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002668004/2024-112855 | 公开方式: | 主动公开 |
发布机构: | 市农业农村局 | 成文日期: | 2024-06-03 |
信息来源: 市农业农村局 | 发布时间: 2024-06-03 18: 55 | 浏览次数: |
一、基本概况
在台州三门县有这样一个小山村——岩下潘,村庄群山环绕、清溪穿流,现有77户204人,家家户户住别墅、办民宿,绿水青山间呈现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被人称为“潘家小镇”。20年间,在“千万工程”指引下岩下潘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空心村变成了网红村,村民年均收入从不足2000元增长到10万元,村集体经济收入从打赤字到破百万、旅游综合收入超5000万元,成为“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国家级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示范村”。
二、主要做法
(一)“新村建设+统一流转”。岩下潘历任村书记接续推进村庄文旅设施建设,先后开办开心农场、水坊街、情人谷,幢幢农家别墅拔地而起,乡村旅游风生水起,现如今全村建成78套农家别墅,56户村民经营民宿,户均年收入超30万元。2012年全村集中流转土地98亩,30亩用于宅基地分配和停车场建设,32亩用于商业街开发,剩余36亩拟开发商业综合体,为后续发展留足空间。
(二)“村企联营+全民参股”。2015年,村里引进台州水坊旅游开发公司,投资5000万元打造水坊街,村集体以土地入股占20%股份。水坊街共有150余间商铺,涵盖酒吧茶楼、传统手工坊、高端民宿等不同业态,当年就带动游客量翻番,达到30万人次。2017年,村里自办旅游开发公司,2019年,95%的村民参股,村民先后众筹6000余万元,目前已累计分红2700余万元。“一年一个小项目,三年一个大项目”,建成玻璃天桥、杜鹃花海等项目,村民年年有红利、游客年年有新意。
(三)“康旅一体+产销融合”。岩下潘村空气负氧离子含量达2万个/立方厘米,按照联合国卫生组织标准,已具有保健功能。在“游和住”的基础上,村里全方位发展“养、医、护、康”等现代文旅产业,积极打造“三野农夫”品牌,形成茶、蜂蜜、红米、树莓酒和小海鲜等五大产品,每月销售额达200万元,品牌溢价率超过20%,累计助农增收1000余万元。
三、创新启示
启示一:走好振兴之路,党建引领、多元协同方能筑牢基石。岩下潘村的发展,归根结底靠的是党的“三农”好政策,“千万工程”推进实施的每个阶段,村党支部都积极响应号召,在党委政府的关心指导下,全力争取政策支持、链接工商资本、聚合各方资源,接续推进新农村建设、美丽乡村建设,每一步都踩到了鼓点、踏准了节拍,让小山村在时代大潮中实现大发展。这启示我们,推进乡村振兴,必须坚定不移沿着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指引的方向,把各项部署和政策要求化为一个个具体的举措和行动,把各方面资源力量整合投入乡村,以党建引领凝聚起协同联动共促振兴的强大合力。
启示二:走好振兴之路,支部领航、干部敢闯方能迸发力量。岩下潘村一路走来,一个鲜明特征就是始终坚持支部唱主角,无论是人口回引、产业升级,还是村民增收、村貌提升,靠的都是支部齐心、班子敢闯、党员带头。这启示我们,推进乡村振兴,必须建强村级战斗堡垒,配班子挑书记一定要选政治强、敢担当、能带富的带头人,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才能更好挑起强村富民的重担。
启示三:走好振兴之路,深挖优势、做强产业方能立稳支柱。岩下潘村深入挖掘乡土资源,向生态要效益、向改革要红利、向人才要活力,从“无中生有”搞起农家乐,到村企联营建设乡村景区,再到融合发展文旅康养经济,都充分印证了“乡村要振兴,必须有产业;农民要致富,必须靠产业”。这启示我们,推进乡村振兴,必须发展壮大产业这根“实心柱”,用好改革关键一招、激发人才活力之源,做精做优“土特产”文章,通过盘活资源、创新业态、延链强链,大力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不断夯实党在农村执政的物质基础。
启示四:走好振兴之路,依靠群众、共建共享方能为民造福。岩下潘村党支部不仅带着村民一起干,而且联合周边村抱团干,全民参股实现了人人富,党建联建带动了村村富,善治理治出了乡风美,每一桩每一件都是依靠群众、发动群众、为了群众。这启示我们,推动乡村振兴,必须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众人的事众人议、众人办,在做大蛋糕的同时分好蛋糕,让群众在共建共治共享中收获幸福感、增进认同感。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