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002668178/2023-108092 | 公开方式: | 主动公开 |
发布机构: | 市科技局 | 成文日期: | 2023-08-09 |
信息来源: 市科技局 | 发布时间: 2023-08-09 09: 47 | 浏览次数: |
民建台州市委会:
你委在台州市政协六届二次会议上提出的《加快推进台州湾科创走廊建设,打造现代科技创新策源高地》(第2023035号)已收悉。经研究,现答复如下:
一、上阶段工作开展情况
(一)强化科创走廊顶层设计。站在推动全市科创产业融合发展的角度,切实增强科技创新对产业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全面提升产业链创新链现代化水平。针对产业和科创今后一个时期发展情况,按照“产业东进、科创内聚、产创一体”的思路,谋划建设“一弓一箭”,交汇形成“极核带动、三湾联动、辐射全域”的湾区创新格局。其中,弓是纵向打造“临港产业带”。主体就是临港产业带五大产业城,每个城都布局“创新核、制造核、服务核”圈层式产业创新生态,成为智能制造先行区、“专精特新”集聚区、创新提升引领区。箭是横向建设“台州湾科创走廊”,就是沿市区东西向轴线,以中央创新区、椒江科创谷、永宁江科创带、环飞龙湖创新圈等创新平台为核心,植入国际科学家创业基地等重大科技力量,汇聚3所高校、9家科研院所、3家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等高端创新载体,谋划建设14个空间集中、创新集成、资源集聚的功能组团,率先打造十个首聚地,专业化建设十个首聚地,构建体系化的创新节点网络,从西到东布局形成“源头创新—技术开发—成果转化—新兴产业”的全链条创新体系。
(二)强化重点区块和项目建设。“首聚地”是走廊最先打造的科创集聚区,“首建区”是走廊最先启动建设的科创承载区。一是加强“首聚地”集聚度。目前已建成台州湾新区梦想园区、椒江(上海)国际创新港、黄岩科创园、路桥环飞龙湖科创生态圈首聚地42.1万平方米;全市建成首聚地面积共63.38万平方米。截至2022年底,台州湾科创走廊范围新建台州院士专家赋能中心、海洋工业技术研究院等平台25个;全市走廊新建科创类平台38个。二是加快“首建区”建设。开展4个“首建区”和14个功能组团建设大会战,智能卫浴产业孵化园、台州医药创新孵化中心等重点项目加快建设,梦创园改造提升、国际科学家创业基地、台州数字科技园等一批标志性项目加快推进,各县(市)首建区建设也在进一步加快推进。三是加快引育创新型产业。加强对医药健康、智能装备、光电、新材料、新能源汽车、航空航天等台州优势创新型产业集群的科技支持,在申报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予以倾斜。加大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力度,2022年,台州湾科创走廊范围新入统亿元以上项目共29项,总投资约159亿元;全市走廊新入统亿元以上项目共79项,总投资约522亿元。
(三)强化科创平台能级提升。一是提升高等院校支撑能力。支持台州学院升格为台州大学,建设一流应用型大学,集聚一批学科(专业)领军人物和创新团队。推动高校与国内外知名学校开展合作,支持科创走廊引进国外知名高校在科创走廊设立中外合作办学机构。谋划建设椒江北岸高教新区,为高校院所引进及现有院校搬迁提供承载空间。积极推动台州职业技术学院、台州科技职业学院建成省“双高”高职院校和试办职业教育本科专业,大力支持台州开放大学建设全省一流开放大学。二是引进大院名校共建合作平台。以需求为导向,通过校校合作、校地合作、校企合作等方式,大力度、高规格引进大院名所共建科创平台,探索新型研发机构建设模式,在人才引育、学科共建、技术转移、成果孵化等方面形成新局面。浙江大学台州研究院、南方科技大学台州研究院、浙江工业大学台州研究院、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所台州研发中心等创新资源集聚和人才引育能级有效提升,复旦台州数字经济联合创新中心、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台州黄岩设计创新中心、武汉理工大学黄岩高性能复合材料产业技术研究院等加快建设。三是推动创新平台建设。围绕临港产业带整体布局,推动新能源、新材料、新医药健康、未来汽车、精密制造五大城核心区和辐射区联动发展,构建链条完善、共生共促的产业创新生态,打造一批标志性科创平台。目前集聚了清华台州创新中心孵化器等国家级企业孵化器3家、台州众创空间等国家级众创空间3家、浙江水晶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技术中心等国家企业技术中心9家、浙江省抗真菌药物重点实验室等省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家、浙江杰克智能缝制装备重点研究院等省级重点企业研究院6家、路桥机电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等省级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4家。结合产业发展需求,推动建成长三角模具产教联盟、长三角机电工程师联盟、台州•温岭机电工程师协同创新中心等一批长三角区域创新平台。特别是聚焦台州机床优势产业,市县联动创成省高档数控机床技术创新中心,实现省级科创“塔尖重器”零的突破。7月1日,卢山副省长和周济院士出席中心成立大会并为中心揭牌。四是推动人才招引。截至2022年底,台州湾科创走廊范围落地陈十一院士、谭建荣院士、许祖彦院士等顶尖人才创业项目8个、领军人才创业项目24个;全市走廊落地顶尖人才创业项目10个、领军人才创业项目52个。
(四)强化成果转化渠道畅通。一是健全科技成果转化市场体系。依托台州科技大市场,引进评估咨询机构、知识产权代理机构、专业技术转移机构等科创中介。建设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技术交易市场,探索建立科技成果项目库和信息发布系统,构建以科创走廊为中心的技术扩散服务网络,打造重要的成果交易枢纽地。二是大力建设孵化加速平台。鼓励孵化平台向椒江科创谷、中央创新区集聚发展,优化孵化项目跨区域承接机制。推进现有孵化平台专业化、精细化发展,全面提升孵化效能。招引国内外行业骨干企业、高校院所、创投集团设立孵化平台,重点推进台州北大科技园、菜根科技孵化器、启迪之星创业孵化器、航空航天产业创新孵化平台等建设,力争实现重点行业培育孵化全覆盖。支持梦想园区、台州湾数字经济产业园拓展加速器功能,使其成为台州湾科创走廊创新创业项目孵化加速的主要集聚地。三是加强高价值专利培育。在汽车、医药、高端模具等领域开展高价值专利组合培育项目25个,围绕产业链核心技术和关键环节实施针对性技术研发,构建严密专利网,2022年全市每万人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9.6件,同比增长28%,第二十三届中国专利奖获优秀奖7项,获奖数量创历史新高。
二、下阶段打算
(一)突出走廊创新核打造。充分发挥中央创新核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优势和交通枢纽优势,落实台州创建国家级高新区、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的战略要求,加强全市高端科创资源布局跨区域统筹,集中优势资源优先向中央创新核集聚,突出创新策源和孵化溢出功能,构筑一流创新环境,打造台州市创新驱动主引擎和科技成果孵化转化承载地,建设成为全市最高端的创新策源核心。一是打造城市创新街区。依托高铁新区、中央商务区,叠加高铁交通区位优势和高教园区科创资源集聚优势,聚焦科技研发、人才引育、创新服务等功能,构建以高校院所、龙头企业、创新人才为核心的协同创新中心,为临港产业带建设提供科技创新支撑。依托台州学院、浙江大学台州研究院构建以高校研究院为核心的科技研发、技术研发力量,谋划建设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结合高铁新区“云谷”建设导入楼宇型科创功能空间,打造高品质的创新交流场所和科创走廊会客厅。依托中央商务区集聚企业研发中心、工程师中心、技术总部及创投基金、服务机构,完善科技金融、高端商务、公共服务等现代城市服务支撑,打造区域科技金融和高端商务服务中心。结合城市有机更新挖掘创新发展空间,加快椒江(上海)国际创新港、创谷基金港建设,谋划建设“浦享湾”科技生态长廊,打造城市“优创美地”。二是推进中央创新区建设。紧密围绕产业创新发展需求,集中布局科研院所、科技孵化器、加速器、创业园等科创平台及科技型企业,推动清华长三角台州研究院、南科大台州研究院等科研院所加快建设、提质提能,培育产学研协同创新优势。聚焦智能装备、航空航天、光电产业、新能源车及车联网等重点方向,健全技术成果转移转化服务体系,建立高效畅通的科技成果孵化、中试、转化、产业化生态,打造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孵化成长的重要承载地,争创国家级双创示范基地。聚焦梦想园区建设,大力引入全流程孵化平台,重点建设北大台州创新中心、尚科数字社区、台州菜根发展创新中心、启迪之星浙东南创新中心、复旦张江研究院台州创新中心等科创载体;加快创智大街建设,推进开发大道沿线开发,加速形成创新规模效应。
(二)加大创新主体培育。一是壮大创新型企业集群。围绕科创走廊建设采取针对性举措,深入实施科技企业“双倍增”计划,启动科技小巨人培育,建立完善科技企业培育库、申报库、冲刺库“三库”体系,通过政策支持、精准服务、动态培育,推动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倍增提质”。二是提升企业研发能力。支持企业建设各级高水平研发机构,支持行业龙头企业联合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组建新型研发机构、创新联合体。比如水晶光电的“融合半导体制程的微纳光学元件的研发与应用”项目以创新联合体的方式入选2023年省“尖兵”计划项目,下一步将牵头组建省微纳光学技术创新联合体。三是扩大高新技术产业有效投资。健全完善重大高新技术产业投资项目库,强化政企联动、优化要素保障,进一步拓展创新发展空间。在医药健康、汽车、高端模具、智能家居、智能缝制设备、泵与机电、高端装备等重点产业领域,在数字信息技术、光电产业技术、新材料技术、航空航天等新兴产业领域,依托龙头企业,推动实施一批技术含量高、产业辐射带动性强的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坚持战略导向和前沿导向,瞄准生物工程、空天科技、物联网等未来产业和技术,加强科技创新前沿布局,力争若干前沿技术项目率先产业化。
(三)加强创新平台搭建。一是高质量推进高校建设。本地高校是科创走廊建设的重要平台支撑。深化推进台州学院向应用型大学转型,积极创建台州大学,积极争创国家级大学科技园,争取在省部共建重点实验室、省部级重点智库等平台建设上取得突破。提升台州职业技术学院服务产业发展能力、力争成为职业教育与民营经济融合发展的国内典范校,推动台州科技职业学院跨入省高等职业院校第二方阵前列。二是完善实验室体系。聚焦医药健康、精密制造等领域创建省级重点实验室,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和科研机构在智能装备、新材料、光电等领域创建市级重点实验室,强化科创走廊的创新策源能力。三是完善技术创新体系。推动省高档数控机床技术创新中心进一步落地见效,把技术创新中心打造成为精密制造城的高能级科创平台。加快医药健康领域省技术创新中心创建,支持企业集聚创新资源创建省级(重点)企业研究院。四是提升校地合作平台能级。加强研究谋划推进,推动各地每年都要引进知名高校院所共建科创载体1-2家入驻科创走廊,以更好地引入和集聚创新资源,成为走廊建设的突出亮点。持续推进科创平台提能造峰行动,发挥浙大台州研究院、清华长三院台州创新中心、南科大台州研究院等高能级科创平台引领作用,引导高端人才和创新要素加速集聚,加快长三角(台州)海洋产业技术研究院、复旦张江研究院新能源新材料中试基地等一批重大创新平台建设。鼓励平台发挥本部优势,针对台州产业特点,全力推动将本部的各类创新资源导入到台州,打造各具特色、协同发展的高能级创新载体。
(四)推动产业创新引领。聚焦全球产业和技术前沿,围绕“456”先进产业集群和临港产业带“五城十链”建设,充分发挥科创走廊技术创新辐射带动作用,着力培育创新型产业集群,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一是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医药健康产业,依托台州现代医药高新园区、椒江绿色药都小镇等平台,建设台州医药创新中心,协同打造新医药健康城。智能装备产业,推进建设省高档数控机床技术创新中心、中德智能制造产学研一体化创新合作基地等,协同打造精密制造城。光电产业,以浙里光谷为核心区域,谋划布局台州光电科技园,依托水晶光电等龙头企业建设光电产业创新中心等研发机构。新材料产业,以台州湾新材料产业园为牵引,推进荣盛高端化工新材料等项目落地,着力打造新材料城。新能源汽车产业,加强与吉利汽车小镇等重点平台联动发展,以整车与关键核心零部件制造为核心,着力打造未来汽车城。航空航天产业,依托台州通用航空“万亩千亿”新产业平台,加快打造全国航空航天特色基地。二是加快完善产业创新链服务链条。依托中央商务区、中央创新区等核心区块,推动科技金融机构集聚发展,加快打造科技服务业集聚区和人力资源服务产业汇聚地,集聚支撑制造业创新发展的现代服务业态。三是加快传统产业数字化改造。通过构建“1812”工业互联网体系、推进“未来工厂”为引领的全方位的智能化改造,加快智能制造单元、智能生产线、无人车间和无人工厂建设,强化数字赋能产业高质量发展。
(五)强化人才培育集聚。围绕科创走廊建设,实施科创人才引育领航行动,全链条引育各层次科技人才,加快构建人才团队落地、后续平台建设、产业技术服务、核心技术孵化等全流程跟踪服务的标准体系。进一步加大“抢人”“育人”的力度。各地各有关部门要做优“平台+项目+人才”集成引才、“高校+院所+企业”育才、“政策+环境+服务”留才三类模式,大力实施“500精英计划”等,用足用好人才新政3.0版,通过增设海内外引才工作站、举办台州国际人才合作洽谈大会,吸引集聚一批国内外顶尖人才(团队)入驻台州湾科创走廊。一是加强高端科创人才集聚。“一事一议”引进重点领域顶尖人才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人才,大力推动各类人才自主申报入选省级以上人才工程,集聚一批“高、精、尖、缺”、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科技创新创业人才(团队)。重点紧盯三大科创高地及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光电等领域,建立科技人才“白名单”制度,予以优先支持。二是加快产业基础人才引培。以“国家级工程师基地”和“国家职业教育高地试点”建设为牵引,实施“工程师基地建设”“台州工匠”行动,聚焦“五城十链”重点领域,引进一批专业化、技术型的高技能人才,打造一支在全国有影响力的卓越工程师队伍,实现科技人才层次的整体提升。
(六)完善科创治理体系。深化科创体制机制改革,全力优化政策环境、孵化环境、金融环境和文化环境。完善科创走廊跨区域协同创新机制,支持椒江、黄岩、路桥和其他县(市)在中央创新核设立飞地创新平台,加强与北京、上海、深圳、杭州等科创中心城市创新联动,推动创新要素在科创走廊集聚、流动、共享。积极融入“一带一路”、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沪甬温沿海创新发展翼建设,加强与G60、杭州城西、宁波甬江、温州环大罗山、金华浙中等科创走廊合作交流,推动协同创新、全球合作,全面激发创新活力。依托台州境外并购产业合作园等平台,积极招引和承接海内外技术合作项目。加强科技金融创新与服务供给,巩固提升信保基金、信用信息共享平台等小微金改经验,支持设立科技创新产业投资基金。持续深化政务服务数字化改革,完善科技创新云服务平台,探索建立科技信息服务平台,推动精准高效的要素配置机制,打造新一轮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的先行地。
(七)推进产城人融合发展。以满足人才美好生活向往为核心,统筹科创走廊建设发展,构建面向未来城市的综合交通和基础设施体系,全面提升住房、教育、医疗卫生、商业等公共服务能级,建设15分钟生活圈,着力营造活力开放的人文环境、绿色和谐的生态环境、宜居宜业宜创的科创走廊。加强区域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放大同城效应,形成功能互补的空间布局,多措并举推动创新产业和城市功能融合发展。特别是在综合交通方面,进一步加强规划统筹,完善科创走廊重点区块与周边路网建设,畅通快速联系通道。依托杭台铁路,更好发挥省城及周边城市1小时、长三角中心城市2小时通勤优势,加快台州站综合交通枢纽建设;着力打通沿海交通走廊,重点推进“台州1号公路”建设;加强科创走廊内部快速交通联系,构建以内环路、一江山大道、疏港大道等为骨架的城市快速路网,实现10分钟进入快速路网、30分钟通达科创走廊,逐步建立中央创新核与临港五大城之间的快速交通。
感谢你对科技创新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联系单位:台州市科学技术局 联系人:潘立兵
联系电话:0576-86780055 邮 编:318000
台州市科学技术局
2023年7月24日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