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002668012/2021-90093 | 公开方式: | 主动公开 |
发布机构: | 市港航口岸和渔业管理局 | 成文日期: | 2021-07-11 |
信息来源: 市港航口岸和渔业管理局 | 发布时间: 2021-07-11 16: 11 | 浏览次数: |
2020年是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之年。我局坚决贯彻落实上级有关会议精神,按照“两手硬、两战赢”的要求,坚持以保促稳、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把“稳数量、提质量、转方式、保生态”落到实处,坚决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不利影响,持之以恒推进渔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努力保障特殊年份的渔业经济形势平稳增长。
一、主要渔业经济指标比对分析
(一)水产品总产量
2020年,全市水产品总产量149.04万吨,同比增长2.15%。其中:国内海洋捕捞产量83.98万吨,同比减少4.23%,圆满完成“十三五”减量目标任务;远洋渔业产量5.81万吨,同比增长129.91%;海水养殖产量52.49万吨,同比增长7.07%;淡水渔业产量6.75万吨,同比增长1.47%。
(二)渔业产值
据市统计局核算,2020年渔业产值312.44亿元,增幅2.8%,超额完成年初确定的渔业增加值增幅1%的目标,占大农业526.74亿元比重59.3%,比上年提升0.13个百分点,高出大农业增幅2.4%(全省第3位)0.4个百分点,渔业经济实现了高质量发展,对大农业保稳求进作出了重要贡献,在这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严重影响的年份来之不易。
(三)水产养殖面积
2020年,全市水产养殖总面积31406公顷,同比增长0.22%。其中海水养殖面积24479公顷,同比增长0.41%;淡水养殖面积6927公顷,同比减少0.45%。
(四)机动渔船
2020年,全市机动渔船5367艘、85.08万总吨、121.77万千瓦,同比分别减2.54%、0.43%和1.52%。
二、2020年渔业经济主要特点
综合渔业生产的调查情况,台州渔业经济运行总体呈以下几个特点:
(一)国内海洋捕捞减量提质。一是海洋捕捞产能继续压减。“十三五”全市累计减船711艘、功率15.99万千瓦,超额完成5年减船任务599艘、14.52万千瓦的总任务数,完成总任务数的118.7%、110.1%。至2020年底,全市海洋捕捞渔船3888艘、66.47万吨、94.07万千瓦,分别比上年下降2.97%、0.38%、1.95%,海洋捕捞强度产能得到压减。二是作业结构日趋合理。积极推动捕捞作业结构调整,作业结构日趋合理。拖网、围网、张网等对海洋渔业资源大的作业得到压减,拖网1789艘、59.46万千瓦,减4.64%、3.48%;围网106艘、4.18万千瓦,减1.85%、1.41%;张网76艘、3273千瓦,减17.39%、18.03%;而刺、钓等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作业结构和方式则适度增长,刺网1640艘、23.67万千瓦,增0.06%、2.47%;钓业107艘、1.69万千瓦,增12.63%、9.61%。三是部分品种实现增长。如梅童鱼1.47万吨,增长7.16%;鲅鱼3.71万吨,增长10.81%;马面鲀0.81万吨,增长14.30%;毛虾4.01万吨,增长8.32%;贝类0.6万吨,增长2.90%。
(二)远洋渔业助力高位增长。一是政策扶持增产能。温岭市积极争取远洋渔船更新改造补助项目,通过地方配套政策助力,推动远洋渔业企业兼并重组,促成的浙江兴邦公司建造14艘大洋性鱿钓船于2月10日产能赴印度洋开始生产作业,促成台州惠众公司更新缅甸过洋性作业渔船。至2020年,全市远洋渔船36艘、功率2.73万千瓦、吨位2.4万吨,同比增长63.64%、378.71%、674.91%。二是适应渔场促生产。统筹做好疫情防控和远洋渔业生产,从摸着试生产到对渔场环境逐步适应,产量逐步拉升。2020年实现远洋渔业产量5.81万吨,同比增长129.91%;远洋渔业产量3.71亿元,同比增长110.23%。净贡献产量3.28万吨,特别是大洋性渔业净增产量2.09万吨,不仅弥补了减量损失,还成拉动渔业增长的主力军。三是优化服务保供给。深化“三服务”活动,把严防远洋渔船海上境外疫情输入作为渔业系统疫情防控的重点来抓,加强远洋鱼货冷链闭环管控。运回国内3.68万吨,增幅638.51%。
(三)水产养殖保持稳步提升。一是临时政策助力库存出清。水产养殖是年度保稳保供的重点。针对疫情影响养殖产品出现严重的压塘现象,及时出台临时补助政策,采用“电商+食堂+校友+乡贤+媒体”五步走的策略,让压塘的小海鲜进入到更多的百姓餐桌,海水养殖从5月份起扭负为正。二是浅海拓展扩大养殖面积。以鱼类养殖为主的普通网箱和深水网箱面积分别为12.69万平方米和212.20万立方米,同比分别增长57.04%和85.87%。鱼类养殖面积1030公顷,增长2.69%;养殖产量2.39万吨,增长26.50%,其中大黄鱼1.18万吨,增长46.92%。特别是椒江区今年新增围栏养殖1处,新建并投入深水抗风浪养殖网箱156口,养殖水体增加27.97万多立方(折合养殖面积约2202亩),铜围网养殖规模效应显现。三是示范创建推动内涵挖潜。创成1个省级健康养殖示范县、51个健康养殖示范场。甲壳类养殖面积7704公顷,同比减少7.31%,而产量4.25万吨,增长4.70%。其中南美白对虾、梭子蟹产量为1.08万吨、0.40万吨,分别增长7.36%、11.62%。四是贝类托底发挥保稳作用。贝类养殖面积1.17万公顷,增长8.57%,贝类产量43.47万吨,增长6.57%,为保稳发挥了很大作用。其中牡蛎、蚶、贻贝、蛏等4个品种产量为7.73万吨、10.17万吨、1.40万吨、19.33万吨,分别增长8.63%、6.58%、34.50%、5.65%。
(四)渔业项目建设扎实推进。一是渔港锚地建设进展良好。完成渔港建设投资6803万元,完成年度计划165.9%。其中玉环灵门渔船避风锚地和温岭中心渔港箬山港区及航道疏浚工程交工验收并形成避风能力;玉环大麦屿和临红脚岩等2个项目新开工,玉环市大麦屿二级渔港升级改造工程完成投资750万元;温岭中心渔港箬山港区码头及配套工程完成工程初步设计批复,进入施工招投程序。二是渔港经济区规划建设启动。完成《台州市渔港经济区建设规划》编制印发,指导椒江、临海、温岭、玉环渔港经济区规划编制。完成渔港经济区投资3.42亿元,特别是玉环坎门中心渔港创融澜院(渔港小镇)完成投资1.23亿元,小澳港区软基处理工程完成投资5030万元,均完成年度目标。三是渔业产业项目如火如荼。谋划了15个渔业产业类发展项目,总投资17.47亿元。2020年完成投资2.69亿元,养殖示范园区、工厂化养殖、浅海深水网箱等事关渔业供给端发力的项目进展顺利,特别是椒江区深水抗风浪养殖网箱建设、临海市海水养殖围塘尾水治理、三门县乡村振兴海水养殖产业发展示范建设等10个项目完成年度目标,玉环市海上加工中心提升项目完成年度计划的104.5%,有力推动产出端品种结构调整和结构性增量。
三、2020年渔业经济运行突出问题
2020年,我市渔业经济运行基本稳定,圆满完成年度确定的渔业经济各项预期目标。受疫情影响,渔业经济运行中以下问题需引起关注。
(一)对渔业生产影响。2020年的新冠肺炎疫情给渔业经济带来了影响是巨大的。疫情导致洋面作业渔船减少、部分渔船无法出海,也造成养殖产品压塘、打乱正常养殖节奏,间接影响渔民增收。特别是1月下旬至2月中旬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渔业出现短暂的低谷。一季度台州渔业经济运行呈“V”字型走势,水产品总产量增幅从-2.19%到-35.39%再到34.24%坐起了“过山车”。疫情还导致交通运输中断、消费者购买力下降,出现水产品积压,饲料、苗种紧缺等问题。国外疫情愈演愈烈,输入性疫情防控的压力随之加大,对远洋渔业、自捕鱼回运和国内海洋捕捞防控带来挑战。
(二)对市场加工影响。水产加工是促进渔业增值主要因素。2020年,台州水产加工企业315家、水产加工能力58.64万吨/年,同比分别略增0.96%、2.95%;水产冷库290座、冻结能力7321吨/日、冷藏能力12.73万吨/次、制冰能力8064吨/日,同比增长1.75%、25.12%、15.67%和0.40%。受疫情影响,市场反应灵敏。一是水产加工量值双降。水产品加工总量44.61吨,同比减少8.31%,其中海水加工产品42.76万吨,减8.41%;淡水加工产品1.84万吨,减6.07%。加工产值61.43亿元,同比减少10.37%。二是主要产品继续减少。水产品冷冻32.79万吨,减9.59%;鱼糜及干腌制品6.19万吨,减7.57%;藻类加工品2855吨,减7.12%。三是市场贸易不容乐观。从国内产地水产品市场看,交易量68.34万吨、交易额101.95亿元,同比分别下降2.42%、3.09%;从水产品出口贸易看,出口量额0.70万吨、出口额5747.5万美元,同比分别减44.57%、41.39%。
(三)对休闲渔业影响。休闲渔业是渔业5大产业之一。休闲渔业经营主体306个、从业人员2609人,经营陆域、池塘面积为877公顷、234公顷,休闲渔船42艘、功率8946千瓦,总投资1.54亿元。受疫情影响,造成涉渔休闲业一度时期全面停摆、并影响全年,休闲渔业总产出3.30亿元、税后利润5216万元、接待旅客106.66万人,同比分别减少14.29%、19.47%和10.49%。
四、对2021年渔业经济工作建议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也是“十四五”开局之年。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擘画了中国未来5年乃至15年发展的崭新蓝图,为渔业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科学指南和根本遵循。将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对标对表“重要窗口”新定位新目标,走深走实“三立三进三突围”新时代发展路径,践行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落实新发展基石,以数字化、高质量贯穿渔业发展始终,高标准提供优质安全水产品和优美海洋生态环境,努力为“十四五”开好局、起好步。
一是坚持增活力,深化渔船渔港综改。申报创建国家渔船渔港综合管理改革示范区,深化“港长制”改革,建立船籍港和靠泊港安全协同监管机制,对接城市大脑,完善“船港通”关键模块和功能应用,做好“互联网+”等业务应用,深化定港上岸和可追溯管理试点,强化动态干预、动态编组,全面推广“物联网+区块链”数字治理模式。实施精密智控项目,推动“以码管人、以图管船、以指数管安全”,着力破解安全生产、资源管控、生态治理难题。
二是坚持重绿色,推动渔业转型升级。继续控制国内海洋捕捞强度,加强海洋渔业资源总量管理,推进作业结构优化调整。以渔业健康养殖示范创建为抓手,重点扶持推进大陈深远海大型智能、中鹿岛深海牧渔等重大养殖项目建设,创成省级渔业健康养殖示范县2个,创建省级以上示范场30家,推进渔业绿色发展和水产养殖迭代升级。
三是坚持强基础,提升渔业综合效益。抢抓国家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战略布局,实施渔港和渔港经济区新基建行动。组织实施“十四五”渔港和渔船避风锚地项目,加快启动项目前期工作,扎实推进续建项目,提升渔港防灾减灾设施水平和渔区乡村振兴的支撑能力。以申报创建实施渔港经济区项目为抓手,启动建设椒江、临海、温岭、玉环四大渔港经济区,充分发挥重大平台集聚渔业高端要素作用,促进产业相互渗透和交叉重组,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
四是坚持双循环,拓展渔业发展市场。适应“大循环、双循环”新格局,巩固缅甸、文莱过洋性渔业和印发洋大洋性渔业,支持海水养殖龙头企业“走出去”发展,推进海外水产养殖基地建设,拓展海水养殖空间。推进无公害等品牌培育认证,打响台州水产品品牌,用好长三角一体化平台,拓宽水产品国内外销售渠道,实现与“一带一路”沿线国水产品的“贸易互通”。
五是坚持优生态,养护海洋渔业资源。贯彻落实海洋伏季休渔新政,持续推进“一打三整治”专项行动和海上“打非治违”,建立涉渔“三无”船舶取缔和非法捕捞打击机制,充分发挥“行刑”“行行”衔接机制,形成强大的震慑力。深化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建设,启动重要种质资源和珍稀濒危海洋生物保护示范区建设试点,加强岱衢族大黄鱼、三疣梭子蟹、曼氏无针乌贼等优势种群增殖放流,保护东海渔场“三场一通道”。
六是坚持守底线,强化渔业安全管控。全面开展“渔船安全生产综合整治攻坚战”,紧扣“十大突出问题”,紧盯高危渔船、易脱管渔船,全面开展“渔船安全生产综合整治攻坚战”,严把渔业船员“准入关”,加强渔船动态监管、预警预判、应急联动,完善疫情防控和海上渔船救助联盟机制,确保渔业安全生产三项指标持续走低和疫情“零”输入。落实监管、执法、抽检和可追溯制度,确保产品抽检合格率保持在98%以上,确保不发生重大水产品质量安全事件。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