻人喜欢的乡村新业态,这就是天台塔后村。探索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化运作、可持续发展的水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塔后村实现了穷山村到养生度假村的蝶变,先后获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浙江省“新时代美丽乡村”精品村等荣誉。

依靠良好的自然资源,旅游发展给村子带来的变化,仙居林坑村的村民也感受颇深。

曾经的林坑村,集体经济一穷二白,村民们多外出打工谋生,村庄空心化严重。林坑村背靠公盂岩,依托国家5A级景区神仙居脚下的区位优势,近年来,村民自发开始经营农家乐、民宿,村里也注册成立仙居那山旅游开发有限公司,盘活农户空闲房屋,配套建设农家乐食堂。

如今,村子里初步形成了以民宿为核心,集观光、休闲、康养于一体的旅游精品村格局。每到节假日,慕名而来的游客络绎不绝。

近年来,林坑村也收获了县级美丽乡村精品村、农家乐特色村、3A 级景区村庄、省自然保护地融合发展村等诸多荣誉。

这些荣誉,也是台州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生动缩影。

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台州实现全领域协同进步、全地域一体化建设、全要素资源共享、全过程共同治理以及全方位融合发展。截至去年,建成和美乡村示范村(未来乡村)25个、省级城乡风貌样板区21个、新时代富春山居图样板区8个。

在绿色发展背后,生态数据更具说服力。监测数据显示,2024年台州城市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指数为2.84,全省排名第3;AQI优良率为94.0%,全省排名第4;PM2.5平均浓度为24.1微克/立方米。

天更蓝的同时,台州在水环境治理上持续发力。全力推进“老大难”断面水质提升攻坚,去年国省控断面水质优良率为93.8%,超出年度目标3.2个百分点,达到历史最佳水平;省控交接断面达标率为100%。

2019年以来,我市部署开展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结果显示,全市自然保护地重点区域内记录到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植物共53种,其中一级保护植物有中华水韭、南方红豆杉2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有108种,其中一级保护野生动物有穿山甲、黄腹角雉、中华秋沙鸭、黑脸琵鹭等19种。

市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表示,随着保护能力逐渐提升、生态环境不断向好,“珍稀物种”在台州的出现频率将继续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