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来源: 台州日报 | 发布时间: 2021-05-07 08: 59 | 作者: 王超 | 浏览次数: |
住进崭新的楼房,通过培训当上自己小区的物业经理,在家门口接送孙子上学,这是65岁的湖漫水库移民蒋梅宝做梦都想不到的新生活;作为法人代表,每天到6个太湖水库移民村合办企业投资建造的标准厂房工地巡查,这是移民村太湖新村党支部书记黄友根的必修课;两村合并后,当选淋头村党支部书记,带领300余名长潭水库移民和2000多名原淋头村村民共同富裕,这是原长潭水库移民村长川村党支部书记阮哲骄的初心……
远离故土,重建家园。靠着勤劳的双手和移民办的政策帮扶,温岭市24166位水库移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06年的不足8000元提升到2020年的34431元,翻了两番。
脱贫:六旬水库移民搬进新房享天伦
4月28日上午,63岁的温岭石桥头镇洞桥村村民蒋梅宝像往常一样,将8岁的孙子送到小区附近的石桥头镇中心小学上学,然后返回石景小区物业办公室上班。
蒋梅宝祖祖辈辈都生活在湖漫水库库区的上洞桥村,一家5口人挤在一间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继承下来的两层砖木结构老房子里。下一次雨,屋内要湿一个星期。村里唯一进出山的,是一条3米宽的泥土路。
以打零工为生的他,根本无力到镇上买房。“眼看儿子快30岁了,谈了好几个女朋友,都因为家里条件原因,最后不了了之,我真是愁坏了。直到2010年,村里开始移民迁建,终于把婚事敲定。”蒋梅宝说,家里先后分到了两套130多平方米的房子。
2013年12月16日,是他搬进新家的日子。为了照顾这个贫困的家庭,蒋梅宝参加为水库移民免费安排的就业技能培训,通过竞争上岗,他当上了自家小区的物业经理,每月工资5000元。老伴也通过招聘进入镇环卫所工作,每月工资3000元。
“真的是万万没想到,我都这把年纪了,还能过上这样的好日子,有份好工作,还住上楼房,接送孙子上学、买菜都非常方便。”说起现在的新生活,蒋梅宝赞不绝口。
2010年开始迁建以来,位于湖漫水库库区的石桥头镇洞桥村、双岙村800余户3000余人陆续搬出大山,告别山上的旧居,在新家开启新生活。
致富:6个水库移民村合办村企谋富裕
望着马上就要完工的5层标准厂房,正在工地上巡查的太湖新村党支部书记黄友根,眼里充满了希望。他还有另外一个身份,太湖新村、毛坦村等6个温岭太湖水库移民村组建的温岭市协力投资有限公司法人代表。
在他眼里,这个总投资4700余万元的项目就是“下金蛋的母鸡”,更是9000余名移民未来的一份依靠。按照估算,厂房建好之后,每年可以带来420万元的收入,以太湖新村8.33%的占股比例来算,村里每年能分到35万元。
遥想当年,黄友根所在的太湖水库原梅安村,村集体收入几乎为零。“我刚开始当村党支部书记的时候,村里连订报纸杂志的钱都没有,慰问困难群众都要村干部自掏腰包。”
2001年,在黄友根的带领下,梅安村积极响应移民号召,搬迁下山建立了新梅安村,后并村改名为太湖新村。村民上班方便了,孩子上学路近了,日子越过越好,如今家家户户都开上了小汽车。
为了谋求共同富裕,2015年,在温岭市移民办的指导下,大溪镇6个水库移民村抱团成立了温岭市协力投资有限公司,寻找稳定长久的投资项目。2016年,在温岭市移民办的帮助下,争取到水库移民专项资金扶持4000余万元,加上公司自筹资金700余万元,在淘宝司法拍卖买下了大溪潘郎工业园的一块5794平方米的工业用地,并建厂房出租。
厂房将于今年7月建成出租,这些天,寻租的电话一个接一个地打进黄友根的手机,让他对公司未来的前景充满了信心。“公司盈利后,每年将按照各个村的占股比例,拿出一部分分红到村民手上,另一部分用于公司未来的发展壮大。”
融合:水库移民村书记扛起合并村大任
33年前,阮哲骄和同村的160多名村民从黄岩长潭水库后院村,搬迁到温岭东浦农场15大队。当时,25岁的他可能没想到,有一天,自己会成了松门当地淋头村的村党支部书记,带领300余位长潭移民和2000余位淋头村民共奔致富路。
回想当年,阮哲骄和村民们在荒凉的东浦农场重建家园,取名长川村,寓意长潭人到淋川镇。第二年村里遇到水灾,老书记带着一部分村民抹着眼泪偷偷回了黄岩老家。阮哲骄和几个年轻人通过选举成为临时村委会的班子成员,带领留下来的村民们一步一个脚印地走了过来。
“在东浦农场,长川村分到了300多亩地,村民们种西瓜、西蓝花,要么外出打工,腰包渐渐鼓了起来,日子过得一天比一天好。”阮哲骄说,但是因为地处偏僻,依然存在生活不便和孩子上学困难等问题。
2002年,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长川村再次整村搬迁,落户于原淋川镇所在地淋头村附近,南靠324省道,北邻228国道,地理位置优越。眼看着这边日子越过越好,部分留在黄岩生活的移民陆续都过来建房入住,村里逐渐热闹起来。
2018年,长川村和淋头村合并组成新的淋头村,阮哲骄当选村党支部副书记。如何让长潭移民融入到当地村民中,从此不再分你我,是他工作中最大的目标。
为此,阮哲骄对待两边的村民,坚持一碗水端平,不偏袒任何一方。他的努力也得到了原淋头村村民的肯定,去年换届选举,他成功地当选了一肩挑书记。
“从300多人到2400多人,肩上的担子更重了。”阮哲骄说,“在移民办的帮助下,村里菜场重建、老年公寓建设等项目都在紧锣密鼓地安排中,相信移民在这里的日子会越来越好。”
虽然每年会回长潭看看,但阮哲骄知道,从儿子到孙子,几代人的传承,移民们已经渐渐融入当地社会,扎根在了这片几代人为之奋斗的新家园。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