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务公开  > 政府信息公开目录  > 市发展改革委  > 法定主动公开内容  > 规划信息  > “十四五”  > 专项规划
索引号: 002668063/2021-94461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发布机构: 市发展改革委 成文日期: 2021-08-11
关于《台州市城镇生活垃圾治理“十四五”规划》的政策解读
信息来源: 市发展改革委 发布时间: 2021-12-02 16: 35 浏览次数:

【原文链接】市发展改革委市综合行政执法局关于印发《台州市城镇生活垃圾治理“十四五”规划》的通知

根据工作部署,台州市分类办积极组织力量,启动了《台州市城镇生活垃圾治理“十四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编制工作。现就有关规划编制工作的情况进行说明。

一、编制过程

市分类办高度重视,抓紧编制,总体上《规划》经过全面调研、起草编制、征求意见、规划评审等4个阶段,现形成送审稿。一是全面调研阶段。2020年4月,市分类办启动了《规划》的调研工作,协同台州经济建设规划院有限公司编制组全面搜集规划编制所需基础材料。二是起草编制阶段。2020年9月,根据收集到的基本资料,起草文稿,完成了规划初稿。三是征求意见阶段。2020年12月,市分类办多次召开规划的处室内部意见征求会议,并根据各处室提出的反馈意见做了细致的修改。2021年5月,市分类办召开了市级各部门规划征求意见会,征求市级各有关部门意见,并根据各部门提出的反馈意见,对《规划》做了补充和完善。四是规划评审阶段。2021年6月,市分类办召开了《规划》专家评审会,根据与会专家及相关单位代表意见做了进一步修改完善,形成送审稿。

二、框架内容

《规划》分为现实基础与发展环境、总体要求与规划目标、主要任务、保障措施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现实基础与发展环境

回顾了近年来台州市区垃圾分类的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和面临形势。

第二部分:总体要求与规划目标

指导思想: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全面落实中央和省有关推行生活垃圾治理的重要部署,坚持政府引导、全民参与、市场运作、数字赋能,以提高城镇生态环境治理为核心,以依法治理为基础,以保障人民健康为出发点,以全程闭环管控为途径,围绕城镇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理,统筹谋划、对标先进、补齐短板,努力打造模式适宜、技术先进、制度完善、分类高效的垃圾治理“台州模式”,为台州市“两个高水平”建设提供良好的生态支撑,为全省“重要窗口”“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贡献力量。

主要目标:从源头减量、分类投放、分类收运、分类处理、回收利用等方面提出了16个目标。到2025年底,市区生活垃圾分类各项指标处于全省、全国领先水平,均创成省垃圾分类标准化县(市、区),生活垃圾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基本实现现代化。

第三部分:重点任务

提出了源头减量、前端投放、中端收运、末端处理、回收利用、数字监管、制度创新、宣传教育等八个方面重点任务。一是突出绿色节约,健全源头减量体系。推进“光盘”行动,限制使用一次性用品,加强塑料污染治理,推行净菜和洁净农副产品进城,扩大绿色产品消费。二是突出精准高效,健全前端投放体系。明确生活垃圾分类标准,合理设置垃圾投放点,规范生活垃圾分类投放,加大生活垃圾分类投放管理力度。三是突出科学合理,健全中端收运体系。完善易腐垃圾、有害垃圾、可回收物、其他垃圾、大件垃圾、装修垃圾、园林垃圾的收运体系,加强垃圾中转站建设,推进有害垃圾专门存储场所建设,合理配备生活垃圾运输车辆。四是突出安全可靠,健全末端处理体系。加强生活垃圾焚烧厂、应急填埋场运行管理,推进垃圾填埋场生态恢复,推进易腐垃圾处理设施、飞灰填埋场、可回收物资源化利用设施、园林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加强生活垃圾设施安全管理,建立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区域协调、应急联动机制。五是突出循环再生,健全回收利用体系。创新垃圾回收模式,完善回收体系建设,推进“两网融合”建设,培育资源综合利用产业。六是突出智能运维,健全数字监管体系。建立垃圾分类全过程信息管理系统,建立餐厨垃圾全程监控系统,建立回收信息化平台,创新多方参与的监督管理模式。七是突出制度创新,健全垃圾分类机制。加快出台垃圾分类管理条例,建立健全生活垃圾分类标准体系,健全垃圾分类工作机制,深化绿色账户正向激励机制,建立健全生活垃圾分类信用评价制度、生活垃圾处理收费制度,健全市场化配置机制,完善有害垃圾处置监管机制。八是突出示范引领,健全宣传教育体系。加强宣传教育,加强媒体舆论引导,强化示范带动,推进志愿服务。

第四部分:保障措施

主要提出了组织领导、政策支持、要素保障、项目推进、督察考核等五个方面的保障措施。梳理了台州市城镇生活垃圾治理“十四五”规划的项目表,共9个项目。

三、规划的管理和实施

下阶段,我们将以通过并公布的《台州市城镇生活垃圾治理“十四五”规划》为依据,对《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进行分解落实,明确牵头单位和工作责任,建立考核评价制度,加强指标的跟踪分析,保障《规划》的实施进度。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