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台州资讯  > 县市报道
释放高铭暄学术馆品牌效应
【玉环市】点亮城市“精神灯塔”
信息来源: 台州日报 发布时间: 2024-06-06 08: 41 作者: 金迪 浏览次数:

近日,在高铭暄学术馆,首届“高铭暄学术奖”诞生,高铭暄教授线上出席,60余名专家学者现场见证。法学“大咖”们还在同天举行的“中国刑法学自主知识体系的建构”学术研讨会上,共研学术,热闹非凡。

去年4月7日,高铭暄学术馆正式开馆。一年来,第21届中韩刑法国际学术研讨会、第14届“当代刑事司法论坛”等高规格学术活动接二连三。

玉环持续放大学术名人效应,打造高铭暄学术馆为城市新地标,传承、弘扬高铭暄教授的“大家”精神,为学术交流、人才培养、法治宣传、普法教育等贡献力量。

日前,高铭暄学术馆还被列入2024年浙江省第一批乡村博物馆名单。

建馆背后的赤心桑梓情

碧水环绕,杨柳茵茵,初夏的大麦屿庆澜公园生机勃勃,高铭暄学术馆毗邻于此。

走进学术馆,“学贯中西,桃李天下,一代宗师,享誉世界”十六个大字庄重醒目,高铭暄教授的生平履历、法学成就,如一幅厚重的画卷在眼前展开。

高铭暄学术馆的落成,起于一封回信。

2019年国庆前夕,高铭暄教授被授予“人民教育家”国家荣誉称号。喜讯也传到家乡玉环,玉环市委市政府第一时间向高老发出贺信,向他致以热烈祝贺和崇高敬意。

“我从未忘记自己是玉环人”,当年10月5日,高铭暄教授发来回信。他表达了想报恩玉环、反哺故乡的愿望,希望能在玉环建一所学术馆,把一生积累的、收藏的图书、资料、手稿、文物等都交给这个学术馆,作为公共产业。

高老的心愿,也是玉环民众的期许,是家乡的荣耀。

1928年,高铭暄教授出生于大麦屿,他在这里度过了少年时代。1947年,前往浙江大学求学。因此,高铭暄学术馆选址在大麦屿街道地理位置优越、风光秀丽的庆澜公园旁。

学术馆系统总结回顾了高铭暄教授为新中国法治建设和法学学科发展作出的卓越贡献,收藏了1200余本高老的藏书,其中120余本是其著作,还展示了大量珍贵的手稿原件、笔记原文。

常住外地的市民胥翠萍回玉环后的重要行程之一就是探访学术馆。她也来自法学领域,一直敬仰高铭暄教授,“很高兴玉环建了这么棒的学术馆,让大家都知道小城走出了一位大先生。”

法学精神地标浸润人心

“来学术馆参加学术活动,不仅收获学术知识,也是一次精神熏陶。”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博士研究生周恺第二次来到高铭暄学术馆,这次他作为志愿者协助筹备了首届“高铭暄学术奖”颁奖仪式暨“中国刑法学自主知识体系的建构”学术研讨会。

周恺立志投身法学教育,高铭暄教授是他理想路上的标杆。两次来到学术馆,他都认真地参观全馆,当看到高铭暄教授执着坚守杏坛70年,用一生诠释师者本色,他深受感动,更加坚定了教书育人的决心。

像周恺一般,许多法学专业学子来到高铭暄学术馆,留下他们瞻仰大师的身影。学术馆的校馆合作名单已有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浙江大学光华法学院4所名牌高校,这里俨然成为部分法学院校学生的法学教育与思政课堂。

“我们致力将学术馆打造成法治人才培养基地,合作院校的学生可以参加学术会议,了解最新学术动态,也可以在玉环实习。”高铭暄学术馆馆长王秀梅透露,目前学术馆接到来自多所高校的主动联系,未来将扩大合作范围。

学术馆不但是专业人士的学术圣地,也是普通民众“家门口”的精神地标。

“我们坚持学术兴馆、文化兴馆,定期开展社会法治宣传、青少年普法教育、精神文明创建等活动,让高铭暄教授的故事‘活起来、火起来’,让‘人民教育家’精神深入人心。”大麦屿街道党工委书记金荣通说。

截至目前,高铭暄学术馆已举办了1场国际级、5场全国级、2场省级、24场台州市级的学术研讨会,接待参观者超3万人次。

奖掖后学助力学界发展

“这是一项莫大的荣誉、鼓励和认可。”首届“高铭暄学术奖”颁奖仪式上,中国政法大学刑事司法学院院长刘艳红教授凭借著作《网络犯罪的法教义学研究》获得了一等奖,她备受鼓舞,更加坚定了在刑法学方面的科研追求。

作为新中国刑法学的主要奠基人和开拓者,法学界唯一的“人民教育家”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高铭暄教授的泰斗地位不言而喻。去年,正值高铭暄教授执教70周年,玉环把设立“高铭暄学术奖”提上了议程。

今年,台州市法学会与玉环市委市政府面向国内刑事法律领域的法学教师、法学研究人员、司法实务工作者等相关人员,共同设立了“高铭暄学术奖”,并由玉环市委市政府奖励获奖者。

学术奖的创立初心,旨在传承高铭暄教授勤劳奋斗的人生轨迹,弘扬其德润后生的教研之道,为广大知识分子、莘莘学子树立人生坐标与学习榜样,激励他们投身法学研究,不断推动法学领域发展。

“设立‘高铭暄学术奖’,像是奠定了刑法学界的‘诺贝尔奖’。”刘艳红教授坦言,刑法学的相关学术奖项并不多,“高铭暄学术奖”会激励刑法学的教学与科研持续创新,引导学界营造良好的风气。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