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来源: 台州日报 | 发布时间: 2025-07-22 08: 50 | 作者: 朱小兵 | 浏览次数: |
7月10日下午,记者走进黄岩区头陀镇圣河村,大片的稻田,稻穗低垂,昭示着又一个丰收季的到来。
“这里有400多亩早稻,再过四五天就能收割了。”水稻种植户解云国介绍,今年他种了1300多亩早稻,主要种植了“中早83”“台科早3号”和“台科早7号”。“‘中早83’是今年试种的新品种。我们还采用了在肥料里添加除草剂的种植模式,这样田块里基本看不到杂草。”
今年以来,黄岩聚焦农业生产提质增效,精准施策、靶向发力,统筹推进农林牧渔业协调发展,不仅夯实了农业生产基础,更激活了乡村经济的内生动力。
夯实基础 稳产保供“扩增量”
走进黄岩区上郑乡美丰村雷鼓岩林地,村民王天飞种植的菜头肾葱绿可爱。“这一片种植的已有三年时间,随时可以销售。”王天飞介绍,2007年,他的妻子偶然间发现野生菜头肾能进行人工栽培,自此他们走上了专业种植之路。“我现在种植了120亩菜头肾,一年收入二三十万元。”
菜头肾又叫“土太子参”,以全草或根茎入药,有养阴清热、补肾作用。目前,美丰村菜头肾种植面积2100多亩。“一般要栽培两年半到三年,客商会上门收购。只要满年头了,随时可以开挖销售,一年四季都有收入。”上郑乡美丰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王天和说,“今年市场行情不如往年,我们在进行市场考察,发展深加工,延伸产业链。”
黄岩着力推动林业经济多元发展,充分挖掘林地资源潜力,系统盘活林地资源综合效益。
在富山乡北山村笋竹两用林基地,当地毛竹林下套种大球盖菇的试验项目取得初步进展。大球盖菇(商品名“赤松茸”)是一种营养丰富、味道鲜美的食用菌,如今喜获丰收。“现在大球盖菇已经采摘完,正在种植黑皮鸡枞菌。”富山乡副乡长黄赟懿介绍,他们将推广“毛竹林+”套种模式,为黄岩西部山区的共同富裕开辟新路径。
今年以来,黄岩出台了《关于抓好2025年度粮油生产工作的通知》,对全年仅种植一季油料作物30亩以上的农户,补贴标准提高50元/亩。此外,黄岩还鼓励养殖企业适当扩大育肥猪养殖规模,探索以企业+农户规模化养殖模式,确保当地生猪存栏稳定在4.6万头以上。
产业提升 提质增效“优存量”
在黄岩蜜橘种源研究中心,大棚里的柑橘长势良好,枝头上挂着一个个墨绿色的橘子。
该中心是2022年由黄岩区政府发起的蜜橘种源保护、培育及利用的开放性平台。中心基地占地500亩,包括中华橘源(头陀孙家汇)种源展示基地和浙柑所种质创新基地。
“我们按照‘近期鉴评引进、中期中试推广、远期自主培育’梯队育种模式,选育蜜橘特色良种。”中心工作人员林圣函介绍,该中心和华中农业大学等高校及科研机构开展相关合作。
据悉,黄岩还实施了“橘城飘香”三年行动方案,今年在永宁江两岸慢行绿道等7个节点,种植以“本地早”为主要品种的橘树共约4200棵。3年计划累计在全域沿河沿路沿城市慢行系统两侧集中连片种植橘树5.8万株,共1600余亩,打造独具特色的城市景观。
走进宁溪镇岭根村的浙江黄岩蜜橘科技小院,博士生陈九州正在进行健康土壤培育工作。陈九州介绍,周边不少种植户会到小院来咨询各类种植问题。“做农业类的研究工作,就是要接地气,能给老百姓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我觉得非常有意义。”目前,科技小院培训果农780人次,推广优质蜜橘品种“红美人”种植技术45次,种植面积达5000亩。
杨梅是黄岩另一大产业。目前,当地杨梅种植面积达6.1万亩,覆盖90%的乡镇(街道),年产量达4.4万吨,产值达5亿元。
近年来,当地立足东魁杨梅发源地优势,建设2.7万平方米东魁杨梅母树文化园、东魁杨梅博览馆,讲好东魁杨梅始祖地传承故事,打响“天下东魁出黄岩”品牌;迭代升级“罗幔栽培技术”,目前罗幔杨梅种植规模达8.4万株,防蝇虫效果超98%,优质果率突破75%,较传统种植模式亩均增收5000元;开展杨梅季系列活动,6月份,当地采摘园接待游客超3万人次,带动农户户均增收9.6万元。
此外,当地用好用足《黄岩区“源·野”青年创新创业园区专项激励政策》,开展共富“菜篮子”“稳粮保供”等专项培训,助力乡村“土特产”全产业链发展。
开拓市场 品牌引领“提质量”
黄岩城区的天长北路158号,长潭湖农产品旗舰店就坐落在这里。走进店里,货架上摆满了茶叶、宁溪糟烧、香菇、姜片炒糯米等当地土特产。
今年3月,黄岩城发集团和西部7乡镇共同注资,成立台州黄岩长潭湖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城发集团占股59%,7乡镇的82个行政村占股41%,以“公司+基地+农户”为合作模式,农户以土地入股拿租金、产业分红得股金、基地务工挣薪金。公司三成利润将设立“共富基金”反哺低收入农户。
“我们摸排出近百个特色农产品,打造了21个产业合作基地,搭建起种植、加工、流通、销售全链条数字化溯源体系,打造‘长潭湖’区域公共品牌,提升特色农产品附加值。”台州黄岩长潭湖生态农业有限公司负责人陈军说。
自5月份营业以来,店里相关特色农产品供不应求,还不定期举办“共富菜篮子 长潭湖市集”。“黄岩的各大酒店和黄岩本地知名餐饮品牌已成为我们的稳定客户。”陈军介绍,针对产业链最薄弱的产销对接环节,黄岩组织了一支由党员、干部、农技骨干组成的共富特派员队伍,深入田间地头,精准对接供需两端。
上垟乡11个村联建的玉木耳基地迎来丰收,却一度面临滞销困境。特派员迅速介入,推动“公司+基地+村民”的订单合作模式迅速落地。
“首批一万多公斤玉木耳,产值超38万元,带动村集体增收超10万元!”上垟乡上下吉村村委会副主任王赟说。
在店门口小广场的小摊位上,摊主俞坚在这里设摊10多天了,每天能卖出100多个黄岩当地美食麦鼓头。“我原来在新前摆摊,这里人流量更多。”俞坚说。得益于共富“菜篮子”项目的推进,今年当地首批帮扶15户低收入农户,实现户均增收约500元。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