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002668012/2024-115845 | 公开方式: | 主动公开 |
发布机构: | 市海洋经济发展局 | 成文日期: | 2024-10-22 |
信息来源: 市海洋经济发展局 | 发布时间: 2024-10-22 10: 11 | 作者: 李利卫 | 浏览次数: |
台州是中国主要渔区、浙江渔业大市,拥有全国著名的大陈渔场和三门湾等海水养殖场所,被誉为“东海渔仓”。近年来,我市坚持“渔业高质高效、渔区宜居宜业、渔民富裕富足”总目标,深化水产绿色健康养殖“五大行动”,突出技术服务指导,涌现出了一批绿色生态健康、提质增效明显、示范带动较好的养殖技术与模式。
围绕全市主推品种和主推技术,市水产技术推广总站牵头,筛选出一批具有典型借鉴意义的水产绿色健康养殖案例,供全市相关人员参考借鉴。
海水工厂化养殖底泥发酵技术及用于泥蚶养殖对比试验
一、基本情况
1、养殖主体简介:浙江逸泽水产养殖有限公司位于台州市三门县蛇蟠岛,基地占地面积300亩,从事大棚养殖南美白对虾多年,有伞式温棚72口,140亩,水体沉淀净化、增氧、监测、排污等配套设施齐全,技术力量雄厚,水产养殖本科生以上学历有6名,与宁波大学、万里学院、浙江海大等大学院校开展长期技术合作。
2、模式特点
近年来,随着海水养殖业的兴起,大量的含有丰富营养元素的底泥直排入海,引起了环保、海洋的关注,本着将EM菌、大米草、养殖底泥三者有机结合,促进资源充分利用的目的设计技术路线。
(1)利用全自动发酵罐扩培EM菌液。
(2)以粉碎的大米草作为底泥发酵碳源及疏松剂,与EM菌液一块将底泥中原来被化合固定而不能被水体吸收的氮、磷、钾养分分解,进行混合发酵,制成发酵底泥。
(3)在同一口养殖塘中,将发酵底泥拌入100平方塘底中,与不施发酵底泥的100平方塘底养殖同一规格每公斤900粒的泥蚶苗进行生长对比试验。
二、技术要点
(一)EM菌扩培技术
1、选择全自动发酵罐,需配备220V电源。
2、菌种选择:选用EM菌种,该菌种适合底泥发酵。
3、扩培流程:开机→进水→配料装罐→灭菌→冷却降温→接种培养→下罐→清洗保养。扩培时要注意操作流程的规范性,防止杂菌污染。
4、扩培后检查:检测EM菌pH在5.0左右,色泽淡黄浑浊、气味酸香则发酵成功,可灌装使用。
5、保存与使用:根据生产需要,合理控制发酵量和使用频率。EM菌液不能与消毒剂和化学药物同时使用,二者必须间隔在3天以上。
(二)发酵底泥制作技术
发酵底泥制作流程包括:前处理,发酵腐熟,后处理,贮存堆放四个阶段。
1、前处理
(1)养殖底泥处理:清淤出来的养殖底泥经过漂白粉20-50克/立方米消毒、曝晒、粉碎。
(2)大米草处理:将海岸边或闸门口收集的干燥大米草,用粉碎机粉碎成0.1-0.5厘米以下的细碎屑。
2、发酵腐熟:
(1)EM菌剂接入:
养殖底泥50公斤加大米草粉5公斤加5升的EM菌液。
将粉碎成0.1-0.5厘米的大米草和消毒过的养殖底泥拌匀,接入扩培后的EM菌液,进行含水量测定。测定的标准是手握拌入菌液的混合物,指缝见水但无水球滴落为含水量合格,否则需加EM菌液或加草粉,直到调制合格为止,最后装入塑料桶中密封发酵或放在塘坝上堆肥发酵。
发酵一天后,就有酒香味飘出,2天后开始每天翻动一次,适量添加EM菌液,堆体温度维持在45-55℃。在气温适合时,发酵半个月后逐渐腐熟。
堆肥后期,发酵底泥中的菌种已经死亡,需将底泥翻晒后加入菌液,底泥又会重新发酵。
(2)发酵腐熟度评估方法:
①温度:接近环境温度;
初期是升温阶段,特征为堆体温度很快上升到55℃以上,接着维持一段时间高温,最后堆肥逐渐达到腐熟的冷却阶段。有机质腐熟后,堆体温度与环境温度趋于一致,一般不再明显变化。
②色度:深褐色或黑色;
③气味:随着堆肥过程有机质不断生化降解成无机质,发酵底泥具有土壤气味。
(3)影响发酵的因素
①大米草粉的有机质含量和营养物较高,发酵分解时间比较长。
②通风供氧,每天翻动发酵底泥,可以让磷挥发,降低发酵底泥中磷的含量。
③温度,温度保持在45-55℃之间,发酵越容易;温度越高,发酵底泥中的水分蒸发太快,要勤翻动,及时添加菌液;温度低时,发酵慢,水分蒸发少,适当减少菌液的添加次数。
3、后处理
就是对发酵底泥进行过筛,筛去较大的颗粒和杂质,这些大多是没有分解的有机质,如果直接用于水产养殖,在水中分解,将会降低水中的含氧量,不利于养殖生产。
4、贮存堆放
(1)保存方法
密封保存法:将发酵底泥放入塑料袋中,然后尽量压出袋内的空气并密封袋口。这样可以减少空气中的湿气和氧气对其影响,从而延长保存时间。
低温保存法:将发酵底泥放入冷库,调整温度为5℃左右,可以将发酵底泥保存时间延长3到5个月。但需要注意,如果在高温下存放有机肥,会使其中的微生物失活,影响其质量。
干燥保存法:将发酵底泥放在阳光下晒干后存储。这种方法可以使发酵底泥在防潮的环境下保存6个月以上。但要注意储存环境不能潮湿,否则会使其变质。
(2)保存及使用的注意事项
①储存温度不宜太高:存放的环境温度不要超过30℃,否则容易引起水分蒸发或微生物滋生,从而影响发酵底泥的肥效。
②使用前添加EM菌液:因为发酵底泥中贮存一段时间后,其含有的菌种会死亡一部分,为了更好发挥出发酵底泥的功效,在使用前1~2天,泼洒EM菌液,湿透整个发酵底泥。
(三)发酵底泥用于泥蚶的养殖技术
1、改良养殖底质
在清明清塘后,按每平方米拌入发酵底泥3-5公斤,用木耙趟平贝类养殖滩面。
2、放苗
根据苗种规格,适量放苗。泥蚶苗在1000粒/千克时,每平方米放苗可放养1000-1500粒。
3、安装隔离网
在贝类养殖区四周以竹棒支撑安装40~60目的聚乙烯网,防止各类敌害生物进入。其高度应高出养殖塘关水后最高水位40厘米左右。
4、换水及排淡
每隔10~15天纳潮注入20~30厘米的新鲜海水,在台风、暴雨天时要及时排出上层淡水。使用了发酵底泥,养殖塘水色清爽,水质稳定,换水间隔时间可延长至一个月一次。
5、分养
每隔半年,用适宜网目淌袋,刮苗起捕泥蚶,进行大小分拣疏养,促进其快速生长。
6、日常管理
每个月检查一次生长情况及壳色,塘内养殖的泥蚶体色呈灰黑色略白,若壳色呈青色等颜色,是不好的现象,应及时采取施发酵底泥或移埕等措施。
每20-30天左右用木耙搅动滩面,让发酵底泥更好地释放营养盐,促进藻类生长。
7、收成
在泥蚶达到商品规格时,采用蚶耙将泥蚶刮入蚶袋洗净上市。
三、试验结果
1、项目共生产了发酵底泥5100千克,养殖户领取了4630千克用于贝类养殖及肥水用。
2、发酵底泥用于泥蚶养殖的对比试验
2023年4月5日,将养殖塘中的水放掉,翻耕虾塘中央滩面,然后用500斤发酵底泥均匀泼洒到100平方虾塘底泥中,另外100平方不用发酵底泥,洒入规格为每公斤900粒的泥蚶养殖,每平方米1.25千克,共计250千克。养殖过程中做好观察。
2023年6月27日,对养殖泥蚶进行生长测量,用过发酵底泥的泥蚶,每公斤达到了483粒,没用发酵底泥的泥蚶,每公斤545粒,用过发酵底泥的,生长速度较快,相比每粒增重0.24克。
2023年7月30日,邀请了四位专家来到塘头进行项目中期验收,抽样检测泥蚶生长情况,用过发酵底泥的泥蚶,每公斤达到了313粒,没用发酵底泥的泥蚶,每公斤417粒。相比每粒增重0.8克。
2023年11月25日,邀请了5位专家对项目进行验收,对泥蚶生长情况进行称重,用过发酵底泥的泥蚶,每公斤达到了224粒,没用发酵底泥的泥蚶,每公斤278粒。相比每粒增重0.86克。
发酵底泥用于泥蚶养殖的对比生长测重情况表
时间 | 组别 | 测重(粒/千克) | 单颗重量(克) | 对比增重率% |
6月27日 | 试验组 | 483 | 2.07 | 13.1 |
对照组 | 545 | 1.83 | ||
7月30日 | 试验组 | 313 | 3.19 | 33.5 |
对照组 | 417 | 2.39 | ||
11月25日 | 试验组 | 224 | 4.46 | 23.9 |
对照组 | 278 | 3.60 |
从表格中可以看出,7月份的对比增重率是最高的,达到33.5%;通过8个月的对比试验,使用发酵底泥养殖泥蚶比不使用发酵底泥养殖泥蚶生长速度快,8个月对比增重率23.9%。
四、效益分析
经济效益:发酵底泥在养殖过程可缓慢释放营养盐,促进藻类生长,稳定水质,有效减少养殖用药,每亩将节约80-100元的药费开支,对泥蚶生长又能起到促进作用,经济效益可观。
社会效益:大米草与底泥发酵技术比较容易掌握,养殖户可以在自家的塘头堤坝上进行少量堆肥发酵,成本较轻,推广普及后将变废为宝,有利于水产养殖业健康发展。
生态效益:该项目带来的生态效益比较显著,将大米草与养殖底泥结合发酵,用于贝类改良底质,减少了海洋污染,又促进了产业发展。
五、心得体会
1、海水养殖底泥处理主体最好是一家大型的集体或国有企业,处理养殖底泥是一项利在当代,功在秋千的大事。通过国有企业出面做这事,能争取到优惠政策,可以有更大的底泥堆放处理场地,能引进大型的粉碎机、搅拌机及大规模的微生物制剂扩培设施。
在目前浙江所有养殖场寸土寸金的情况下,这堆放场地就是头痛的问题。每年年初,海水养殖场都要对塘及进排水沟进行清淤,大量的淤泥排入大海,环保部门已用遥感卫星、无人机监控养殖场排污了。这些淤泥堆放场地和处理技术已越来越迫切需得到尽快解决。
2、宣传是转变养殖户观念的重要抓手。在该项目实施过程中,边上的养殖户也会过来询问将底泥拿来做什么,发酵后有什么用,发酵时间要多久等问题,听完介绍,养殖户感叹这么麻烦,时间这么长,如果自家塘泥这么处理,还不如用船耕机将底泥排入大海来得方便。养殖户存在观念一时难以转变,习惯了原来的生产操作。今后对资源的利用、海洋环境的保护宣传要深入人心才能更好地推广该项技术。
3、通过该项技术,既能将有害的入侵生物大米草变废为宝,又能解决养殖底泥清淤后直排入海,减少海洋污染,还可以降低养殖药物投入。
4、使用发酵的养殖底泥改良贝类底质,可有效促进底栖藻类生长,稳定水质,促进贝类育肥及生长。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