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唐一北宋时期是台州青瓷发展的全盛时期,其中黄岩沙埠窑群是台州越窑系中的佼佼者。沙埠青瓷窑址周围磁土矿、水源、燃料十分丰富,在2公里长半月形地带,窑址林立,烧造生活用瓷、艺术瓷和外销瓷。窑址总面积约8万平方米之多,文化堆积层十分丰富,不同时期的烧造遗弃物较为明显。窑床均设置在山坡上,多属阶梯式龙窑,烟囱 在山顶,窑炉火膛及制瓷作坊均在山脚平地。目前还遗存当时制瓷的瓷泥,软软的呈灰白色,保存完好, 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沙埠窑青瓷生产空前繁荣,除了有进贡的因素外,另一种重要的推动力就是外销。器物有壶、瓶、罐、钵、盘、碗(其中笠帽式, 坦口碗为玉壁底)方盒、碟、盒、盅、水注、执壶、 谷仓、洗、水盂、熏炉、瓮、鼎、粉盒、杯、茶托、 灯盖、佛像、鲤鱼、塑猴等20多大类,50多余品 种。装饰方法以刻划、模印、堆塑、针点、篦纹透雕、塑瓷和刻字等8种为主要工艺手法,技艺很高。沙埠窑的制品原料都经过严格的淘洗,因此胎质坚硬 细腻,烧成后没有气孔,大多呈灰白色。胎壁薄而匀称,造型规正端雅,有些口径十几公分的小碗,高度5公分,只有几十克重。并且发现很多的碟、碗、杯、盅、洗等圈足的制作工艺极为讲究,釉色极纯净细腻,青翠碧绿,并非一次挖底完成,而是单独拉成底足泥坯,按圈足的大小配合粘成后进行轮修,这是沙埠窑制造工艺上的一个很大的特点。我国著名的陶瓷鉴定专家冯先铭先生在《新中国陶瓷考古的主要收获》一文中,对黄岩窑(即沙埠窑)的工艺水平有着很高的评价,他认为黄岩窑产品多为青绿色,是越窑系瓷器中的上好釉色,纹饰也多种多样,刻花鹦鹉纹大盘的标本最具黄岩窑特征,这在越窑系及浙江省同期瓷窑中均无此种评价。沙埠青瓷窑址在《黄岩县志》等旧志上没有记载,在群众中却有“九龙透天”的故事传说,可见当年窑业之盛况。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