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出踏青 当心蜱虫叮咬

  • 信息来源: 台州日报
  • 发布时间: 2025-04-01 09:06
  • 作者: 张梦祥
  • 浏览次数:

近日,天台50岁的陈大哥在田间割草时,不慎左侧腰部被蜱虫叮咬,虽然立即进行拔除,但还是留下了一个小伤口。因此前也被咬过,陈大哥并没有放在心上。直到6天后,陈大哥突发畏寒,高热不退,遂来到医院就诊。

“根据患者提供的病史和临床表现,考虑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化验结果也证实了这一判断。”天台县人民医院感染科主任陈英俊介绍,4月至9月是蜱虫活跃期,发病的潜伏期可长达一个多月。被蜱虫叮咬可能感染多种疾病,严重者可出现精神状态改变、出血等,最终可因肝、肾、心脏等多器官功能损伤而死亡,不可掉以轻心。

陈英俊介绍,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俗称“蜱虫病”。其早期临床表现主要为发热、乏力、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多数年轻患者预后良好,少数老年人特别是有基础性疾病的人,可能会出现精神异常,如幻觉幻听,提示病情严重。

蜱虫多栖息于草地、灌木丛、茶园等植被茂密地区,常附着在动物或人的皮肤隐蔽部位,如头皮、腋窝、腰部、腹股沟等。在采茶、耕种或踏青时,人体暴露风险显著增加,需格外警惕蜱虫叮咬引发的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

需要注意的是,蜱虫会拼命地把自己的头往里钻,埋进皮肉里,不会轻易松口。如果发现停留在皮肤表面的蜱虫时,千万不能拍打、硬拽,以防蜱虫残肢断在皮肤里,引起发炎、感染等继发性损伤。

“可用酒精喷涂蜱虫,待其松口后,用尖头镊子贴近皮肤夹住头部,缓慢垂直拔出,避免口器残留。取出后,再用碘酒或酒精做局部消毒处理,并自我观察身体状况两周。”陈英俊提醒,如不会处理,应立刻前往医院处置。

陈英俊建议,尽量避免在蜱类主要栖息地长时间坐卧,如需进入此类地区,应当注意做好个人防护,可穿浅色长袖衣裤,扎紧裤脚,避免穿凉鞋,可涂抹适量含避蚊胺(DEET)的驱虫剂。离开时要及时检查鞋子、袜子、裤子、脚踝、小腿等与草可能接触的部位,回到家里及时检查全身特别是皮肤薄嫩的部位是否有蜱虫附着。

蜱虫不仅叮咬人,动物也可能被盯上。因此,携带宠物游玩时,要避免宠物进入可能有蜱虫分布的草地玩耍,离开或回到家里后,及时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