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来源: 台州日报 | 发布时间: 2025-07-28 08: 47 | 作者: 颜静 | 浏览次数: |
7月25日,走进台州森林造纸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处理过的废水正通过再生水管道重新注入生产线。“我们自建污水处理厂让94.97%的水循环起来,吨纸耗水量从行业平均15吨降到3吨以内。新政出台后,省下的水能变成真金白银。”公司党支部书记、办公室主任应凯耀指着水表说。
不久前,随着《温岭市“吨产论英雄”水价激励改革实施意见》发布,对以森林造纸为代表的节水标杆企业来说,节水成果即将迎来市场化变现机遇。今后,企业车间循环系统里流动的不只是水,更是可交易的资产。
分类激励催生节水改革
温岭市节约用水服务中心主任柯连凤的电脑屏幕上,近300家自来水年用水超万立方米企业的数据正在滚动。“吨水工业增加值占60%权重,税收、就业、用水重复率等指标同步考核。”他轻点鼠标,这些企业将被划分为L1(领跑类)、L2(鼓励提升类)、L3(辅助提升类)、L4(落后整治类)四档,实行动态管理,评价结果直接关联企业初始用水指标核定。
柯连凤介绍,温岭本地水源稀缺,70%用水依赖外调水,工业用水重复率最低的冷冻企业仅30%。作为2023年至2024年度全省用水权和激励性水价改革试点,该市聚焦工业领域水资源高效利用,创新推出“吨产论英雄”水价激励改革,通过强化水资源刚性约束、创新市场化配置机制,推动工业产业高质量发展。
此次改革延续了浙江“亩产论英雄”的创新基因,以“吨水效益”为核心,构建科学评价、动态调控、交易流转的全链条管理体系,助力实现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改革将完善企业初始用水指标核定规则,以企业近三年用水量、用水绩效及节水成效为基准,通过“综合增减系数”动态调整年度指标。
“L1类企业将优先保障新增合理用水需求,L4类企业则面临节水整改及指标核减,形成‘高效用水有激励、低效用水受约束’的鲜明导向。”柯连凤说。
水权交易激活“沉睡指标”
利欧集团浙江泵业有限公司的雨水花园里,集水管正将檐头滴水导入蓄水池。“这些水替代自来水浇灌植物、清洗卫生间,年省水量相当可观。”办公室主任孙妙海说。更让他期待的是温岭在全省创新推出的水权交易机制——接下去,企业用水指标富余或短缺,均可通过“岭水精用”水资源数字平台进行市场化流转。
柯连凤介绍,新政允许企业将节余指标按分档定价,每年12月该市农业农村和水利局组织集中交易。高效节水企业可通过出售指标获得收益,而需扩产的企业则通过市场获取增量指标。
按照规则,企业年度可交易水量上限为“初始指标与实际用水量之差”,采取“分档累进定价”模式。当企业转让结余指标时,若交易量占富余额30%及以下部分,价格可在现行水价0.1倍至0.5倍间协商;超过30%的部分则按0.5倍至1倍水价浮动。
温岭市农业农村和水利局将严格审核交易流程,确保市场规范有序运行。对于未购足指标的用水困难企业,新机制既开放了低成本调剂通道——如L4类企业购买超定额30%以内用水指标的仅需支付当地0.3倍水价;也保留惩戒措施,未交易补足差额者将面临绩效评级下调及次年指标核减。
“‘初始指标核定+市场化交易’的双轨机制,既缓解了部分企业用水紧张问题,又避免了‘一刀切’限水对经济的制约,实现了水资源向高效益领域流动,提升了全要素生产率。”温岭市农业农村和水利局党委委员、副局长王相荣说。
节水红利照进产业现实
在森林造纸车间,这项政策找到现实注脚。“我们的工艺不断改进,如造纸设备毛布清洗环节改用雾化喷头,清水用量明显下降,清洗效果也很好。” 应凯耀表示,新政策让节水成果可量化,也是对企业持续节水技术投入的鼓励。
柯连凤为森林造纸算了笔账,其2025年初定自来水管网用水量为74000立方米,如果按照2024年用水量64500立方米计算,其9500立方米富余指标若以2元/吨(基准水价5.89元的0.34倍)成交,可增收1.9万元,叠加节水直接成本5.6万元,综合收益达7.5万元。
这组数字背后,是温岭“吨产论英雄”水价激励改革的核心逻辑——既盘活存量水资源,又通过价格杠杆倒逼企业技改提速。
“节水不是为奖励,而是企业发展的必然选择。作为泵企,节水是双倍责任:既要自身做表率,更要通过高效产品助力全社会节水。”孙妙海说,利欧不仅通过硬件投入、技术改造等方式在生产生活中全面践行节水理念,更深远的影响在于产品本身——利欧持续优化的高效水泵,正帮助农田灌区、城市水厂降低每吨水的输送能耗。
“《超定额累进加价收费管理实施意见》已完成修编初稿,8月将正式发文,12月前完成用水量在1万立方米,以上工业企业用水绩效评价并启动超定额加价收费。未来,温岭市将持续完善政策体系,推动水资源要素向高效益领域聚集。”柯连凤说。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