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专栏  > 归档专题  > 聚焦台州两会  > 两会提案
大力发展现代产业集群 助推台州临港产业带建设
信息来源: 台州政协 发布时间: 2023-02-26 10: 40 浏览次数:

近年来,台州大力实施“456”先进产业集群培育行动,全市已形成21个产值超百亿元的产业集群,培育了68个国家级产业基地。今年春节上班第一天,省委书记易炼红在全省深入实施“八八战略”强力推进创新深化、改革攻坚、开放提升大会上提出:往“高”攀升,抢占关键技术、产业集群、未来布局制高点。近期,市委市政府提出实施临港产业带建设行动,积极培育“五城+五星+未来”的现代产业体系,加快优势产业聚核成链。现阶段我市产业集群发展还存在以下不足:

一是集群规模总量偏低。2022年,工信部公布了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名单,全省共有4个产业集群入选,杭州1家、宁波2家、温州1家,台州没有。入围的杭州市数字安防集群整体规模已超过6000亿元,而台州只有汽车及零部件产业产值达到1200亿元,医药健康、智能缝制设备、高端模具产值均在500-700亿元之间。

二是高能级产业平台偏少。目前,杭州、宁波拥有国家高新区、国家级经济开发区、综合保税区等国家级产业平台均为7家,嘉兴为5家,绍兴为4家。台州仅有1家国家级经济开发区和1家综合保税区,高能级产业平台偏少很大程度影响产业集群的发展。

三是集群创新机制不完善。我市生物医药集聚全市65%以上高端人才,R&D经费占主营收入比重达4.62%以上,创新能力较强,但其他产业集群普遍核心产业不突出、主导产业和名牌产品较少,上下游和外围服务企业配套不紧密,分工和专业化程度不高、产业链不完善,整体市场竞争优势不明显,创新人才缺乏,集群技术创新能力不足等等。

为进一步加快推动我市产业集聚,助力台州临港产业带建设,我们建议:

一、培育壮大链主企业构建现代产业体系。“链主”企业在整个产业链中占据优势地位,对产业链大部分企业的资源配置和应用具有较强的直接或间接影响力,是产业集群核心节点。如银轮股份是天台制造业的龙头,在当地政府的引导下,将天台汽车、轨道交通、航天等700家相关的上下游企业连接在一起,打造互帮互助的现代产业体系。利欧集团、杰克集团等链主企业也长期帮教上下游企业,带动相关产业整体提升,推动产业集群化、高端化发展。建议加大对“链主”企业培育和支持,引导“链主”企业与集群内其他企业之间精诚合作、融通创新,带动上下游企业快速集聚,培育一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和隐形冠军、单项冠军。政府部门也要支持“链主”企业发展,从融资、用工、行政审批以及完善产业配套等方面出台针对性措施,为其打造良好、适宜的发展环境。把“链主”企业的引领支撑作用充分发挥出来,产业集群中的上下游企业就能广泛受益,有助于打造具有区域优势的“五城+五星+未来”现代产业体系。

二、开展产业链招商推动产业延链补链。我市“五城十链”主导产业生态体系已基本清晰,下一步建议加大对每个产业链研究,摸清产业“纵向”配套供需链和“横向”服务协作链,分析我市相关产业链薄弱环节,明确招引方向和招商目标,编制产业链鱼骨图、发展路径图和招商指导目录,力争巩固强化产业链核心关键环节,补齐提升薄弱缺失环节。同时,依托产业优势和区域产业特点,锁定“行业100强”“专精特新”等目标企业,多维度引进制造、科技、服务等产业项目,延伸做强主导产业链条,提升产业生态水平。依托台州市临港产业带母基金,加大与头部大基金和专业化基金公司的合作,推进产投融一体化,引导各类资本批量引进关联企业,实现产业集聚的爆发式突破。

三、“双链”深度整合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围绕“五城十链”产业方向,强化创新链产业链精准对接,以科技创新催生新发展动能,依靠创新提升产业发展水平。具体来看,创新链要高效服务产业链,根据产业链各个环节的需要、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提升的需求,发挥科技支撑作用。产业链要充分承接创新链,实现创新成果快速转移转化,并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聚焦医药健康、光电等重点产业争取省级重点实验室和创新联合体;加大与中科院上海光机所等光电领域优势科研院所合作,共建台州光电产业创新中心,打造高水平的光电产业孵化器与加速器。利用好台州学院、浙大台州研究院等高校院所的人才优势,推动产学研用融合的方式来推进创新链和产业链融合。完善我市的人才引入机制,所有创新的基础都是人才,留住人才才能让台州的双链融合更加顺畅。健全完善科创平台体系,完善利益分配机制,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持续优化创新生态环境;深化产业链、创新链协同发展,加速产业提质升级,助力打造产业集群生态圈。

四、强化配套服务打造新兴产业集聚地。临港产业带五大城大多位于我市沿海区域,与主城区有一定的距离,配套服务功能还不够完善。下一步,以五大城为主平台,加快五大城配套设施建设,尽快满足产业城发展需要,尽快构建创新核、制造核、服务核圈层式产业生态。探索新兴产业发展路径,涉及受环境限制的产业,加快产业跨区域整合,通过改造提升、兼并重组、关停搬迁、“飞地”入城,形成整体集聚提升效应,推动产业蝶变升级。不断加大产业政策支持力度,对优秀产业人才的培养和引进给予便利和奖励等。优化营商环境,深化“最多跑一次”改革,推进办理事项更简化、办理流程更优化、申报资料清单化。进一步强化政策扶持,完善政策、技术、资金、人才等要素配套,为企业提供全方位、全覆盖、全生命周期的服务,从而为新兴产业集聚发展持续“加码”。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