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海班”首届毕业生交出亮眼成绩单

  • 信息来源: 台州晚报
  • 发布时间: 2025-07-01 09:45
  • 作者: 谢雅婷 卢靖
  • 浏览次数:

6月17日,台州职业技术学院华海产业学院首届五年一贯制的73名毕业生圆满毕业,其中51名同学选择继续留企发展,综合留厂率达到65%。

目前,这些毕业生已在行政职能岗、分析检测岗及生产操作岗等多个岗位上迅速崭露头角,展现出优秀的职业发展潜力,成为区域制药产业的新生力量。这一高质量就业成果,有力地展现了台州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台职院)与浙江省华海药业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海药业)合作共建的华海产业学院,在探索“中高企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上取得的成果,为区域制药产业输送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打下坚实基础。

校企合作,订单培养医药行业新工匠

台州是国家级原料药生产基地,医化产业的高质量发展需要大量高技能人才。而高职院校,正是孕育这些人才的重要场所之一。

在目标一致的前提下,华海药业与台职院一拍即合,决定共建“华海产业学院”,为台州医药产业和华海药业“订单式”培养技能型人才。

2020年11月18日,台州职业技术学院华海产业学院正式揭牌成立,以华海药业创办的中职校“浙江华海技术学校”为基础,探索“1所中职+1所高职+1家龙头企业”的“中高企一体化”协同育人模式。

合作过程中,浙江华海技术学校提供教学场所,实施日常管理和部分教学;台职院组建教师团队,引领人才培养和教育教学改革;华海药业提供实训场所和实习岗位,解决人才出口问题。

“高职发挥人才培养引领作用,在原有中等职业学校办学的基础上,通过选拔考核进入校企共同创办的华海产业学院,完成大专学业,不仅有效共享校企优质资源,携手共同发展,还为企业留住了人才。”台职院医学与制药工程学院院长、副书记石雷介绍,自新生进校起,学校除了根据国家专业教学标准进行理论知识教育外,还把产业、企业的发展、文化、特点等作为教学内容的一部分,将职业的社会需求与教育的个性需求有机融合,营造以企业为主体的育人生态环境。双方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开发课程、编写教材、组建师资队伍、完善考核标准,优化实训与顶岗实习管理。

据介绍,华海产业学院打造了一支由126人组成的企业教师资源库,特别聘任了两名产业教授,校企双方携手制定了12项管理制度和规范文件。医学与制药工程学院高度重视将企业文化融入育人全过程,通过开展企业专家、技能大师进校园讲堂活动,邀请企业专家讲授职业生涯规划,深度培养学生的职业认同感。

在教学资源建设方面,校企共同努力开发虚拟仿真实训教学项目,建成了2个产教融合育人教室,共建了药物制剂实训室和药剂仿真实训室,在华海药业汛桥分厂、制剂分厂、川南分公司、华南公司设立了4个实习基地,真正实现了学校教学资源与企业实践资源的共建共享,为学生提供了真实的工作场景和先进的实训条件。

三方共赢,实现校园到岗位的紧密对接

2021年9月,华海产业学院创新性地推行“2+1+0.5+1.5”的五年贯通式人才培养新模式,具体划分为四个阶段:2年中职阶段夯实专业基础,1年高职课程下沉至中职阶段实现渐进式提升,0.5年高职阶段强化理论深度,最后1.5年进入企业跟岗和顶岗实习。

这种分段递进的培养模式,精准缓解了传统职业教育中理论与实践脱节、中职与高职衔接不畅等顽疾。

华海产业学院为每名实习生均配备了资深带教师傅,与学校指导教师、班主任协同构建“三导师制”培养机制,并联合中职学校和企业形成三方共管实习模式,既注重学生专业技能的提升,更关注对学生思想引领和生活关怀,真正实现了从校园到岗位的紧密对接。

在华海产业学院就读的学生,在工作岗位上大多表现优秀,首届毕业生中有15人已被列入企业储备干部名单。作为华海学院首届毕业生优秀代表之一,20岁的蒋心悦说:“华海产业学院对我而言不仅是提升自我能力的机会,更是圆了自己的大学梦。”五年前,在华海产业学院招生通知下来之后,蒋心悦毫不犹豫地报名了。

“在实习中,企业导师手把手教我们操作智能化生产线,毕业时已经能独立完成多道工序,这种‘无缝衔接’是普通课堂无法实现的。”蒋心悦坦言,校企联合培养让自己少走了很多弯路。“从入学时的迷茫中职生,到如今毕业即就业的塑品外包装员,是华海班给了我明确的发展方向。”

华海产业学院的人才培养质量在实践检验中得到了充分体现。截至目前,学院通过高职扩招班已为华海药业培养了277名现代学徒制毕业生。这些毕业生凭借扎实的专业技能和良好的职业素养,在企业生产车间迅速成长,其中已有5名学员晋升为班组长,10名班组长晋升为主任助理,3名主任助理晋升为副主任,2名副主任晋升为主任,为人才成长建立了通道。

模式升级,打造产教融合育人新标杆

记者了解到,目前校企双方正计划签署第二期深化合作协议。一方面,依托华海药业的产业优势,进一步推动产业与专业对接、岗位与课程对接,努力拓展药品质量检测等专业方向,并试点“学徒制工资”等改革;另一方面,加强校企深度合作,促进中高职专业教师的交流融合,持续完善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体系。

华海产业学院的成功,证明真正的产教融合需破解“校热企冷”难题,构建“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的生态圈。当学校成为企业的“人才孵化器”,企业成为学校的“创新实验室”,职业教育便能真正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助推器”。这73名毕业生的故事,正是这一改革探索的生动注解。

随着浙江省职业教育改革的推进,这种精准对接区域产业需求的培养模式,或将催生更多“台州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