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来源: 台州日报 | 发布时间: 2025-05-22 08: 56 | 作者: 诸葛晨晨 王凯 杨辉 | 浏览次数: |
图为鲍陈热(前排左四)在第十届中国戏剧奖活动现场。
鲍陈热折子戏专场(椒江场)现场剧照。
台州乱弹精品大戏《戚继光》现场。
5月21日,振奋人心的消息传来——第十届中国戏剧奖·梅花表演奖(第32届中国戏剧梅花奖)荣耀揭晓。在这场戏剧界的巅峰对决中,浙江台州乱弹剧团当家花旦、一级演员鲍陈热,从全国17名入围终评的演员中脱颖而出,为台州历史性地摘得首朵“梅花”,这也是评奖改革后全国民营剧团首个梅花奖。
此番竞“梅”成功,不仅是鲍陈热个人艺术生涯的重要时刻,更是台州乱弹在国家级顶尖艺术舞台上展示魅力、绽放光彩的绝佳契机,充分彰显了台州地方文化瑰宝的深厚底蕴与独特魅力。
历经20年厚积薄发,台州乱弹剧团不仅成功让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台州乱弹”重焕光芒,更实现了剧种传承与剧团发展的双向奔赴,书写了一段令人赞叹的奋斗传奇。
从绝境中拼出生路
2005年初夏,一辆载着30多位戏曲新苗的大巴车,从金华武义兰香艺术学校驶向台州,车上的鲍陈热、朱锋、叶省伟等青年演员未曾料到,这场旅程将开启他们与台州乱弹剧种血脉相连的人生。
台州乱弹,是戏曲百草园中独具古韵遗风的活化石,也是如今唯一保留“乱弹”名称的剧种。它曾一度辉煌,深受台州百姓喜爱,后因种种原因日渐式微。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台州乱弹老艺人、社会各界人士、各级媒体,多次发出“抢救台州乱弹”的呼吁。
台州乱弹的春天,直到2005年才再度来临。
这一年3月,在台州市、椒江区两级政府与3家地方企业合力推动下,台州市海东方乱弹剧团(现更名为浙江台州乱弹剧团),以“民办公助”的创新模式涅槃重生。
然而,重生的道路布满荆棘,生存危机如影随形。此时的台州乱弹剧团仍面临着演职人员青黄不接,部分剧目失传,历史资料没有系统整理等问题。
看着昔日同窗挚友陆续离开剧团,鲍陈热内心五味杂陈,却选择默默留下。多年后,已成为剧团副团长的她,回忆起当初的坚守,缓缓道出原因:“一种戏曲艺术,需要历经漫长的时间长河才能形成,然而,一出好戏若被观众遗忘,便可能很快失传,成为绝唱。我舍不得戏里的角色,舍不得这门艺术,才决定守护台州乱弹这方舞台。”
2009年岁末,寒风裹挟着台州的冷雨,台州乱弹剧团在等待一个改变命运的转机。
当时,台州文化名人尚文波临危受命接过团长任命书。当时剧团账上仅剩几千元,演员流失严重。然而,命运的考验猝不及防地降临。2010年,一场重大车祸致41位演职员中19人重伤,让本就艰难的剧团雪上加霜。
这时,尚文波站了出来,迅速重新招兵买马,带领着大家把“我的乱弹我的团”的口号喊得震天响。
接下来的日子,剧团驻地灯火通明。老艺人们毫无保留地传授技艺,新人们边学边演,争分夺秒挖掘抢救剧目,历经27个日日夜夜,成功复排7本大戏。当锣鼓声再次响起,台下观众热泪盈眶,这不仅是戏曲的重生,更是“台州式硬气”最鲜活的注脚。
这些年,剧团每年的演出量约350场,从田间地头到文化礼堂,从乡村戏台到企业车间,哪里有观众,哪里就有台州乱弹的身影。当台上演员们用最质朴的表演赢得掌声时,他们早已在观众心中,筑起了一座属于台州文化的丰碑。
精品频现的出圈路
2016年2月23日,台州乱弹剧团原创历史剧《戚继光》在北京国家大剧院震撼上演。
这部承载着台州文化基因的戏曲力作,不仅开创了台州地方剧种首登国家级艺术殿堂的先河,更如一颗重磅炸弹,在国内戏曲界激起千层浪,引发了广泛关注。
早在重组初期,作为民营剧团,台州乱弹就深知“吃饭戏”的重要性。为在市场站稳脚跟,剧团决定从老戏新排率先破局。《搿夜祀》等许多被尘封在历史中的乱弹剧目重见天日,一经上演便收获大批观众,折子戏《小宴》更是凭借精湛的表演登上央视羊年春晚舞台,让全国观众领略到台州乱弹的独特魅力。
收获市场初步成功后,剧团并未止步。他们大胆迈出第二步,积极筹划原创精品大戏,以台州故事为蓝本,以乱弹声腔为载体精心打造《戚继光》。其成功跻身国家大剧院、上海国际艺术节等顶级舞台,成为叩开进京演出大门的“金钥匙”。
以此为起点,剧团在“双创”的道路上越走越顺。2019年至2024年,《我的大陈岛》《我的芳林村》《追星者》大型现代戏相继问世。
为将大陈岛垦荒精神、乡村振兴成果、科研报国情怀原汁原味地呈现在舞台上,主创团队深入海岛渔村、田间地头采风,收集了大量一手素材。在创作中,他们突破传统戏曲表现现代题材的局限,每一个剧本都经过“题材论证—剧本研讨—剧目研讨”三级研讨机制的反复打磨,汇聚全国顶尖主创力量,力求精益求精。
功夫不负有心人,3部现代大戏同样在国家大剧院的舞台上大放异彩,其中《我的芳林村》(选段)还献演2024新年戏曲晚会,使台州乱弹剧团成为全国首个获此殊荣的民营院团。
多年来,剧团累计12次亮相央视,19次进京表演,8次出国巡演,足迹遍布海内外,已然成为台州文化的一张亮丽名片。
这些创新实践让台州乱弹剧团收获累累硕果,先后获得各级奖项和扶持50多个,并实现多个零的突破:入选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和浙江省文化艺术发展基金资助项目等国家级、省级资助,获中国戏剧节优秀剧目奖、“田汉戏剧奖·剧本奖一等奖”、浙江省“五个一工程”奖、浙江省戏剧节“新剧目大奖”和“兰花奖·特别奖”等诸多荣誉。
尚文波表示,从濒临困境到声名远扬,台州乱弹在高手如云的浙江戏曲界站稳脚跟,更找到了“用台州乱弹演绎台州故事,用传统戏剧诠释时代价值,打造台州乱弹现代戏模式”的错位发展方向。
传承模式的焕新路
2016年,27岁的鲍陈热为剧团成功捧回首个金桂奖,这份极具分量的荣誉被郑重摆放在台州乱弹剧团展厅中最醒目的位置。如今,这位青年演员又成功斩获梅花奖。而助力她不断奋进的,是台州乱弹剧团历经20年精心谋划、稳步实施的人才战略所铺就的逐梦之路。
回望剧团重组初期,青黄不接、传承断代的困境如乌云般笼罩。为打破僵局,台州乱弹剧团大胆探索“以情留人”的管理新模式,从制度保障到培养机制,全方位为演员搭建成长舞台。在薪酬体系上,剧团推行“多劳多得、优劳优得”制度,让每位演员的付出都能得到相应回报;人才培养方面,“请进来、送出去”的计划落地生根,定期邀请戏曲界名家进团指导,选派骨干演员到专业院校进修,还通过重要演出和剧目创排为年轻演员“压担子”,让他们在实战中快速成长。
“现在团里有演出大家争着上,有事情抢着干。”尚文波自豪地说,“不管在台州哪个角落,只要提前两小时通知,戏台上准能准时开锣。”超强的凝聚力背后,正是“以情留人”企业管理模式的生动实践。
如今,台州乱弹的人才队伍已呈蓬勃发展之势,并成为台州戏剧的人才库——剧团自主培养了中高级职称演职员23人,获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先进个人称号1人,获浙江省“德艺双馨”艺术家称号1人,获浙江省“金桂表演奖”2人,入选浙江省舞台艺术“1111”人才计划2人,入选浙江省“文艺名家孵化计划”人才3人,还有多人获“五个一批”文艺人才等荣誉称号。
尚文波直言,台州乱弹剧团捧角的标准有且只有一个,那就是“不拘一格”,“只要你有才华,我们就会为你提供舞台。”
台州乱弹剧团的艺术生产会根据演员特质进行“定制”:花旦鲍陈热的嗓音清亮、唱功了得,让每部大戏的核心唱段都成为她的艺术名片;另一位金桂奖获得者、当家小生朱锋,靠着矫健的身手,在舞台上留下多个令观众念念不忘的瞬间;花脸演员叶省伟擅长轻喜剧,把多个新编市井人物刻画得栩栩如生;小生演员张萍能跨行演老旦,还身兼小品、台州鼓词等多种才艺;在老艺人朱冬康的传帮带下,“80、90后”乐队主吹汤晓威、主胡杨丹东接过了台州乱弹作曲的接力棒。
于是,在一个个精品舞台上,观众看到的不仅是技艺的传递,更是一个古老剧种在当代的重生密码:不拘一格降人才,方能让400岁的台州乱弹,在新时代活出青春的模样。
“台州乱弹样板”的锻造路
20年风雨兼程,台州乱弹剧团不仅在戏曲舞台上斩获全国基层文艺院团先进集体等殊荣,更以浙江民营文艺院团协会会长单位的身份,成为全国民营文艺院团改革发展的标杆。
一系列的非凡成就,也引得众多学者专家纷纷聚焦,为台州乱弹的发展之路点赞剖析。中国文联原副主席、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原主席仲呈祥给予高度评价,台州乱弹剧团充分发挥台州地区文化资源优势,实现资源配置的最优解,彰显出鲜明的地域特色。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傅谨认为台州乱弹剧团打破“体制困境”,实现了从“奄奄一息”到“生机焕发”的惊人逆转,其一系列创作活动由点带面,盘活了整个乱弹剧种,为非遗传承保护开辟了新路径。
追本溯源,“民办公助”的独特模式,是台州乱弹剧团成功的关键密码。作为民非注册、民办形式、民营管理的文艺院团,台州乱弹剧团既保留着民营企业灵活应变市场的特质,又能借助政府在资金、政策、业务指导等方面的项目化扶持,通过购买公益演出、协调场地资源等平台,在发展的道路上稳健前行。
一直以来,市、区两级政府和相关部门也持续给予台州乱弹剧团密切关注和大力支持,通过“三招组合拳”为剧团发展保驾护航。
为支撑戏曲传承“硬底子”,我市出台《关于进一步扶持浙江台州乱弹剧团发展的方案》,并配套修订了《台州乱弹扶持资金管理办法》,设立“资金+制度”多重保障,引导剧团实现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在传播推广上,通过购买公益演出,让剧团以“动态+常态”的灵活展示,扩大台州乱弹的非遗影响力;在人才培育与创作激励方面,通过设立宣传文化名家工作室等举措,构建起“人才+作品”的双重激励机制,支持台州乱弹人才培养和文化创新。
除了政府的强力支持,剧团自身也在管理与创作上不断突破,创造了“以情留人”文艺院团管理模式,“聚力众筹”民营剧团创精品经验。这些创新实践,进一步为剧团推进“民办公助”性质全国范例建设提供了有力保障。
“戏曲的改革创新永远在路上。”尚文波的话语掷地有声。作为民营经济发祥地,台州孕育出的台州乱弹剧团,正以独特的“民办公助”模式与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为打造“中国民营文艺院团文化产业高地”这一文化品牌注入强劲动能,续写着民营文艺院团的传奇篇章。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