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002668063/2024-115207 | 公开方式: | 主动公开 |
发布机构: | 市发展改革委 | 成文日期: | 2024-09-14 |
台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市六届人大四次会议温11号建议答复的函 |
|
|
|
陈云夫、张金福、陈海燕、陈小敏、陈云峰、陈瑶、陈海波等7位代表: 你们在台州市六届人大四次会议上提出的《关于大力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建议》(温11号)的建议收悉。该建议内容涉及市发展改革委、市科学技术局、市自规局、市商务局、市财政局、市经信局以及市投促中心等单位的工作职能,经汇总相关单位意见,现答复如下: 为抢抓新一轮工业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加快推进新时代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 强市,我市聚焦“三高三新”总体目标,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生物产业、新材料、新能源、新能源汽车、节能环保和前瞻性未来产业等八大重点领域,以集群化、高端化、数字化、绿色化为重点,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应用需求为主攻方向,使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推动我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要动力和重要引擎,为民营经济示范城市建设提供强大支撑。 2024年,全市安排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专项资金12.23亿元,助力实施“415”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工程。此外,我们积极争取上级资金支持,全市累计已有8个集群入围“415X”省级特色产业集群核心区协同区先导区财政专项激励名单,获得省级资金10600万元;路桥区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入围未来产业先导区财政专项激励名单,获得省级资金580万元。 一、实行科技创新筑基融汇计划 超常规推进关键核心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围绕台州市战略 性新兴产业变革需求和前沿性技术发展趋势,落实尖峰、尖兵、 领雁、领航四大计划,强化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实力,加快取得一批填补空白、引领未来的重大成果。瞄准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方向,全力组织一批标志性协同创新项目,实施“揭榜挂帅”“赛马制”定向攻关,实现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化可控。支持培 育一批中试基地、柔性孵化平台等,推进关键技术创新和产业化。 高质量打造产业创新平台。依托台州湾科创走廊,聚焦新 材料、高端装备、生物医药等优势领域,引育一批重点实验室、 高水平研究院,布局一批科技创新中心、产业研究院等高能级 创新载体。高水平建设浙江省高档数控机床技术创新中心。大力 推动浙大台州研究院等平台提质增能,提升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 建设实效。鼓励骨干企业牵头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建 立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平台。 二、开展产业跨界深度融合工程 推动新兴技术融合。加快建设和发展工业互联网,加快建设智能车间和智能工厂,培育工业互联网发展生态,构建高性能计算、数据共享、测试验证等开源开放平台。开展一批应用场景示范工程建设,鼓励企业发展面向定制化 应用场景的“产品+ 服务”模式 ,加快应用场景融合 。结合 5G 、大数据 、云计算 、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 ,不断拓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实体产业融合应用的广度与深度。 推动两业深度融合。打造面向重点产业集群的两业融合发 展服务平台,培育一批新型示范载体和标杆企业。支持平台型 企业、龙头骨干企业等发展专业化服务,探索服务型制造新模 式,推动企业从提供产品向提供“产品+服务”转型。打造生产性 服务业综合园区,集聚发展研发设计、检验检测、知识产权服 务、智慧物流、现代金融等生产性服务业,建设具有台州特色 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台州服务”品牌,探索开放创新,为战略性 新兴产业发展提供有效支撑。 推进军民融合发展。围绕航空航天、智能装备制造、数字 经济等重点领域,开展军民协同创新,推动军民技术双向转移 转化。扶持优势企业参与军工科研生产,培育一批军民融合的 高新技术企业,打造航空航天、高端装备制造等领域军转民产 业集群。 三、开展平台载体能级跃升工程 打造“万亩千亿”新产业平台。按照“建设一批、谋划一批、 培育一批”的总体格局,加强在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 生物医药、新材料等重量级产业领域谋划力度,加快台州空天 产业万亩千亿新产业平台建设,推动新材料城、 医药健康城、 未来汽车城和三门海洋清洁能源城等平台建设,做好“万亩千 亿”新产业平台的储备和培育。建设一批高技术特色小镇。加 快打造一批产业链与创新链高度融合的高新技术特色小镇,重 点推进黄岩智能模具、椒江绿色药都小镇等省级高新技术特色 小镇建设,加快吸引人才、技术集聚,推进产业升级。夯实战 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平台。高标准建设临港产业带,不断整合提 升战略性新兴产业空间,培育构建一批高能级的产业发展大平 台。聚力台州湾新区(台州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和台州湾经济技 术开发区建设,全力打造台州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核心区和重 要增长极。支持黄岩、三门创建省级高新园区,符合条件的认 定为省级高新园区;支持有条件的产业集群创建国省级新型工 业化产业示范基地。重点推进台州湾新材料产业园、华海国际 医药产业园、椒江绿色药都小镇等特色园区建设。 四、开展企业主体培育融通工程 培育一批战略性新兴骨干企业。实施“21511”企业培育工 程,集中力量培育一批根植于台州、影响力大、创新力优、品 牌知名度高、带动力强的新兴产业龙头企业。实施企业上市 100 行动计划,完善上市公司培育机制,政企联动建设上市公司产 业园,做大做强一批高市值上市企业。鼓励龙头企业围绕主业 开展跨国合作,布局境外生产基地、研发机构,打造本土跨国 强企。 培育壮大一批专精特新企业。全力实施单项冠军企业梯次 培育工程,引导企业深耕主业,打造“专精特新”,推动企业从科 技型中小企业向“隐形冠军”“小巨人”、单项冠军、雄鹰企业不断 成长和快速迈进。实施小微企业成长计划,加快“上规升级提 质”。 培育创新性科技企业。深入实施科技企业“双倍增”行动计 划,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链创新支持,推动成长期科技型中 小企业快速发展成为高新技术企业。实施高新技术苗子企业培 育计划,推进科技人员、海外留学归国者、民营企业家以及“创 二代”创业者、大学生创业者创业。鼓励高新技术企业建设研发 机构,承担重大科技创新任务。 五、开展产业生态开源融聚工程 加大产业人才引育留。面向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前沿,依 托重点领域、重要平台和重大项目,大力培养引进科技创新领 军人才、创新团队及金融、管理等相关专业高端人才,精准弥 补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短板。大力推进海外人才引进工作,为 解决“卡脖子”难题集聚一批急需紧缺的人才。重视培养“工匠” 型人才,推进职业教育开展跨院系、跨学科、跨专业人才培养, 动态调整学科专业设置,适当扩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紧缺专业招 生比例。构筑优质的人才服务生态,落实台州人才新政 3.0,及 时推进人才新政迭代升级,探索多元化的人才政策激励方式, 构建引进人才、培育人才、服务人才、成就人才的全链条工作 新模式。 深化土地要素市场化改革。坚持“土地要素跟着项目走” , 积极盘活低效用地,统筹安排新增建设用地,优先保障重大战 略性新兴产业项目用地。创新土地要素供应方式,大力推广长 期租赁、弹性年期出让、先租后让、租让结合、作价出资(入 股)等方式,灵活确定工业用地供应方式和使用年限。在符合 国土空间规划和用途管制要求前提下,支持二三产业混合用地, 创新 M0 等新型产业用地方式。 增强资本要素服务实体经济能力。支持硬核科技企业和高 成长性创新创业企业上市、发行公司信用类债券等,提高直接 融资特别是股权融资比重。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 业融资支持力度,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创新型企业的金 融支持。发挥政府产业基金效能,吸引更多资金投向战略性新 兴产业。 六、开展开放协作深入推进工程 深入推进全球精准合作。实施产业链全球精准合作计划, 加快建设浙江中德(欧) 产业园,深化与德国在战略性新兴产业 合作。围绕 8 大重点领域, 以“五城十链”为基础,强化目录引 导,推动重点产业平台谋划招引一批重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合作 项 目,打造全球精准合作先行市。 全面推进长三角产业协作。聚焦生物医药、新能源汽车及 关键零部件等优势互补领域,增强产业协作、畅通产业循环, 深度融入长三角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积极承接上海金融、人 才等资源溢出,深化与上海的全面战略合作,加强关键核心技 术攻关合作,推动共建跨区域产业链,加快打造“上海研发孵化 + 台州生产制造”模式,着力推进台州上海合作产业园、沪甬台 合作产业园等建设。积极招引杭州新一代信息技术领域龙头企 业的产业链延伸项目落地,共建数字经济产业研究院、互联网 研究中心等平台。主动对接长江经济带、舟山群岛新区和江海联运服务中心等国家战略,高效整合甬台舟三地海港资源和发 展平台,积极参与宁波都市圈建设。 七、开展产业链竞争力提升工程 集成推进“10+X”标志性产业链。强化集成示范,做强新能 源、未来汽车、新医药健康、精密制造、现代家具与智能家电、 泵与电机、航空航天、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船舶与 海工装备等10大标志性产业链,攻克一批“卡脖子”关键技术, 提升产业链稳定性、安全性和竞争力。 锻造产业链供应链长板。立足我市产业实际,在新能源汽 车、高端装备、光电产业等优势新兴产业链中育长板。推动新 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在改造提升传统产业链中锻 长板,保持和发展好完整产业体系。深入开展质量提升行动,引导企业发展网络化协同研发制造、个性化定制等增值服务,努力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 八、开展重大项目强势推进工程 滚动实施一批重大项目。围绕产业发展重点领域,三年滚 动实施一批技术含金量高、带动作用大、示范性强的高新技术研发及产业化项目,重点推进台州湾新材料产业园、台州弗迪 新能源动力电池等一批重大项目和强链补链标志性建设,并在 要素保障等方面给予重点支持。计划于2023-2027年期间拟实施重点项目101项,总投资 2492.91亿元。 强化项目跟踪服务。加快推动“最多跑一次”改革,优化项 目行政审批服务,实施战略新兴产业项目服务绿色通道制度。 建立“一个项目、一个领导、一个班子、一抓到底”的项目跟踪 服务机制和“一线破难”机制,及时协调解决问题,促进项目早 开工、早投产、早见效。 非常感谢你们对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关注和支持。 联系单位: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联系人:陈晓敏 联系电话:0576-88510815 邮 编:318000 台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2024年7月8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