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务公开  > 政府信息公开目录  > 市海洋经济发展局  > 法定主动公开内容  > 统计信息  > 数据发布和解读
索引号: 002668012/2022-95082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发布机构: 市港航口岸和渔业局 成文日期: 2022-01-27
市港航口岸和渔业管理局关于台州市2021年渔业经济运行分析
信息来源: 市港航口岸和渔业局 发布时间: 2022-01-27 14: 37 浏览次数:

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台州渔业系统坚持系统观念,突出争先导向,强化比拼意识,推动渔业转型,不断提升台州渔业在全省海上“重要窗口”建设中的显示度、辨识度、贡献度。

一、主要渔业经济指标比对分析

(一)水产品总产量

2021年,全市水产品总产量145.19万吨,同比减少2.58%。其中国内海洋捕捞产量80.77万吨,同比减少3.83%;远洋渔业产量5.76万吨,同比减少0.77%;海水养殖产量52.72万吨,同比增加0.43%;淡水渔业产量5.95万吨,同比减少11.85%。

(二)渔业产值

2021年,全市渔业产值315.06亿元,同比减0.2%(大农业产值542.34亿元,同比增长2.7%),占大农业比重58.14%,比上年59.3%下降1.16个百分点。

(三)水产养殖面积

2021年,全市水产养殖总面积29772公顷,同比减少5.2%。其中海水养殖面积24193公顷,同比减少1.17%;淡水养殖面积5579公顷,同比减少19.46%。

(四)机动渔船

2021年,全市机动渔船5172艘、总功率118.31万千瓦,同比减少3.63%、2.84%;总吨位85.94万总吨,同比增长1.01%。

(五)渔民人均收入

据临海、玉环100户家庭收支抽样调查,2021年渔民人均纯收入34961元、人均可支配收入34027元,同比分别增长21.95%、22.32%。

二、2021年渔业经济主要特点

综合渔业生产的调查情况,渔业经济运行总体呈以下几个特点:

(一)海洋捕捞减量提质。一是捕捞产能继续压减。受减船转产和异地挂靠渔船整治的双重影响,至2021年底,全市海洋捕捞渔船3738艘、64.09万吨、89.43万千瓦,分别比上年减少3.86%、3.58%、4.94%,海洋捕捞强度产能得到压减。二是作业结构日渐友好。积极推动捕捞作业结构调整,拖网、围网等捕捞强度大的作业渔船得到压减,拖网1573艘、53.72万千瓦,分别比上年减少12.07%、9.66%;围网98艘、3.87万千瓦,分别比上年减少7.55%、7.48%;而刺网、钓业等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作业结构和方式则略有增加,刺网1710艘、24.83万千瓦,增长4.27%、4.92%;钓业136艘、2.29万千瓦,增长27.1%、36.16%。三是捕捞渔获品种变动明显。从渔获物结构分析,如黄姑鱼1.58万吨,增长10.32%;方头鱼0.97万吨,增长9.22%;梅童鱼1.58万吨,增长6.79%;梭子蟹3.56万吨,增长10.63%;虾姑1.33万吨,增长9.27%。但部分品种则下降明显,如鲅鱼(马交鱼)2.74万吨,减少26.11%,小黄鱼1.8万吨,减少14.43%,鲐鱼6.54万吨,减少11.26%,带鱼8.49万吨,减少7.56%,蓝圆鰺2.1万吨,减少15.53%。

(二)远洋渔业保稳保供。一是克服困难稳生产。至2021年底,全市远洋渔船32艘、功率2.59万千瓦、吨位2.28万吨,同比减少11.11%、5%、5.04%。台州惠众远洋18艘渔船克服缅甸政局影响,下半年重新投入生产;浙江兴邦远洋渔业14艘大洋性鱿钓船扎实做好疫情防控,生产形势较好。2021年实现远洋渔业产量5.76万吨,比上年略有下降,产值4.04亿元,同比增加8.68%。二是深化服务保供给。深化渔业“三服务”活动,把严防远洋渔船海上境外疫情输入作为渔业系统疫情防控的重点来抓,督促指导远洋渔业企业做好自捕鱼回运、船员回国修整疫情防控,2021年运回国内4.57万吨,比上年增加24.17%。

(三)水产养殖基本稳定。一是示范创建推动产业提质。椒江、临海、温岭、玉环、天台等5个省级渔业转型升级发展示范区创建通过省里验收;临海、温岭省级渔业健康养殖示范县和44家示范场创建高分通过验收,全省排名前列;椒江、路桥纳入新一批省级示范县创建名单,实现沿海全域纳入创建目标。甲壳类养殖面积7833公顷,同比增长1.67%,产量4.38万吨,增长3.19%。其中南美白对虾、梭子蟹产量分别为1.13万吨、0.43万吨,分别增长4.22%、7.29%。二是贝类兜底助推产量保稳。贝类产量达43.93万吨,占海水养殖产量比重83.33%,同比增长1.06%,为养殖业保稳发挥了很大作用。其中牡蛎、蚶、蛏等3个品种产量分别为8.63万吨、10.28万吨、19.35万吨,分别增长11.65%、1.02%、0.13%。三是市场促销挖掘养殖潜力。与去年相比,水产品销售状态逐步恢复正常,线上线下市场消费通道顺畅,水产品价格走势稳中向好,季节性涨价促进水产品生产,有效弥补了海洋捕捞海鲜的空缺。三门是我省海水养殖大县,由于养殖小海鲜价格小幅上涨,发展前景看好。2021年海水养殖产量30.12万吨,占全市海水养殖产量比重57.14%。

(四)加工贸易复苏反弹。国外疫情形势依然严峻,但国内疫情总体平稳,水产品加工产量和市场贸易复苏。一是水产加工产量反弹。水产品加工总量47.17吨,同比增长5.75%,其中海水加工产品45.23万吨,增长5.78%;淡水加工产品1.94万吨,增长5.21%。二是主要产品出现回暖。水产品冷冻35.46万吨,增长8.15%;鱼糜及干腌制品6.49万吨,增长4.85%;三是市场贸易大幅回升。从国内产地水产品市场看,交易量78.5万吨、交易额106.72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4.85%、4.68%;从水产品出口贸易看,出口量1.49万吨、出口额8941.39万美元,同比分别增长113.13%、55.57%。

(五)休闲渔业重回正轨。休闲渔业是渔业5大产业之一。相比去年疫情造成涉渔休闲业一度时期全面停摆、并影响全年,今年休闲渔业重回正轨。2021年,经营主体312个、从业人员2678人,经营陆域、池塘面积为878公顷、239公顷,休闲渔船46艘、功率10266千瓦,总投资1.48亿元。休闲渔业总产出3.64亿元、税后利润5726万元、接待旅客135.02万人,同比分别增加9.53%、8.94%和25.4%。

(五)渔港建设扎实推进。指导印发了椒江、温岭、玉环渔港经济区规划,温岭国家级沿海渔港经济区项目立项。完成渔港经济区投资2.69亿元,完成年度目标269%,玉环坎门渔港小镇,金清海岛渔民安居工程和温岭渔港经济特色区块项目建设都超额完成预期目标。完成渔港锚地建设投资7463万元,完成目标149.26%,金清渔船避风锚地项目加快推进,临海东矶渔港升级改造、红脚岩渔港疏浚、温岭龙门渔港疏浚完成交工验收,温岭松门礁山渔港中心码头工程、临海市红脚岩一级渔港扩建(升级改造)工程完成“工可”报复,总投资超20亿元的玉环市坎门中心渔港避风锚地工程完成“工可”编制。

三、2021年渔业经济运行突出问题

一是海洋捕捞产能下降影响。我市通过“加强组织领导、积极协调破难、精准分类施策、动态督查跟踪”等办法,实现1792艘“异地挂靠”渔船清零的历史性突破。受“异地挂靠”渔船清零的影响,椒江海洋捕捞渔船产能显著下降,造成全市捕捞渔船产能5%下降;椒江海洋捕捞产量11.56万吨,同比减38.67%。

二是自然灾害养殖病害影响。二季度持续出现阴雨天气,造成水温、盐度、浮游生物等养殖环境的剧烈变化,加上很多水产养殖动物刚放苗不久,免疫力下降,导致病害发生与流行。今年渔业受灾面积331公顷,直接经济损失1157万元。受台风、病虫害等自然因素影响,椒江大黄鱼和贻贝产量大幅下降。以鱼类养殖为主的普通网箱和深水网箱面积分别为12.33万平方米和212.10万立方米,分别较上年减少2.79%和0.05%,鱼类养殖面积957公顷,减少7.09%;鱼类养殖产量2.1万吨,下降11.91%,其中大黄鱼8714吨,减少26.11%。贻贝产量1.14万吨,减少18.61%。

三是渔业发展空间压缩影响。受中央环保督察、国家海洋督察和工业化发展,以及“五水共治”、淡水水源源头保护,农田非粮化整治等影响,海淡水养殖空间均被压缩,特别是淡水养殖面积减少近两成。受城市化推进影响,部分水产加工企业受整治或拆迁。2021年,台州水产加工企业281家、水产加工能力51.4万吨/年,同比分别减少10.79%、12.33%;水产冷库254座、冻结能力5575吨/日、冷藏能力11.11万吨/次,同比分别减少12.41%、23.85%、和12.74%。

四、对2022年渔业经济工作建议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分析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提出稳字当头、稳中求进的总思路,正确认识和把握初级产品供给保障,把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放在更加突出位置。习近平对“三农”工作作出重要批示,强调农副产品供给安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为渔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指引。做好2022年渔业工作,关键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切实从党的百年奋斗历程中不断汲取智慧和力量,紧扣高质量、竞争力、现代化、共富裕四个关键词,统筹发展与安全,着力破解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促进渔业高质高效、渔区宜居宜业、渔民富裕富足,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一)聚焦数字化,推动渔业数智赋能。加快“渔省心”全市推广,以数智赋能海洋环境提升、乡村振兴与渔民共富“三统一”。迭代升级“船港通”,以渔船安全智治“三码一图”为主线,实现渔船渔港整体智治。谋划建设“渔业大脑”,精准对接“研、供、产、销、服”,把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植入渔业全产业链。

(二)瞄准现代化,提升渔业基础设施。做深椒江、玉环渔港经济区项目前期,积极争取项目立项和资金支持,建成总投资16.99亿的温岭国家级沿海渔港经济区,显著改善渔业基础设施,推动渔业产业融合发展。

(三)围绕高质量,实现渔业绿色低碳。继续推进国内海洋捕捞减船转产,探索玉环全域和浙北渔场梭子蟹限额捕捞试点,巩固发展缅甸过洋性渔业和印度洋大洋性渔业,抓实深远海智能化养殖平台、工厂化循环水养殖、围塘综合立体养殖、碳汇养殖等,推进大陈岛、东矶、积洛三牛等4大海洋牧场,做大做强三门青蟹、大陈黄鱼、临海南美白对虾等品牌,促进渔业绿色低碳发展。

(四)坚持共富裕,促进渔民收入增加。用好用活国家渔业发展政策,发挥海洋渔业资源养护补贴在降本增效护渔中的作用,提高渔民群体整体收入。统筹推进减船转产、渔业绿色发展、渔船更新改造等,对生计渔民在渔船更新、渔业特许、转产转业等方面予以优先照顾,对老年传统渔民养老保障实行“应保尽保”,促进渔区共同富裕。

(五)紧扣守底线,实施海上系统治理。统筹推进“病小散”整治、“百船示范、千船整治”、渔船精密智控等专项工程,严打职务船员缺配、渔船“五超”等违法违规行为。深化全员持证、渔船许可与渔港综改。常态化联合开展“净海”行动,扎实做好口岸疫情防控。

2022年1月21日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