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台州资讯  > 便民资讯  > 教育
又是一年高考时
高考临近如何缓解压力?
这份考前心理调适指南请查收,助力考生“轻装上阵”
信息来源: 台州晚报 发布时间: 2024-05-30 09: 00 作者: 王艳 浏览次数:

一年一度的高考,有人形容为“千军万马过独木桥”。面对这场重要的选拔性考试,无论是考生还是家长,难免会有些紧张,甚至因为过度焦虑引起身体不适,影响高考发挥及日常生活。

2024年高考进入倒计时阶段,考生应当如何缓解考前焦虑,调整心态?家长又该怎样做好陪伴,帮助孩子们树立信心?记者采访了台州市第二人民医院临床心理科副主任汪晓静。

据介绍,考前心理焦虑特别常见,是正常的一个情绪反应。“适当的焦虑水平,并不是坏事,它能唤起大脑皮层的兴奋状态,活跃思维,对考试有激励作用;但是过度焦虑,容易带来疲劳,对身心造成影响。”

汪晓静告诉记者,特别是临考前一个月,会有一批学生前来就医。“部分学生表现出坐不住、心浮气躁、注意力不集中、记不住知识点等情况;有的还会诱发躯体症状,比如心跳加快、喘不过气、头痛失眠、尿频尿急拉肚子等;甚至整夜睡不着觉,白天没精神,出现情绪崩溃,认为考不上,对自己失去信心,更影响高考发挥。”

眼下距离高考还有一周左右,就预防和缓解高考考前焦虑,汪晓静也支了几招,供考生和家长参考。 

招数一 接纳焦虑,给自己积极的心理暗示

“考前焦虑,很大一部分是考生自己给的。”汪晓静认为,有人说高考是人生的分水岭,不少考生在备考过程中,会出现各种各样的担忧,担心发挥失常、担心试题太难不会做、担心考不上理想的学校……其实,这些消极的心理暗示会在无形中影响信心,徒增压力,过分夸大焦虑的负面影响。

高中三年磨一剑,考生的学习成绩已基本成形,汪晓静建议考生没必要过度担忧,承认焦虑情绪是合理的,可以在适当焦虑的基础上给自己积极的心理暗示。

无论是备考时、考试前还是进入考场后,若感到非常紧张,还可以利用深呼吸的方法减压。进行深呼吸时,要缓慢而有节奏地呼气和吸气,重复几次后,就能起到放松的效果。

遇到较难的试题时,可以在心里想“碰到不会的题也是应该的”“也许今年的考题确实比往年难,我不会大家都不会”,从容应对。若是答题很顺利,也不要过于乐观,切忌因为飘飘然而影响考试状态。

招数二 矫正认知,不要以偏概全陷入困境

有些学生产生焦虑情绪,源于此前的挫败经历,比如一模二模没发挥好,以至于对接下来的高考没信心,认为一定会考砸。“这是错误的观念,过于以偏概全。”汪晓静说。

在她接诊过的案例里,有位学生本身成绩比较好,因为紧张导致考试没有发挥好,焦虑心态延续到下一次考试,结果同样没有发挥好,形成了恶性循环。

“不能一次考试没考好,就定义自己是个失败的人,要矫正错误认知,建立健康心态。每场考试都可能有黑马出现,给自己多点可能性。”

如果自己调节不好,状态持续超过两个星期,建议到医院就医,寻求医生帮助,缓解相关症状。

招数三 劳逸结合,保持最佳学习应试状态

考前临时抱佛脚,抓紧最后的时间“啃”知识点,是考前常态。这在汪晓静看来,其实不值当。“在高考的大环境下,盲目熬夜备考,或者狂喝咖啡提神,会影响第二天的精神状态和学习效率。”

她建议,备考期间要分清轻重缓急,对于薄弱环节重点突破,花多点时间。

其次劳逸结合,规律作息,该休息还是要休息。感到焦虑时,考生可暂时放下手中的书本,站起身来活动活动筋骨,也可以到户外走走看看。进行户外运动时,可选择散步、慢跑或是一些低强度的项目,以运动负荷较小、时间较短为宜。

需要注意的是,也要避免因运动造成高度兴奋,影响接下来的学习。另外,暂时不要选择篮球、足球等对抗性较强的运动,以免因受伤而影响备考。

招数四 做好陪伴,家长也可协助孩子放松

面对高考,紧张的不仅是学生,还有众多考生家长。许多家长会对孩子过度关注,殊不知自己的行为反而会给孩子带来不小的压力。

汪晓静表示,家长自身要树立对高考的正确认知,不要认为学习是唯一出路,要学会接纳孩子的焦虑情绪。“考试只是检验学习成果的一种方式,哪怕没发挥好,也不代表以后没有出路。”

备考和考试期间,家长做好陪伴者的角色即可,并按照孩子的要求给予相应服务,孩子不需要的方面不必过于操心。平时还可以和孩子多多交流沟通,对其给予正面的理解和反馈,给孩子信心。这样一来,家长减轻了焦虑,也可以避免向孩子传递焦虑。

考试结束后,家长应避免用期待的眼神看着孩子,或是询问考试结果。可以聊一些轻松的话题,帮助他们尽快从上一场考试中走出,集中精力准备接下来的考试。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