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来源: 台州市政协办 | 发布时间: 2021-02-08 09: 24 | 浏览次数: |
老旧小区改造是中央推动的重大民生工程和发展工程,直接关系居民生活的安全感、幸福感和获得感,加上新冠肺炎疫情的不确定性同样影响到国内经济,需要采取扩大内需、挖掘市场消费潜力等强有力的对冲政策。
在此轮拉动经济增长的刺激政策中,推进老旧小区改造或能扩大内需拉动消费,短期内可以迅速有效地带动投资增量,扩大内需,促进就业,拉动消费,提振经济。长期来看,是补短板、强弱项、惠民生,提升社会治理水平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举措,可以成为疫情过后拉动经济的新动能。
不同于棚改的“推倒重建”,当前的老旧小区改造,是按照“留、改、拆”原则,留下有价值的历史街区,改造不便于群众生活的基础配套,拆掉没有价值的东西,在既有基础上“提档升级”,既要将居民的“美好居住”放在首位,又要与城市规划相结合,可以有效促进城市从“面子”到“里子”的综合整治。
老旧小区改造直接涉及居民的切身利益,在改造过程中存在统筹协调难、资金筹措难、发动群众难等方面的诸多难点堵点,在实际实施过程中,会出现各种各样的矛盾,比如施工与居民生活重叠,建筑密度高、物业缺失、违章搭建多、地基条件差、部分区块的楼间距只有两三米宽,电力、燃气、自来水、通讯等管道距离极近乃至相互重叠、图纸缺失或与实际严重脱节,居民住户意见不一致等等。结合这些问题,我建议:
一、统筹规划,确保有序推进
一是做好顶层设计。准确把握老旧小区改造的内涵变化新要求,在“空间拓展+城市更新”上推进改造,因为涉及的范围广、部门多、内容杂,为避免改造中出现“翻烧饼”情况,应倡导建立政府牵头,市场化企业参与,相关部门协助的组织协调改造机制,并用EPC总承包模式将老旧小区改造进行整体包装。二是做实民心工程。以提高居民生活品质为初心目标,坚持“群众需要什么就完善什么”的原则,紧扣“花小钱办大事,把老百姓呼声最强烈、困难最明显的事项有限改造到位”的改造理念,通过居民代表大会、议事协商会等形式,明确“规定项目+自选项目”两张改造清单。以李克强总理考察时提出的打造“旧改全国样板”的要求为目标,确保做到公共区域“安全保障好、绿化环境好、停车秩序好、养老服务好、特色文化好”等“五好”,住宅建筑“屋顶不漏、底层不堵、楼道不暗、管线不乱、上楼不难”等“五不”。三是做细分类处置。从时序上进行分类处置,因地制宜地实施改造提升:针对建于1980年之前或更早的老旧小区,确需拆除解危的危旧房,结合棚户区改造,按照征收补偿政策实行异地安置或货币化安置方式,符合棚户区改造政策范围的申报纳入棚户区改造计划;针对建于1980-2000年的开放式或半封闭生活小区,应重点实施以雨污分流改造为主、兼顾绿化、道路、停车位等,通过建设小区停车位,充电设施、加装电梯、无障碍设施,建设小区安全消防通道,相对成熟的小区作为海绵化建设试点,创建“零直排”生活小区,提升城区生活环境。四是做亮小微空间。改造要注重传承江南水乡文化和工业文明记忆,努力打造具有本土味道、未来气质的老旧小区典范,特别是要体现小区“老底子”的文化,留住家园记忆,在此基础上,积极腾挪碎片空间,深挖小区可利用的外部和内部空间,改造提升为公园、餐厅、微型养老院等,增设室外和室内公共活动空间,形成从家到服务设施最多只需步行5分钟的服务圈。
二、多方筹措,保障资金到位
破解建设资金困局,多元化扩充资金来源,吸引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到改造和后续管理中去。
一是对于未来几年老旧小区改造的资金保障,一方面合理利用专项激励资金缓解资金压力,可将老旧小区改造与“两山”建设相结合,向银行融资,整体推进改造工作,一次性解决资金因素制约问题。另一方面可采用EPC模式,对未来3年的老旧小区改造进行打包实施。
二是积极引进社会资本参与老旧小区改造,探索可持续发展之路。以老旧小区改造提升工程为契机,积极筛选引导高品质、高效率、高标准的社会力量,深化交流对接,助推旧改工程与社会资本深度融合,并加大对参与老旧小区改造企业的金融扶持和投入力度,依托各级政府确定的改造区域内相关公共资源,搭建投融资平台,吸引专业机构、房地产企业、物业管理公司等社会资本参与。
三是推动居民自筹,倡导小区微治理,积极与属地街道、社区和小区业委会进行对接与沟通,在一定范围内,让小区利用居民小区物业维修基金和居民出资自筹一部分,投入到老旧小区改造中来。
三、构建机制,实现长效运行
城市建设,三分建、七分管,如何抓好长效管理,让居民持续享受民生福祉,才是政府的夙愿和居民的期待。
加强民主协商制度,构建“共同缔造”建管生态,鼓励居民增强主人翁意识,积极参与家园建设,从“靠社区管”逐渐向“自治共管”转变。
一是围绕“决策共谋”,提升人民群众“参与感”。老旧小区提升改造前,由社区通过入户走访、慰问、问卷调查等方式,收集民意,充分酝酿好改造设计方案;再由街道拟定初步方案,通过座谈形式反馈给居民,居民提出修改意见,街道再进行调整;最后通过社区召开居民代表大会,将最终方案反馈给居民,由居民进行表决。
二是围绕“发展共赢”,提升人民群众“认同感”。在老旧小区改造中,建立多元化融资机制,破解资金困局,由政府保障基础设施的财政投入,同时积极培育社会组织,街道提出合作方案,明确“谁投资,谁运营,谁受益”的原则,以互利共赢的形式,引入的第三方运营机构参与老旧小区的提升改造建设。在老龄化进程加速的背景下,对老旧小区进行“适老化改造”,正逐渐成为当前城市更新、促进消费的重要方向,积极探索开放、融合、互助的街区式养老,多家企业和社会组织的组合以实现线上结合线下、信息化为基础,以专业医护团队和居家服务团队为支撑进入社区的智慧健康养老服务体系。
三是围绕“建设共管”,提升人民群众“归属感”。在老旧小区施工过程中,遵循政府引领、社区主导、居民自治的建设共管思路,政府牵头协调各方力量,打通老旧小区改造项目的各个环节,社区引导党员代表、居民代表、楼道长等建立居民监督委员会,对施工过程实施动态监管和跟踪反馈,及时召开协调会,协调解决施工中出现的问题。
四是围绕“效果共评”,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建立三个评估机制,贯穿老旧小区工程建设全过程:建立动态评估机制,施工期间不间断收集民意,及时吸纳,及时处理;建立社会评估机制,邀请两代表一委员、企事业单位、相关职能部门等对施工验收前进行评估;建立对标评估机制,邀请居民代表、党员代表召开现场评议会,对照改造标准查漏补缺,确保工程到位。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