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台州资讯  > 县市报道
着墨文化根脉 以诗意共远方
【三门县】探求文化与经济共荣密码
信息来源: 台州日报 发布时间: 2024-06-05 08: 49 作者: 应梦诗 浏览次数:

清晨,阳光叫醒了沉睡中的亭旁,数十座古建筑群落折射出红色的光辉;云山苍苍,粼粼波光,横渡白溪如一条碧玉带蜿蜒在绿水青山间,串联起多个景区;马脚弹、浬浦跳马、盐灶高跷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开始晨练……

三门的美,穿透着一股诗意和文化的力量。这绕不开三门持续探求文化和经济共生共荣的发展密码,对历史文化永葆敬畏,深入挖掘旅游资源,实现创造性转化,在传承中延续文脉的生动实践。

穿越时光 历久弥新

让文化遗产“出新”

走进亭旁镇区,迎面可见一块鲜红的主题雕塑“浙江红旗第一飘”。96年前,亭旁起义在这里爆发,浙江第一个苏维埃政权的旗帜也在这里竖起。

“去年,我们成功申报省级历史文化街区,核心保护范围约5.11公顷,包含重要的公共建筑与公共空间遗迹,还有分布密集、连绵成片的名人宅邸和传统民居院落。”三门县建设局相关工作人员介绍道。

斥资100多万元修建的亭旁起义纪念碑、400多万元修建的红旗广场、1997年就被省政府批准列为浙江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亭旁起义纪念馆,都在无声中诉说着这片土地上发生过的热血巨变。

不仅如此,街区内的民俗文化犹如“百花齐放”,其中“祭冬”仪式作为中国二十四节气之一被评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板龙”在2014年以414米的长度载入“大世界基尼斯之最”……

两月一次开展文物单位检查活动、投入大量资金修缮历史建筑、不定期开展非遗文化知识宣讲活动、举办博物馆系列展览和文艺演出……守传统根基、引创新活水,让陈列在蟹乡大地上的遗产“活起来”是三门一直上下求索的文化出新之路。

据悉,三门现存不可移动文物234处,其中省级文物保护单位7处19点;联合国人类非遗1项、国家级非遗项目1项、省级非遗项目12项、市级非遗项目37项。

在三门,从不缺少历史的厚重、文化的底蕴,此刻正在大放异彩、出新出色。

跨越山海 共赴未来 让文旅资源“出圈”

“东屏村真是名副其实的‘中国画里的村庄’,美极了……”刚刚结束的“嗨誓三门”越野赛,狠狠地为横渡镇东屏村圈了一波粉。

位于湫水山腹地,濒临三门湾海口,东屏村至今已有六百余年历史,是首批中国传统村落、浙江省首批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重点村,凭借古色古香吸引了不少游客。

踱步村中,随处可见的三门石窗展示着石雕艺术和民俗文化;占地面积1300余平方米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十里红妆婚俗”红妆博物馆,通过500多件珍贵展品诉说着浙东地区独特的婚嫁文化;陈氏宗祠里,传统的祭拜仪式又创新了形式,在文化体验游中散发着天人合一的氛围。

每一个地方都有自己的地理坐标,但如何找到属于自己的文旅融合发展坐标?三门给出了新的答案:

专门建立文产达人资源库,出台文化产业扶持政策。每年举办文化产业人才培训班,提高文旅人才项目谋划能力。当前,全县共有500多名民宿主、乡旅带头人活跃在乡间,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引擎。

加大品牌建设力度,打造更精细的文旅产品。三门针对红色文旅IP,推出红色旅游精品路线、亭旁—蛇蟠—城西村的主题党日线路,创建文旅消费集聚区等。

蛇蟠岛是国内规模最大的海岛洞窟景区,著名景点海盗村展示了中国海洋历史上的“东海枭雄”等壮观历史剧,三门放大当地特色,举办全国洞窟气排球比赛、环蛇蟠岛马拉松比赛等体育赛事,以“体育+”的方式吸引游客,还荣获中国最具文化创意旅游岛、全国“十大文化经典景区”等称号。

延长的文旅产业链,创新的融合方式,使得三门的文旅资源更加丰满出圈,成了让人向往的“诗和远方”。

取之于民 用之于民 让乡土文化“出彩”

天色渐暗,海游街道悬渚村文化广场早早亮起灯,随着一阵悠扬的乐曲响起,大家开始起舞。队伍里,郑爱芝跟着节奏舞动,笑得格外灿烂。十几年前,她跟着下乡的基层文化志愿者学唱腔、学身段,成了当地小有名气的“戏曲演员”。

距离县城近1小时车程的横渡镇,横渡美术馆成为村民看世界的“窗口”。主理人何雪娇运营过文化空间,做过民宿,她把文化带回家乡,把这里打造成为集艺术创作、展演、文化阅读等于一体的综合性美学空间,开发了茶叶、咖啡等文创产品,有效激活了农村沉睡资源。去年,横渡美术馆客流量达到20万人次,为横渡村带来了活力。

循着“种文化”的发展足迹,不难发现,三门把顶层设计和地方探索有机结合,探索出了一条优秀文化在乡土溯流而上的高歌猛进之路。

“为了让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乐享文化的精彩,我们既要传承优秀文化遗产,也要发扬本土文化,同时不断丰富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三门县文广旅体局党组成员、副局长郑春红说。

近年来,为了补齐农村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短板,三门依托文化礼堂、村民广场等载体,为开展各项文艺活动提供更多场地设施;创新文化传播的媒介和形式,采用云上课堂、新时代文明实践等多种形式,以文明乡风引领和美乡村……无形的文化,联结着具象的历史遗址、传统手艺和乡土资源,并在传承和创新中惠及广大村民。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