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椒江区】打造人水和谐“幸福生活”

  • 信息来源: 台州日报
  • 发布时间: 2023-06-14 08:44
  • 作者: 葛星星
  • 浏览次数:

夏日午后,溪流潺潺,满眼绿色。随着水生态环境持续好转,椒江区落龙山区域成了“鸟类天堂”。目前鸟类种群数量达14种,其中国家二级保护鸟类4种。

做好水文章、答好生态卷。“五水共治”十年来,椒江区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在污水设施建设、污水零直排、海洋污染治理等方面齐抓共管。如今,水清岸绿的美景再现,一幅人水和谐的幸福画卷正徐徐展开。

十年磨一剑,守护一江清水

椒江处于灵江水系的下游,既缺水又是治污水的难点县(市、区),水污染一直是“成长中的烦恼”。2013年,浙江省提出“五水共治”行动。按照这一决策,椒江区成立了“五水共治”专项办公室,并将“五水共治”作为为民办实事项目,举全区之力治“五水”。

2014年至2017年,椒江完成治水投资54.94亿元,实施治水项目232项,全面清理垃圾河,对6条主城区河道进行长效生态修复试验,对上洋桥泾、鲍浦河(十塘)段、庆丰河、三山河等断头河实施连通工程,对全区河道实行区、街道两级管理、常态化保洁,基本实现了河面无漂浮物、河中无障碍物、河岸无垃圾的目标。

2017年,该区成功完成3个省市控断面剿劣销号,2410处小微水体达标整治,实现农村生活污水管网全覆盖,成功创建“清三河”,夺得“五水共治”最高荣誉“大禹鼎”。

十年磨一剑,椒江经历了“剿劣”攻坚、“污水零直排区”建设、“美丽河湖”建设等行动,水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国、省控断面水质优良率均为100%;县控以上断面水质达标率、优良率分别为100%、88.9%。

从“治”到“智”,管理更精细

污水管网是城市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管网深埋地下,日常维护成了大难题。

如何破难?椒江区探索研发“智慧排水”系统。这套系统就像CT一样,将“隐身”的污水管网“扫描”出一张动态的地下管网图。

记者在椒江“智慧排水”系统上看到,城区地下的排水管道一目了然,地图上“铺满”各色线条,不同颜色代表不同的地下管线,如蓝色的是雨水管网,红色的是污水管网,橙色代表的是雨污合流。

有了“智慧排水”系统,运检人员对管网进行“体检”时更加轻松。只需手持一台移动设备,通过巡维APP,就能看到泵站、管线的三维立体图像,并且虚拟景象与现实中物体的尺度和方位保持完全一致。作业人员无需开挖路面即可通过移动端透视查看地下管网的空间分布状态和信息,实现对污水设施和设备的智慧化、集约化运营管理。

目前,“智慧排水”系统已覆盖椒江2座城市污水处理厂、28座污水提升泵站、7座雨水提升泵站、850余公里排水管网,实现了管网水位、水量、水质三要素数据实时监测,以及雨水、污水系统定量化分析,极大提升了该区对地下生命线的现代化管控能力和决策水平。

点绿成金,擦亮共富底色

治水,一头连接着美丽生态和高质量发展,一头连接着人民群众的幸福生活。

在大陈岛,当地渔民会使用一种“黑盒子”收集渔船上的含油废水、生活污水,这就是“海洋云仓”。

“海洋云仓”能够自动记录投放污染物的时间、数量和种类,并对投放的污染物进行浓缩过滤等减量化处理,是台州危废系统的回收装置之一。该系统的应用解决了危废传统处理模式中收集处理不及时、分类处理成本高等痛点。

大陈岛周边作业的近400艘渔商船已全部通过“渔省心”应用,就近纳入“海洋云仓”环保设施管理,解决渔商船污染物排放难题。

运营企业利用“海洋云仓”减容减量,回收海洋塑料进行高值利用与碳交易,通过“蓝色生态共富基金”为渔船免费提供矿泉水和塑料制品并回收,将一线收集人员纳入社会基本保障体系,实现生态治理与共同富裕双融合。

“支撑‘海洋云仓’运行的,是集‘收集、处理、追踪、认证、共富’于一体的‘蓝色循环’海洋塑料垃圾治理模式。通过‘陆防、闸截、滩净、船收’进行源头控制,并应用物联网和区块链等技术,对收集来的海洋塑料垃圾进行全流程溯源。”椒江区“五水共治”办有关负责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