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瓜解暑的正确用法 |
|
|
|
三伏天到了,夜晚太热睡不着怎么办?最近,不少网友想出了“奇招”,睡觉时抱一个大冬瓜,据传可以防暑降温,经济实惠。抱着冬瓜睡觉,真的能解暑吗?记者就此采访了台州医院中医科主治中医师赖权安。 抱着冬瓜睡觉,存在一定健康风险 “从中医的角度来看,抱着冬瓜睡觉的防暑思路,与冬瓜的性味特点相关,主要起到了物理降温的辅助作用。”赖权安说,这是因为,冬瓜的含水量高达96%,中医书籍《本草再新》中记载,冬瓜性凉,味甘淡,接触体表时可通过热传导带走部分热量,对暑热天气里体感燥热,尤其是体质偏热易出汗的人群,能暂时缓解闷热感。 不过,中医认为“夏夜阳气内敛,阴气渐盛”。这个阶段,人体最好能避寒就温,避免寒湿入侵。“冬瓜性凉,且表面可能残留水汽,夜间长时间接触皮肤,容易导致寒邪、湿邪通过皮毛侵入体内,对于平时易腹泻、怕冷、舌苔白腻的脾胃虚寒、气血不足患者,可能引发腹痛、腹泻、关节酸痛等问题。”赖权安说。 此外,现代大多数人在空调房待的时间较久,容易出现乏力、腹胀等暑湿夹杂寒邪的情况,此时接触凉物反而加重体内寒湿,违背“春夏养阳”的原则。“而且,抱着冬瓜睡觉的效果局限且因人而异,降温仅作用于局部皮肤,无法解决暑热伤津、耗气的核心问题,属于治标不治本。”赖权安说。 冬瓜的正确用法 冬瓜味甘淡、性凉,归肺、大肠、膀胱经,擅长清暑热、利水湿、补津液。“《本草纲目》中记载,其气轻味薄,不伤人正气,所以更适合夏天食疗。”赖权安说,事实上,冬瓜浑身是宝,从表皮到果肉、从籽粒到藤蔓,其中的每一部分都有其独特的养生价值和实用功效。 比如,冬瓜皮味甘,性凉,归肺、脾、小肠经,擅长利水而不伤阴。常适用于下肢水肿(如久坐久站后的小腿肿胀)、眼睑浮肿的人群。此外,暑天出汗多、口渴但小便偏少的人群也可以适当多吃;冬瓜皮还有降血压的作用。 冬瓜肉,是清暑生津的“天然甘露”,且热量极低,每100克仅12千卡,是药食同源的典范。“冬瓜肉味甘淡、性凉,归肺、胃、大肠经,具有清热生津、解暑化湿的功效。”赖权安说,常吃冬瓜肉,可以帮助脾运化水湿,且即便多吃也不易伤脾胃。适用于夏季暑热伤津出现的口干舌燥、心烦多汗、大便干结等症状。 冬瓜籽,是清热化痰的良药。《本草经疏》中记载,其能润肺化痰,兼益中气。“冬瓜籽味甘、性凉,归肺、大肠经,擅长清肺热、痰热,且能润肠通便。”赖权安说,中医常用冬瓜籽与川贝、百合等化痰药相配合,用于肺热咳嗽如痰黄黏稠、咽喉干痛;肠燥便秘;痤疮、皮肤疮疡等。 至于冬瓜的藤蔓和叶片,则是常用的外用药材,尤其在清热消炎、缓解皮肤问题上效果显著。“冬瓜藤味苦、性凉,归肺、肝经,能清热祛风。”赖权安说,中医常用鲜藤煮水外洗,可以缓解皮肤瘙痒、痱子、湿疹等症状;而冬瓜叶味甘、性凉,归心、脾经,擅长清暑热、消疮毒,用其鲜叶捣烂外敷,可以辅助缓解蚊虫叮咬后的红肿、轻度烫伤。 夏季冬瓜养生食谱推荐 那么,对于养生保健人群来说,冬瓜该怎么吃才健康?对此,赖医师建议大家可以带皮吃。 “冬瓜皮利水消肿力强,且性凉较缓,煮水或煲汤时保留外皮,可以增强祛湿效果,尤其适合下肢水肿、小便偏少者。”赖权安说,在烹饪时,建议大家可以加入生姜、花椒等辛温食材中和凉性,避免单独生食或过量食用。 一些夏季冬瓜养生食谱,推荐给大家。 冬瓜薏米排骨汤。所需材料有冬瓜300克、排骨200克、薏米30克、茯苓15克、生姜3片。 具体做法是,排骨焯水,与薏米、茯苓、姜片同煮1小时,加冬瓜再煮20分钟,加盐调味。“此道养生汤可以健脾利湿,适合暑天乏力、食欲差、大便黏腻人群。”赖权安说,不过需要注意的是,薏米性凉,体质较弱人群可以适当少放,孕妇要慎用。 凉拌冬瓜。所需材料有冬瓜200克(去皮)、蒜末、生抽、香油少许。 具体做法是,冬瓜切薄片,焯水1分钟后过凉水,加调料拌匀。“这道凉拌菜有清暑生津的功效,适合实热体质(易上火、便秘)人群,但脾胃虚寒者慎食,可加少许辣椒油调和。”赖权安说。 甜品推荐冬瓜莲子百合糖水。所需材料有冬瓜200克、莲子15克、百合15克、冰糖适量。 具体做法是,莲子去芯,与百合、冬瓜同煮30分钟,加冰糖调味。“这道甜品可以缓解暑热引起的心烦、失眠,烹煮时,大家不妨保留莲子芯,加强清心火作用。”赖权安说。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