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台州资讯  > 便民资讯  > 卫生
这个“静悄悄的疾病”,危害不容小觑
缺乏运动、日晒不足、抽烟酗酒、熬夜挑食等不良生活方式对其影响很大
信息来源: 台州日报 发布时间: 2024-12-02 08: 43 作者: 杨梦倩 浏览次数: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与增龄相关的骨骼疾病。随着人口老龄化日趋严重以及生活方式的改变,骨质疏松症已成为我国面临的重要公共健康问题。

中国流行病学研究显示,2021年骨质疏松症患病人数约为9000万人,约占总人口的7%。50岁以上的人群中约有30%的女性和20%的男性会遭受骨质疏松性骨折。中国骨质疏松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骨质疏松症已成为我国中老年人群的重要健康问题,50岁以上人群骨质疏松症患病率为19.2%,其中女性患病率达32.1%,男性6.0%。国际骨质疏松基金会报告约50%的女性和20%的男性在50岁后会遭遇初次骨质疏松性骨折,50%的初次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可能会发生再次骨质疏松性骨折。

骨质疏松本身不痛不痒,被称作“静悄悄的疾病”,但它对人体的危害却深远而严重。

骨质疏松出现年轻化趋势

人的骨头外面是一层坚硬的壳,包裹着里面的骨小梁(一种海绵状的骨组织)。健康骨骼的内部结构类似海绵,除了支持身体和保护重要器官之外,骨头还储存钙等矿物质。骨骼是我们身体里最大的钙仓,90%以上的钙储存在这里。

骨质疏松症是由于多种原因导致的骨密度和骨质量下降,骨微结构破坏,造成骨脆性增加,从而容易发生骨折的全身性骨病。骨质疏松症可发生在不同性别和任何年龄,但多见于绝经后妇女和老年男性。

尽管骨质疏松症多发于老年群体是共识,但年轻化的趋势不容忽视。台州市中心医院骨科主任医师丁凌志说:“接诊的骨质疏松患者中,中老年患者一如既往地多,但年轻患者明显也更多了,甚至有20来岁的年轻人。”

骨质疏松症是否发生在于骨量的多少,它与基础骨量积累和增龄后的骨量流失密切相关。丁凌志表示,人体的骨量积累在30岁至35岁左右达到峰值,随后是一个不断降低的过程,也是骨质疏松症风险不断增加的过程。

2018年国家卫健委调查结果显示,我国低骨量人群庞大,40—49岁人群低骨量率达到32.9%,50岁以上人群低骨量率为46.4%,是骨质疏松症的高危人群。

这一变化与公众的生活方式改变息息相关。“年龄、性别并不是骨质疏松症发病的绝对因素,缺乏运动、日晒不足、抽烟酗酒、熬夜挑食、过量摄入碳酸饮料、咖啡和浓茶……这些不良的生活方式对骨骼健康影响很大。”丁凌志表示,不健康的生活习惯会引起人体肌肉量、营养转化效率、激素水平等多方面的变化,造成骨量流失。

值得注意的是,女性比男性更容易得骨质疏松症,尤其是绝经后的女性。雄激素于男性和雌激素于女性而言都有促进骨生成,抑制骨破坏的作用。男性骨量的储存比女性多,且性激素水平降低比较缓慢,不会造成骨量快速流失。但绝经后女性体内雌激素水平发生骤减,骨骼失去了雌激素的保护,破骨细胞活性增强,导致骨量丢失加速发生骨质疏松。

骨质疏松,悄无声息的威胁

提起骨质疏松,很多人的第一反应是“老年病而已。不用多管,补点钙就好”。

然而事实真是如此吗?丁凌志表示,骨质疏松很“凶残”,其致残率、致死率一点都不比其他慢性病低。“骨质疏松常常是悄无声息地发生,早期多数人没有明显症状,‘沉默期’长,十分容易被忽略。但患病后不仅会让人长期饱受全身性疼痛,骨量过快流失还容易增加致残致死的风险。”

刘叔叔今年62岁,很喜欢打麻将,几乎每天都去棋牌室看别人打麻将,手痒了也会坐下来玩上几局,一坐就是好几个小时。

一直以来,刘叔叔都认为自己身子骨硬朗,没什么大问题。有一天晚上,在去棋牌室的路上,刘叔叔为了避让行驶的电瓶车,摔倒在地,当时他并没有在意,回到家后脚踝越发疼痛,还红肿起来,随即打电话给儿子,一起去了医院。

经过检查,刘叔叔的脚居然骨折了,不仅如此,医生还发现他的骨密度明显低于正常值,确诊为骨质疏松症。

骨质疏松症最大的危害在于其导致的骨折风险增加,摔倒在地、伸懒腰、咳嗽甚至是一次不经意地打喷嚏都可能骨折,而且是反复多次骨折。常见的骨折部位包括髋部、脊柱和腕部。

据了解,骨质疏松性骨折危害巨大,是老年患者致残和致死的主要原因之一。一旦发生髋部骨折,1年内,20%患者可能死于各种并发症;约50%患者致残,生活质量明显下降。最重要的是,髋部骨折患者卧床会带来各种并发症,比如肺部感染、褥疮、血栓,甚至心梗、脑梗等。因此髋部骨折又被叫做“人生中最后一次骨折”。

此外,骨质疏松症会导致身材变矮、驼背、牙齿过早脱落,还常与颈椎病、腰椎病、骨关节病等慢性退行性疾病共同存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