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州迎入汛后首场明显降雨

  • 信息来源: 台州日报
  • 发布时间: 2023-04-21 09:21
  • 作者: 郑红
  • 浏览次数:

受对流云团影响,4月18日,我市迎来了入汛后的第一次大范围强降水过程。短时暴雨+强雷电+局地雷雨大风,这次的雨下得挺认真,截至19日上午8时,全市面雨量38.8毫米。

就目前我市大中型水库偏低的蓄水率来说,这波降水算得上是一场“及时雨”,除了滋润台州大地,也为水库“补水”立了一功。记者从台州市水文站了解到,19日上午8时,全市15座大中型水库蓄水总量417.41百万立方米,蓄水率40.3%,较18日上午8时增蓄4.26百万立方米。

大雨助力水库增蓄

4月15日,我省进入汛期,入汛意味着大范围强降水多发、频发的开始。

浙江汛期分为3个阶段,入梅前、梅雨期和高温台汛期。入梅前以过程性降水为主,多强对流天气;梅雨期间,多持续性强降水;出梅后迎来高温台汛期,若台风登陆或明显影响,将会带来狂风暴雨,若台风影响小,梅雨偏少,则可能会出现旱情。

眼下,我们便处在入梅前的阶段,以过程性降水为主。4月18日下午至夜间,受对流云团东移北抬影响,我市出现大范围的短时暴雨、强雷电和局地7-9级雷雨大风天气。截至19日早上8时,全市面雨量38.8毫米,其中临海46.4毫米,三门44.3毫米,温岭40.4毫米,路桥39.3毫米,椒江37.5毫米,仙居37.3毫米,黄岩37.0毫米,玉环32.6毫米,天台23.6毫米。

今年第一季度,因降雨量较常年偏少,全市15座大中型水库均在正常水位以下运行,3月下旬降水增多,4月1日蓄水率略有回升,至39.4%。其中,长潭水库水位持续走低,3月下旬一度跌破24米,为2005年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完工后同期最低水位。

“入汛后的第一场大雨,使得水库蓄水率进入缓慢恢复状态,蓄水率升至40.3%。”市水文站站长尹志平说,虽然这场降水的雨量还算不错,但入汛并不代表旱情缓解,当前我市仍处于“干渴”状态。

汛期旱涝“阴晴”未定

水库蓄水不足,不过部分河道的水位却超过了警戒。如椒江章安街道山门超警戒0.16米,椒北干渠超警戒0.07米,章安闸超警戒0.07米,建设闸超警戒0.07米。

根据市气象局预测,今年汛期台州灾害性天气气候事件多发、频发,区域性、阶段性旱涝灾害较明显,高温偏多,台风影响偏重。5月至9月,全市总降水量900至1100毫米。

其中,今年6月上旬至7月上旬,我市将进入梅汛降水集中期,较常年略偏早。梅汛期预计总降水量500至600毫米,接近常年,雨涝风险等级高。7月至9月的台汛期,总降水量580至680毫米,接近常年略偏多。同时,今年将有3至5个台风影响我市,其中1至2个台风可能对我市造成严重影响。

汛期平均气温较常年偏高,梅汛期结束后将有阶段性高温热浪天气,出现大于35℃的高温日数较常年偏多,极端最高气温达39—41℃,盛夏或有阶段性气象干旱发展。

汛期气温高、空气能量大,遇冷空气渗透南下,也会出现短时大风、暴雨和冰雹等强对流天气。记者从市气象台了解到,今年汛期降水时空分布不均,台州可能面临旱涝并重的局面,需警惕梅汛期洪涝、城市内涝和较严重台风灾害带来的各类风险。

检查各类工程、排查风险隐患、调补防汛物资、落实队伍建设……眼下,我市的防汛防台抗旱工作已进入实战阶段,未雨绸缪,力保安全度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