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002668063/2016-94396 | 公开方式: | 主动公开 |
发布机构: | 市发展改革委 | 成文日期: | 2016-08-16 |
信息来源: 市发展改革委 | 发布时间: 2021-12-01 11: 21 | 浏览次数: |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级有关单位:
《台州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十三五”发展规划》是列入市级“十三五”专项规划编制目录的一般专项规划,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组织实施。
台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2016年8月16日
台州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十三五”发展规划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未来产业的发展方向,体现着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为切实推动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壮大发展,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中共浙江省委、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实施意见》、《浙江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指导目录》等,特制定《台州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十三五”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
一、现实基础
(一)发展现状
1、总体发展现状
产业规模逐步壮大。2015年,全市规上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增加值238.69亿元,“十二五”期间年均增长10.4%左右,占规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29.2%,比2010年提高了7.5个百分点,高出全省3.7个百分点。税收贡献不断提升,占规上工业利税比重达31.7%。全年完成投资总额324.59亿元,占工业投资比重达39.8%,增速超过工业投资26.4个百分点。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已形成一定规模,并逐渐成为带动工业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驱动力和引领工业高端发展的强大增长极。
表1-12015年台州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概况
单位:亿元、%
产业类别 | 产业增加值 | 产业增加值占比 | 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 |
高端装备制造业 | 33.62 | 14.09 | 4.11 |
生物产业 | 86.05 | 36.05 | 10.52 |
节能环保产业 | 74.85 | 31.36 | 9.15 |
新能源产业 | 8.66 | 3.63 | 1.06 |
海洋新兴产业 | 13.82 | 5.79 | 1.69 |
新材料产业 | 20.02 | 8.39 | 2.45 |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 | 4.97 | 2.08 | 0.61 |
累计值 | 238.69 | 100.00 | 29.17 |
创新基础日益雄厚。研发平台数量不断增加,截止2015年底,全市共拥有省级企业研究院50家,省级重点实验室2家,省级工程技术研发中心12家。科研机构建设步伐加快,拥有浙大台州研究院、浙江高校产学研联盟台州中心、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浙江分院、中科院台州应用技术研发与产业化中心等平台载体数十家。创新主体不断涌现,拥有国家重点扶持高新技术企业429家,省级创新示范企业49家,省科技型中小企业1182家,市级高新技术企业1092家,市级创新示范企业477家。创新人才不断引进,引进国家、省专家64人,市“500精英计划”人才342人。创新能力不断提升,专利申请和授权数量大幅增长,2015年全市专利授权量达19717件,“十二五”期间年均增长13.3%。
集聚格局初步显现。全市产业集群态势进一步发展壮大,一大批具有较大规模和特色的产业园区成长迅速,产业进一步向市区、温岭、临海集聚。2015年,临海、温岭、椒江和路桥共实现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162.90亿元,占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的67%,占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的20%,全市战略新兴产业集群集聚格局初步显现。
图1-1全市各县市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概况
政策支撑更加有力。近年来,我市陆续出台《关于加快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实施意见》,《关于推动现代装备制造业加快发展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快医药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等政策文件,为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指导。为进一步规范台州市本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专项资金使用,我市又出台了《台州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管理,政策体系日渐完善,有效地支撑了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2、分行业发展现状
高端装备制造业。近年来,我市高端装备制造业取得了较快发展,逐步形成了一定的产业基础和竞争优势。产业体系日渐完善,汽车整车及关键零部件、新能源汽车、特种缝制装备、高端模具、数控机床、特种工具、泵与电机等行业协调发展。集聚发展取得突破,路桥区和天台县分别荣获省级汽车产业特色基地和汽车零部件及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特色基地,温岭市获选“国家机床工具产业集群区域品牌建设试点地区”、“中国工具名城”和“浙江制造县域培育试点”。竞争优势不断显现,目前全市装备制造领域拥有22个“国字号”制造基地、19个中国名牌产品、20个中国驰名商标、多个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居全国第一。2015年,我市高端装备制造业实现增加值33.62亿元,占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分别达14.09%、4.11%。
生物产业。经过多年发展,我市生物医药产业已成为我市工业经济中技术力量最强、产品科技含量最高、最具竞争力的行业。已形成以特色原料药与制剂、生物制药、医疗器械等领域协调发展的产业格局。产业创新有效推进,企业技术(研发)中心、重点(工程)实验室、医药创新中心等平台更加完善,拉莫三嗪控释片、普利和沙坦类药物、阿霉素抗肿瘤药等产品市场占有率均居世界前列。先后获批国家化学原料药出口基地、国家生物医药科技兴贸创新基地、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省级现代医药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产业载体更加完善,行业影响大幅增强。目前,我市规上医药企业81家,2015年,生物医药产业实现增加值86.05亿元,占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规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分别为36.05%、10.52%。
节能环保产业。目前,节能环保产业初步形成了以资源综合利用为主体,节能环保装备与节能环保产品为两翼的产业发展格局。资源综合利用领域,路桥金属资源再生产业基地已形成“资源回收—分拣—加工利用—交易—下游产业”较为完善的资源再生利用产业协作体系,并已成功入选第四批国家“城市矿产”示范基地。节能领域,形成了以节能泵与电机,节能风机、LED节能电光源等为主的产业格局。环保领域,天台的工业滤布产业集聚发展态势良好,龙头骨干企业正逐步向大气污染、污水处理设备及关键部件领域进军。2015年,全市节能环保产业实现增加值74.85亿元,占规上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规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分别为31.36%、9.15%。
新能源产业。目前,全市新能源产业初步形成了以光伏发电、风电、核电、水电、潮汐电等协调发展的基本格局。光伏发电领域初步形成了涵盖电池片、光伏电池组件、系统集成以及下游应用产品开发的产业体系,风电、核电、水电、潮汐发电及相关领域也基本形成了零部件设备制造、发电、下游产品示范应用的产业格局。产业发展成效明显,我市成功入选国家第一批“创建新能源示范城市”,温岭成功跻身“浙江省清洁能源示范县”行列。2015年,新能源产业实现增加值8.66亿元,占规上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规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分别为3.63%、1.06%。
海洋新兴产业。近年来,我市始终坚持“主攻沿海、创新转型”的发展战略,海洋经济、海洋新兴产业取得了较快发展。临港装备制造、海洋生物医药及食品、基础能源与清洁能源开发利用等行业协调发展。平台载体更加完善,“能源建材港航物流基地、临港装备制造基地、海洋清洁能源产业基地”三大省级特色海洋产业基地加快推进。2015年,我市海洋新兴产业实现增加值13.82亿元,占规上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规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分别达5.79%、1.69%。
新材料产业。目前,我市新材料产业初步形成了以先进高分子材料、电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材料及其他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为特色的产业格局。产业创新不断推进,聚乳酸、PU树脂技术不断发展,南洋科技超薄型薄膜、耐高温薄膜技术处于世界领先水平。目前新材料产业主要分布在开发区、黄岩、临海、温岭、天台等地,2015年,新材料产业实现增加值20.02亿元,占规上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规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分别达8.39%、2.45%。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我市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基础薄弱,但发展势头良好,发展速度较快,基本形成以光学光电子元器件、新型平板显示元器件、工业控制芯片、嵌入式软件以及汽车电子等为主的产业格局。温岭智能装备电子产业成为省装备电子(软件)产业三大基地之一,全国首家县级微软IT学院落户温岭。2015年,全市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实现增加值4.97亿元,占规上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规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分别为2.08%、0.61%。
(二)制约因素
高端人才相对短缺,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全市科研机构和企业的高层次人才比重偏低,高级专业技术人员占全部专业技术人员的比重不到7%,且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相关的自然科学与工程科技人才占科技人才总量的比重低,尤其是缺乏科技领军人才、科技型企业家和职业经理人。科技总体投入与经济社会发展还不相适应,2015年全市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仅为1.71%,比全省平均水平低0.62个百分点,企业技术开发经费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自2012年起始终低于全省平均水平。这些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我市科技创新能力和产业技术水平的提升。
产业发展层次较低,整体竞争能力不高。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品层次不高、附加值低,除个别企业具有核心技术外,多数企业仍处于产业链低端,缺少产品研发,基本处于整个产业的部分零部件生产或组装加工,“新兴产业、低端环节”特征明显。战略性新兴产业链不健全,上下游产业互动性不强,各产业内部企业间关联度较小,尚未形成配套齐全、功能完备、分工协作的有效产业链。产业主体规模偏小,各产业领域内中小型企业数量较多,大型、骨干龙头企业相对偏少,尚没有产值超百亿级的企业,产业竞争力总体偏弱。
(三)发展背景
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催生产业新变革。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蓄势待发,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地区和新兴经济体为振兴经济、获取发展新优势,纷纷加大科技投入,加快新兴技术和产业发展布局,并以高端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为突破口,努力抢占科技竞争制高点,全球进入空前的创新密集和产业振兴时代。这为我市积极融入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深度参与国际产业分工,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带来难得的历史机遇。
国家创新转型战略赋予发展新使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我国将强化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面推进实施“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行动计划”、“智能制造工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一系列应对举措,大力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培育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构建产业新体系,以新供给引领新需求。这为我市加快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壮大发展战略新兴产业创造了有利条件,也赋予了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推动我市“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新使命。
浙江培育万亿级产业引领发展新方向。面对经济发展阶段的转换和发展形势的深刻变化,我省准确把握产业发展趋势,明确提出培育发展信息、环保、健康、旅游、时尚、金融、高端装备等七大万亿级产业,其中属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有3个,并制定出台了高端装备制造、信息经济等发展规划,经济发展着力点更加清晰。这为我市战略性新产业相关领域发展指明了新方向、明确了新要求、规划了新路径。
台州打造国际智造名城带来发展新机遇。“十三五”是我市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加速发展的黄金期,全市“创新驱动,转型升级”的发展需求更加迫切。2015年,我市提出了“一都三城”的发展定位,明确了坚持工业立市不动摇,努力打造“国际智造名城”,强力推进以高端装备为重点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这对于我市把战略性新兴产业摆在推进创新转型的核心位置,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推动“台州制造”向“台州智造”转变提供了新契机。
二、发展思路
(一)指导思想
紧抓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新机遇,牢牢把握国家和全省“转型发展”新要求,围绕我市跻身全省经济总量第二方阵的目标,把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放在“调结构、促转型、转方式、强动力”的突出位置,坚持智能化、服务化、绿色化、低碳化、融合化,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主线,以重大发展需求和技术突破为动力,着力建设一批重大示范项目,打造一批现代产业集聚基地,培育一批优势骨干企业,汇聚一批创业创新人才,搭建一批现代产业公共服务平台,使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我市经济发展新引擎、转型升级突破口和自主创新生力军。
(二)基本原则
1、坚持市场主导与政府推动相结合
充分发挥市场在配置资源中的决定性作用,突出企业在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加速资源集聚,有效激发各类市场主体的积极性;强化政府规划的引导功能,针对科研、产业化、市场拓展等关键环节,强化组织协调,完善体制机制和配套政策,营造良好环境,扶持和推动战略新兴企业创新发展。
2、坚持自主创新与开放引进相结合
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基点,以掌握关键核心技术为目标,强化原始创新导向,加紧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自主品牌,抢占产业竞争制高点;扩大开放合作,利用好全球科技成果和智力资源,强化消化吸收再创新和集成创新,积极探索国际合作发展新模式,打造开放创新和合作发展新格局。
3、坚持龙头带动与集群发展相结合
加快培育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竞争力强的大型龙头企业,引领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打造一批协作密切、特色鲜明的产业链;依托台州湾集聚区、省级以上经济开发区(园区),大力实施产业集聚工程,培植一批规模优势突出、创新能力强、示范带动作用强的现代产业聚集区。
4、坚持着眼当前与谋划长远相结合
围绕发展需求,明确战略新兴产业的发展重点和任务,着力发展产业基础好、市场潜力大、带动作用强的产业,加快形成战略性新兴产业支柱产业;准确把握世界科技、产业发展和市场变化的新趋势,着眼提升地区长远发展竞争力,超前谋划未来产业的发展方向,对重大前沿性领域及早部署,抢占发展先机。
(三)发展目标
到2020年,在全市范围内形成一批规模较大的重点产业集群,构筑一批特色鲜明的发展平台,培育一批带动能力强的骨干龙头企业,将我市建设成浙江省重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高端化、集聚化、特色化、国际化发展区,力争使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引领全市经济转型升级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强大推力。
——综合带动能力明显提升。战略新兴产业获得进一步发展,总量规模、辐射影响日益扩大,初步形成一批核心竞争力强、特色优势突出的产业集群和产业链,对全市产业升级、节能减排、增加就业等带动能力明显增强。到2020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达390亿元,年均增长10%,占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35%,占地区GDP比重达8%左右;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达650亿元,年均增速15%以上。
——科技创新能力明显提升。“十三五”期间,研发投入进一步加大,创新平台载体日益完善,人才支撑更加有力。到2020年,战略性新兴领域规上企业R&D经费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提高到3%以上,省级工程技术研发中心和重点实验室达20家、国家重点扶持高新技术企业600家,新引进国家、省专家45人,市“500精英计划”人才680人。
——产业集聚水平明显提升。产业空间布局更加合理,集聚效益初步显现,初步形成各具特色的产业区域分工发展格局。到2020年,新增1个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主营业务收入超500亿元产业基地的1~2个。
——优势企业规模明显壮大。积极扶持龙头骨干企业发展壮大,培育一批“专、精、特、新”企业和科技型、创新型中小企业,基本形成龙头企业辐射带动、产学研联盟有力支撑、中小企业协作配套的产业发展体系。到2020年,年主营业务收入超100亿元龙头骨干企业2家,年主营业务收入超50亿元的重点骨干企业10家左右,业务涉及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的上市企业达40家以上。
表2-1台州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十三五”发展目标预测表
分类 | 主要发展指标 | 单位 | 2015年 | 2020年 | 年均增长或累计增加 |
综合实力 | 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 | 亿元 | 238.69 | 390 | 10% |
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 | % | 29.2 | 35 | [5.8] | |
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 | % | 6.7 | 8 | [1.3] | |
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 | 亿元 | 324.59 | 650 | 15% | |
科技创新 | 规上战略性新兴企业R&D占主营业务收入比 | % | 2.7 | 3 | [0.3] |
省级以上工程技术研发中心、重点实验室 | 个 | 15 | 20 | [5] | |
国家重点扶持高新技术企业 | 家 | 429 | 600 | [171] | |
高端人才 | 人 | 342 | 680 | [338] | |
产业集聚 | 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 | 个 | 1 | 2 | [1] |
年主营业务收入超500亿元产业基地 | 个 | 0 | 1~2 | — | |
骨干企业 | 年主营业务收入超100亿元龙头企业 | 家 | 1 | 2 | [1] |
年主营业务收入超50亿元重点企业 | 家 | 2 | 10 | [8] | |
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企业 | 家 | 24 | 34 | [10] |
注:1、表格中2015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按老口径(行业系数法)计算,从2016年开始启用新口径(企业系数法)计算,按新口径2015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为111.99亿元,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为13.7%,占GDP比重为3.1%。因此,按新口径到2020年战略性性新兴产业增加值达180亿元,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16.4%,占GDP比重3.6%。
2、[]为累计数
三、发展重点
(一)高端装备制造
1、发展目标
围绕台州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目标,按照部(套)件集成化、基础件高端化、优势装备规模化的要求,以“绿色化、智能化、超常化、融合化、服务化”为主攻方向,以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为手段,重点发展汽车整车及关键零部件、新能源汽车、轨道交通装备、航空装备、现代农业装备、智能制造装备、重大成套装备制造、关键基础件、核电关联产业、输变电装备制造等。力争到2020年,全市高端装备制造业增加值达50亿元,年均增速8%,把我市打造成长三角重要的高端装备制造业基地之一,实现由“装备制造大市”向“装备制造强市”转变。
2、发展重点
汽车整车及关键部件。积极开发迎合市场需求,拓展产品种类,发展中高端轿车及SUV等;加快发展发动机、高档变速器、高效散热器等汽车关键零部件制造,通过培育核心骨干企业和完善产业关键环节,逐步建立较为完整的汽车零部件配套体系,引导和鼓励企业向技术含量高的汽车电子核心部件和服务领域拓展,推进产业整体转型升级。
新能源汽车。顺应全球汽车动力系统电动化技术变革趋势,鼓励和引导企业加大技术投资,突破新能源汽车关键技术,以纯电动汽车、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为主攻方向,重点推进整车设计、关键技术研发、生产制造和商业模式创新等环节,以培育发展骨干企业为抓手促进产业做大做强。加强电池、电机、电控等关键部件研发与产业化,发展电动机、电子控制器等新能源汽车零部件。加快布局充电桩等配套产业,拓展新能源汽车产业链。
轨道交通装备。紧抓国内城市轨道交通和地下空间开发蓬勃兴起的机遇,重点发展城轨车辆、动车组、车辆牵引控制系统、机车牵引及配套电机、车辆与电网连接配件、减震器、车辆转向器、阀门、金属软管等高速动车组运载设备及零部件和高速铁路耗材、信号控制和声(风)屏障等高速铁路线路设备。支持配套企业研发关键核心技术,大力提升关键零部件和控制系统的开发生产水平,建设国内具有影响力的轨道交通设备研发生产基地。
航空装备产业。重点发展无人机产业,加快无人机发动机技术、飞控技术、环境感知和防撞技术、测控和信息传输技术等核心技术研发,开发固定翼、直升机和多旋翼等多种类无人机产品,探索研发生产警用、气象、农林、勘探等民用领域的专业无人机产品。大力发展飞机零部件、机头、机翼、机身覆盖件及配套,进一步延伸上下游产业链,培育壮大无人机产业。
现代农业装备。结合国家和我省关于推进农业机械化、发展农机产业的战略部署,重点发展智能化成台套农机田间作业装备及关键零部件,基于农用物联网的设施农业与精准农业装备,替代人工作业的采摘收获装备等。
智能制造装备。围绕“机器换人”的市场需求,重点发展工业机器人、高档数控机床等智能制造装备。工业机器人领域,重点发展焊接机器人、锻造机器人、搬运机器人、装配机器人等工业机器人及高精密减速器、高性能传感器和高档伺服电机与系统等机器人系统核心部件。高档数控机床领域,重点发展高速、精密、复合数控金切机床、专用数控机床以及大型数控磨床、铣床等,加强数控系统及关键功能部件攻关,大力发展数控系统及铣头、主轴、丝杆等关键功能部件。
关键基础件。重点扶持发展高端装备模具、高性能泵阀、特种电机、传动设备制造四大板块。模具制造领域,重点发展大型及精密、高效塑料模具、铸造模具、轮胎模具、精密高效多工位级进冲压模具及超高强度钢板热成形模具,积极发展医疗、航空等领域应用的高精度特种模具,强化模具设计与标准化,不断提升大型、精密、复杂与长寿命模具的设计和制造能力。高性能泵阀领域,重点发展超(超)临界电站用泵阀、亚临界减温减压阀、电站烟气脱硫泵、集输管线工程用泵阀、污水泵、杂质泵、污泥输送泵、矿山杂质泵、高效节能节材泵等。特种电机领域,重点发展微特电机、大功率交流伺服电机及控制系统。大型传动件领域,重点发展汽车节能自动变速器、高速列车齿轮传动装置、舰船用大型齿轮传动装置、大型农业装备传动装置、大型工程机械齿轮和高精特齿轮。
重大成套装备制造。重点支持发展无菌医疗器械自动化生产成套装备、智能高效节能型包装成套装备、废旧轮胎资源综合利用成套装备以及橡胶型材盐浴硫化成套装备等具有竞争优势的重大成套装备制造,大力发展整车及汽摩配行业应用智能型高速工业生产线,积极发展仓储物流装备、装卸物流装备、城市配送物流装备。
核电关联产业。立足三门核电站工程建设有利条件,重点发展核电辅助配套设备制造,主攻三代核电数字化仪控系统、核级自动化仪表、消防监测控制系统、核级泵阀系列产品,提升核电配套能力;积极进军核电重装备生产制造领域,培育核岛蒸发器、压力容器、堆内构件、常规岛辅机等核电重装备制造能力。
输变电装备制造。以大容量、高电压、低损耗、智能化为发展方向,重点发展超、特高压直流和交流输变电设备及关键部件(包括交流500kV及以上电压等级的变压器;互感器;±500kV及以上输电线路设备等),积极推进智能电网输变电设备及关键部件的研发生产(包括智能变压器、智能开关(柜);柔性(FACTS)输变电设备等)。
专栏1:“十三五”时期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发展路径 |
一、突破关键技术。整车工程技术,系统集成和匹配技术;发动机管理系统关键技术的研究与开发;车用动力总成一体化控制技术;底盘电子控制系统先进技术及其集成开发与应用技术;核心零部件自主开发及产业化技术;以及高速轨道交通设备国产化制造技术、数字铁路及智能交通技术;大功率动力装置和自动控制系统等现代大型设备生产工艺和技术;高精度数控加工设备和高参数加工中心设计制造技术;超特高压输变电成套设备及关键零部件生产技术;高级塑料模具、特种压缩模具等模塑成型装备技术;核电辅助配套设备生产技术。 二、加强载体建设。重点推进沃尔沃小镇、吉利汽车临海基地、天台交通装备制造特色园区、玉环汽摩园区、三门沿海工业城、集聚区中车产业园、温岭通号单轨车辆产业基地、集聚区无人机小镇、黄岩模塑新城、温岭市工业园区、玉环滨港工业城、玉环机电产业园、开发区滨海工业园区、三门华东电力城等建设。 三、提升创新能力。进一步加强浙江省台州农业机械技术创新服务平台、浙江省温岭泵与电机技术创新服务平台、浙江高校产学研联盟台州中心、中科院台州应用技术研发与产业化中心、浙江大学台州研究院、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台州创新技术应用中心等6个公共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建设以及浙江省工量刃具检测与深加工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建设,着力开展高端装备制造科技研发,提升产业层次与创新能力。同时,积极开展与国内外高等院校的产学研合作,拓展高端装备制造的研究领域与深度。 |
3、发展布局
汽车整车及关键部件与新能源汽车制造领域,着力推进沃尔沃小镇以及临海汽车机械特色产业基地、三门整车制造特色产业基地和玉环汽车关键零部件制造特色产业基地建设。轨道交通制造领域,着力推进集聚区东部新区中车产业园、温岭通号单轨车辆产业基地和天台交通装备制造特色园区建设。航空装备领域,主要依托集聚区无人机小镇。现代农业装备领域,着力打造以开发区为核心的农业机械特色产业基地。关键机械基础件制造领域,着力打造黄岩智能模具小镇、温岭泵业智造小镇以及玉环以大型传动件为特色的产业基地。智能制造领域,着力打造温岭和玉环两大数控机床制造特色产业基地。核电关联产业及输变电领域,着力打造以三门为核心的核电辅助配套及智能电网输变电设备特色产业基地。
(二)生物产业
1、发展目标
抓住全球生物产业加速发展的机遇,充分发挥我市特色原料药与制剂优势,加快生物产业技术项目和成果引进步伐,重点发展生物医药、生物农业、生物制造等三大领域,开发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关键技术的产品,建成国内重要的制剂与生物医药产业基地。力争到2020年,全市生物产业增加值达160亿元,年均增速13%,成为国内重要的生物医药产业基地。
2、发展重点
生物医药产业。重点发展生物制药、化学制剂、生物保健品及现代中药等生物医药。生物制药方面,促进抗体药物、新型疫苗、抗体偶联药物、重组蛋白药物、血液制品、核酸药物、
生物芯片、多肽药物等研发及产业化,发展基因治疗、干细胞及生物治疗等。化学制剂方面,重点开发治疗精神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耐药性病原菌感染等重大常见多发疾病、老年病、罕见病的新药、重大仿制药、大品种药物以及缓控释、速释等新剂型品种,做强维生素、激素(甾体类)等优势产品;做精诊断试剂产业,重点发展碘海醇、碘佛醇等非离子型造影剂、核磁共振造影剂等诊断试剂。现代中药及生物保健品方面,重点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药、中药保护品种、独家生产品种,大力发展红花黄色素冻干粉针剂、固本咳喘片、银杏叶滴丸等为代表的现代中成药,积极发展单味小包装、速溶型、浓缩型颗粒饮片,重点发展以天台乌药、铁皮石斛为代表的具有免疫调节功效的功能性营养保健品。医疗器械,推进医学影像诊断与治疗设备、电生理与智能康复设备、医用植入介入器械、新型生物医用材料、生物诊断试剂及仪器、医疗信息化及产品、新型急救监护与手术器械、组织工程产品等研发及产业化。
生物农业。重点发展绿色农用生物制品制造,引导企业积极开发高效、低毒、低残留生物农药(兽药、渔药)及生物饲料,探索研发新型动物疫苗、诊断试剂及免疫佐剂和增强剂。着力推进生物育种,推动农作物、畜禽、水产新品种培育与产业化。
生物制造。以培育生物基材料、发展生物化工产业和做强现代发酵产业为重点,突破非粮原料与纤维素转化关键技术,重点发展聚乳酸(PLA)、四氢呋喃均聚醚(PTMEG)和聚对苯二甲酸丙二醇酯(PTT)等高分子生物基材料,大力推动绿色生物工艺在化工、制浆、印染、制革等领域关键工艺环节的应用示范。
专栏2:“十三五”时期生物产业发展路径 |
一、掌握关键技术。重点开发无血清细胞培养基、单克隆抗体、蛋白三聚体等国际领先的生物技术,活性化合物高效合成、天然活性产物单体成分分离纯化、缓控释速释药系统、药效学研究技术,天然药物、中药提取、分离、纯化及结构改造技术等。努力突破单体合成、材料改性、成型加工等生物基材料制备关键技术,秸秆、甘蔗等非粮原料与纤维素酶转化关键技术,工业酶规模化表达、微生物代谢调控、发酵过程优化控制、生物产品分离与精制等酶工程和发酵工程关键技术。 二、加强载体建设。重点推进台州湾循环经济产业集聚区现代医药高新园区、浙江省化学原料药基地临海园区、黄岩江口医化园区、天台生态高新功能区、仙居经济开发区现代区块等建设。 三、提升创新能力。进一步加强浙江高校产学研联盟台州中心、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台州创新技术应用中心、浙江省中枢神经系统药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浙江省中高压催化加氢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浙江省甾体药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浙江省小分子催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浙江省抗真菌药物重点实验室、浙江省抗病毒药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公共科研机构平台建设,积极开展产学研合作。 |
3、发展布局
着力构建“一核三区”的生物产业总体布局,重点以台州湾循环产业集聚区现代医药高新技术园区(包括浙江化学原料药基地临海园区和椒江绿色药都小镇)为核心,在化学原料药和医药中间体的基础上,大力发展制剂、生物医药、绿色特色原料药为主体的特色产业基地,加快浙江化学原料药基地临海园区和绿色药都小镇循环化改造进程;黄岩着力发展以医药制剂和现代中药为特色的特色产业基地;天台大力推进以生物保健品及现代中药和生物制药为重点的特色产业基地;仙居重点发展以甾体类药物和诊断试剂为特色的产业基地。
(三)节能环保
1、发展目标
立足国家节能减排战略,强化政策、标准驱动机制和引领作用,突破能源高效利用、环境污染防治、循环利用等关键核心技术,积极发展以资源循环利用、先进环保产业、高效节能产业,进军节能环保服务业。力争到2020年,全市节能环保产业增加值达105亿元,年均增速7%,成为国内领先的废旧资源循环利用和再制造产业基地。
2、发展重点
资源循环利用。依托台州金属资源再生产业基地,进一步完善以废旧金属资源、线路板、废旧塑料等为主的再生利用产业链,并积极向废旧家电、废旧汽车等领域延伸。加强再制造关键技术攻关,推进工程机械、汽车零部件及机电产品经济环保型再制造,建立较为完善的再生资源回收循环利用体系。
先进环保产业。积极推动水污染防治、大气污染防治、土壤污染防治、重金属污染防治、有毒有害污染物防控、垃圾和危险废物处理处置、减震降噪设备、环境监测仪器设备的开发
和产业化,重点发展工业滤布、水供给净化处理、水污染治理、油污处理等污染治理装备与关键部件。
高效节能产业。鼓励企业结合市场需求加大研究开发力度,加快突破高效节能锅炉、电机及拖动设备、余热余压利用、高效绿色照明、节能监测等一批节能新技术和新装备,为全市节能减排提供技术装备支撑,重点发展高效节能变频控制、永磁同步电机,大力发展可进行流量调节的恒流量、变扬程的高效率节能泵以及无功补偿技术与装置。以半导体照明(LED)为重点,支持半导体照明芯片、器件以及应用领域的自主研发、示范应用和产业化发展,打造完整产业链,开发高效节能照明新产品。依托新型建筑工业化生产基地,大力发展新型建材、环保建材。
专栏3:“十三五”时期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路径 |
一、掌握关键技术。智能化控制节能设备生产技术;低温余热回收技术;大功率LED照明技术;大功率变频器制造技术;节能锅炉、工业窑炉等设备集成制造技术;高效节能机电、空压机等制造技术;智能电网监测、数据采集、调度技术;智能电网强电传输技术;工业废水治理与中水回用成套设备制造技术;工业固废处理成套设备生产技术;垃圾处理成套设备制造技术等;“三废”采样及在线监测技术;开展固体废物处理及资源化综合利用技术,余热余压回收利用技术,再制造技术等。 二、加强载体建设。重点推进台州金属资源再生特色产业基地、天台产业用布功能区、集聚区温岭区块建设。 三、提升创新能力。进一步加强浙江省温岭泵与电机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建设,着力引进资源循环利用、节能环保领域相关科研机构及平台,全面提升节能环保产业创新能力。 |
3、发展布局
资源循环利用与再制造领域,结合台州循环经济产业集聚区建设,重点打造台州金属资源再生特色产业基地;环保领域,重点打造天台以工业滤布为主体的大气污染防治装备及关键部件制造特色产业基地;节能领域,重点打造温岭以节能电机为特色的节能产业基地。
(四)新能源
1、发展目标
坚持以新能源示范应用带动产业发展,重点聚焦风电、太阳能光伏、生物质能等领域,大力推进新能源高端装备的研制和产业化,着力提升新能源技术水平,不断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助推新能源产业健康发展,积极推进国家新能源示范城市建设,全面推动新能源在各个领域的推广应用。力争到2020年,全市新能源产业增加值达14亿元,年均增速9%,建成国内具有影响力的新能源产业研发、制造与应用示范基地。
2、发展重点
太阳能光伏产业领域。重点发展太阳能光伏电池以及关键生产设备、关键原辅材料和系统集成关键配套产品。以非晶或微晶硅薄膜电池及组件研发和产业化为核心,向配套材料、关键装备和中下游应用产品等方向延伸,完善从硅料、太阳能电池及组件到系统集成、电站工程总承包的完整产业链,积极开拓国际国内市场,打造国内具有影响力的太阳能光伏产业基地。
加快太阳能应用推广,重点推进建筑屋顶光伏并网电站试点示范,引导和鼓励我市光伏企业投标竞争国家光伏发电示范项目,积极拓展国际国内市场。在道路、公园、车站等公共设施推广使用光伏电源路灯照明,积极拓展光伏产业发展市场空间。
风电产业领域。结合台州海上风电开发应用项目建设,重点发展大型海上风机和关键零部件,发展2.5兆瓦及以上风机整机和主轴轴承、偏航轴承、变桨轴承、齿轮箱、电控系统、变流器、叶片、发电机等关键部件的研制及生产。同时,加强风电设计、设备成套和工程服务。进一步完善临海括苍山、仙居广度、温岭东海塘、温岭温峤、玉环大麦屿、三门龙母山、黄岩上郑乡、天台山等一批陆上风电场以及玉环批山、温岭等海上风电场建设,推广风能示范应用。
水电产业领域。积极探索发展大型抽水蓄能机组、大型贯流式水轮发电机组、大型冲击式水电机组等关键部件的研制及生产。开展水电示范应用,进一步完善天台桐柏大型抽水蓄能电站、仙居抽水蓄能电站建设,加快推进天台九龙抽水蓄能电站前期工作,统筹发展小水电,探索建立微电网系统。
生物质能产业领域。加强下一代生物燃料技术开发,推进纤维素制乙醇、微藻生物柴油产业化。有序发展生物质直燃发电,积极推进生物质气化及发电、生物质成型燃料等分布式生物质能应用。
专栏4:“十三五”时期新能源产业发展路径 |
一、掌握关键技术。太阳能方面,支持太阳能晶硅电池、薄膜电池、聚光光伏设备、高纯硅材料提纯、太阳能光热逐日跟踪、太阳能热发电集热和聚光、大型并网光伏发电等领域的核心技术研发与引进。风电方面,支持本地企业积极引进吸收大功率兆瓦级桨叶式风电整机、直驱式风力发电机、高效立式风电整机、变速恒频双馈感应电机等相关成熟技术和前沿技术,支持2.5兆瓦及以上风力发电机、风力发电机组控制系统、风场管理软件等核心技术研发。水电方面,加强大型抽水蓄能机组、大型贯流式水轮发电机组、大型冲击式水电机组等关键部件的研发。生物质能方面,加强下一代生物燃料技术研发。 二、加强载体建设。重点推进黄岩经济开发区、泽国镇牧屿工业区、路桥峰江工业园等建设。 三、提升创新能力。着力引进新能源产业公共科创平台、重点实验室、企业研发中心等。 |
3、发展布局
太阳能光伏产业领域,着力形成以黄岩、路桥、温岭三地为核心,辐射带动玉环、天台等周边地区的发展格局;风电产业领域,重点依托海上风电项目,着力在三门、温岭、玉环等培育一批特色应用示范基地,加快鸡山乡风电小镇建设;水电产业领域,依托抽水蓄能项目,在天台、仙居探索培育一批特色应用示范基地。
(五)海洋新兴产业
1、发展目标
把握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的重大机遇,充分发挥本市港口、海洋资源优势和特色,重点发展高端船舶及海工装备制造、海洋生物产业、海水及海洋清洁能源
利用等海洋新兴产业。力争到2020年,全市海洋新兴产业实现增加值19亿元,年均增速7%,建成省内具有竞争力的海洋经济强市。
2、发展重点
高端船舶及海工装备制造。紧抓海洋经济大发展的战略机遇,加强产业研发、设计与制造自主创新能力、绿色制造能力和现代造船模式的突破,全面提升我市船舶及海工装备产业集中度、品牌影响力。以高端特种船舶为重点,发展大型散货船、集装箱船、危化品船等运输船舶;万吨级疏浚船、海工支持船、海洋资源勘探开发船等工程船舶。同时,积极开发运动休闲船艇、公务艇、商务艇、豪华游艇等游艇产业,大力推动游艇帆船产业从设计研发到生产制造,从消费服务到市场培育的整个产业链条的发展。加强船用核心配套件制造,重点发展船舶动力、船舶电子等船用核心配套件。同时,鼓励企业拓展经营业务,积极发展海洋环境监测装备、海上钻井平台等海洋工程装备制造。
海洋生物产业。推进海洋生物高值化利用,开发海洋多糖、脂类、蛋白质、脂肪酸、有机酸、天然色素、生物酶、医药中间体等海洋功能性食品,重点开展海洋微藻活性物质、海洋活性调味品、健康营养添加剂等。加强海洋生物环保技术应用,以海洋生态修复、海洋微生物降解石油、海洋微藻和微生物处理各种污水、海洋生物燃油、海洋生物节能减排等为重点,培育海洋生物环保企业。积极发展海洋生物材料,突破海洋生物制造技术,开发生物医用材料、农用材料、环保材料等大宗海洋生物材料。
海水淡化开发利用。重点开发海水淡化产业、船用与海岛用海水淡化整装设备,推进工业冷却用水、城市生活生态用水、火电厂脱硫等海水直接利用技术的应用规模,积极开发并推广使用海水淡化耦合工艺相关产品设备。
专栏5:“十三五”时期海洋新兴产业发展路径 |
一、突破关键技术。重点开发以数字造船、绿色造船、精益造船、标准造船为内容的现代造船生产工艺和技术;开发海工船、豪华游艇、新型复合材料大型游艇、特种运输船等新型船制造技术;海洋生物高值化利用技术、海洋生物环保技术、海洋生物制造技术;海水淡化耦合工艺技术、海水预处理、防腐蚀及防生物附着、设备配套、膜或热源高效利用等工艺技术。 二、加强载体建设。重点推进椒北工业功能区、临海头门港新区、临海经济开发区涌泉区块、温岭松门礁山渔港、三门健跳港区、玉环大麦屿港区、玉环滨港工业城、玉环海洋经济转型升级示范区、集聚区东部新区等建设。 三、提升创新能力。积极谋划玉环海洋经济研究院,着力引进海洋新兴产业公共科创平台、重点实验室、企业研发中心。 |
3、发展布局
重点推进椒江、临海、玉环、三门、温岭五地高端船舶制造基地以及路桥金清游艇小镇建设;积极培育和壮大玉环、三门两地海洋生物制品制造基地;积极培育以集聚区东部新区为核心的海水淡化特色产业基地。
(六)新材料
1、发展目标
立足台州当前制造业高端化发展所需的关键新材料,以结构功能复合化、功能材料智能化、材料器件集成化、制备技术绿色化为目标,大力发展电子信息材料、新型化工材料、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等,抓紧推进重点技术攻关和产业化,努力提升附加值高、环境影响小的关键新材料产品市场份额。力争到2020年,全市新材料产业增加值达32亿元,年均增速10%,成为省内重要的新材料生产基地。
2、发展重点
电子信息材料。重点发展高性能稀土永磁材料、电子浆料、新型半导体材料、电子元器件封装材料、光电子材料等。充分发展产业基础优势,做强做大电容器专用电子薄膜产品,进一步扩大无铅焊料与防静电材料、液态感光阻焊高分子屏蔽材料、稀土超磁伸缩功能材料、交通工程领域应用定向反光材料、TFT单体液晶材料等新材料的生产规模。培育发展石墨烯、石墨烯粉体和3D石墨烯等高端产品。
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重点发展高性能特种玻璃、新型建筑墙体材料、新型功能陶瓷等。迎合节能环保、电子信息、新能源等领域应用需求,积极开发真空节能玻璃、光伏电池超白玻璃等特种玻璃;大力开发环保型功能建筑涂料、新型木(竹)塑复合材料、非粘土类新型墙体材料等新型建筑材料;积极探索碳化硅密封陶瓷、高性能光纤用陶瓷插芯等产品技术研发。
新型高分子材料。围绕精细化、专用化、功能化的发展趋势,重点发展特种橡胶、CO2基塑料、特种硅树脂、PU水性树脂、高性能聚氨酯、特种密封材料、膜材料等。积极开发高抗冲、高耐磨、抗老化工程塑料新产品,大力发展腈橡胶(NBR)、乙丙橡胶(EPR)等特种橡胶及高端装备制造领域应用的专用橡胶,扩大高性能PVB中间膜、ABS树脂、苯乙烯等复合高分子合成新材料产品生产规模;积极扶持去碳、固碳新技术,扩大CO2基塑料项目生产规模,全面推动成果产业化发展。
专栏6:“十三五”时期新材料产业发展路径 |
一、突破关键技术。高强、耐高温、耐磨、超韧的功能性高分子材料生产技术;具有特殊功能、特殊用途新型化工材料生产技术等;分离或吸收吸附高分子功能材料生产技术;无公害自降解高分子材料生产技术;永磁、软磁材料生产技术;高耐腐蚀性和低成本稀土永磁材料生产技术;多功能化、复合化电子金属材料生产技术;片式化、小型化、复合化、智能化等电子陶瓷材料生产技术;高纯超细无机材料生产技术;功能性无机材料生产技术;纳米陶瓷生产技术。 二、加强载体建设。重点推进开发区南洋科技新材料产业园、天台产业用布功能区、临海经济开发区、集聚区东部新区海正高分子材料园、温岭上马工业区等建设、经济开发区滨海工业区块新材料产业园。 三、提升创新能力。进一步加强中科院台州应用技术研发与产业化中心、浙江省碳化硅陶瓷密封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浙江省绿色电子焊接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引导相关龙头企业建立企业研发中心、院士(博士后)工作站等。 |
3、发展布局
电子信息新材料领域,着力打造开发区新材料产业园;新
型无机非金属材料领域,着力打造以临海经济开发区为主平台的新材料特色产业基地;先进高分子材料领域,以集聚区、温岭、天台等地骨干企业和重点项目为依托,不断推进集聚化发展。
(七)新一代信息技术
1、发展目标
围绕“智慧台州”建设目标,把握信息技术升级换代和产业融合发展机遇,促进物联网和云计算的研发和示范应用,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的深度融合,重点发展新型电子元器件、集成电路与软件、汽车电子及物联网等,延伸完善产业链,增强核心竞争力。力争到2020年,全市信息经济增加值达20亿元,年均增速15%,建设成为浙江省重要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基地。
2、发展重点
新型显示器材。重点发展平板显示关键元器件、光学光电子器件。平板显示。做大平板显示器视窗防护屏产品规模,引导企业着力拓展国内市场;鼓励企业加快一体化新技术开发和产业化进程,大力开发大尺寸、高强度、超薄型纳米视窗防护屏,支持新型触控面板、激光显示、三维显示等应用技术开发及产业化。光学光电子元器件领域,大力发展光学低通滤波器、红外截止滤光片、蓝宝石LED衬底等光学光电子器件,引导企业技术向上下游延伸,积极开发汽车抬头显示、超短焦投影和视频眼镜模组等部件产品。
集成电路与软件产业。进一步加强产学研合作,积极发展工业控制芯片、自动控制系统,大力发展模塑设计、数字机床、缝纫机械等台州特色产业应用领域嵌入式操作系统和中文环境、嵌入式数据库、标准应用接口及软件、面向各种电子设备和终端产品的嵌入式软件等。
汽车电子产业。重点支持基于总线技术的车载多媒体电子终端装置及系统、车身控制系统、智能灯光控制系统、数字式仪表等车身电子模块及系统、汽车电子关键芯片及传感器等产品的研制及产业化。结合台州汽车整车制造的优势基础,大力开发车身稳定、悬架控制、驱动防滑控制、电子液压制动、BMBS(爆胎监测与安全控制系统)等汽车电子控制系统关键技术。
物联网产业。积极跟踪物联网技术发展动态,结合“智慧台州”建设,强化卫星自动跟踪技术、射频自动识别(RFID)技术、传感器技术、智能嵌入技术等核心技术研发,大力引进和培育物联网系统工程整体方案提供企业和关键终端设备制造企业,加强交通、安防、制造、电网、医疗、生活服务、安全生产、节能环保等领域的物联网技术应用。
其他发展领域。紧跟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趋势,大力引进和培育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服务产业。
专栏7:“十三五”时期信息经济产业发展路径 |
一、突破关键技术。敏感元器件与传感器生产技术;光电子器件制造技术;高频频率器件制造技术;汽车车载娱乐影音系统、车载网络设备、全球定位导航等车载电子系统;开发智能交通、智能物流设备生产技术;智能家用电器、物联网安防设备等生产技术;薄膜晶体管液晶显示面板(TFT—LCD)显示和生产技术;等离子体显示面板(PDP)显示和生产技术;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显示面板和生产技术;激光显示技术、投影显示技术、无机厚膜致电发光显示(TDEL)技术、新型显示材料等生产技术;智能控制设备生产技术;智能家电控制、汽车控制、视频监控、先进装备等嵌入式控制技术;软件设计、硬件集成、终身服务为一体总体解决方案及系统集成技术;射频识别(RFID)芯片、纳米级工艺技术、微波、毫米波功率器件及模块等生产技术。 二、加强载体建设。重点推进椒江光电信息产业园、台州湾循环经济产业集聚区路桥区块智能制造产业园、星星科技产业园等建设。 三、提升创新能力。进一步加强浙江高校产学研联盟台州中心、浙江大学台州研究院、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台州创新技术应用中心、中科院台州应用技术研究与产业中心建设,大力支持企业建立各级技术中心,组建产学研合作组织或技术联盟。引导企业争取国家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基金项目以及省振兴行动计划项目。 四、开展示范应用。全面落实互联网+战略,大力支持新一代信息技术在智慧城市、两化融合、物联网、云计算等方面的应用。 |
3、发展布局
新型电子元器件领域,重点打造椒江以光电元器件为特色的产业基地。集成电路与软件、汽车电子及物联网等领域,以培育优势骨干企业为核心,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着力在集聚区东部新区培育一批特色产业基地。
四、空间布局
围绕台州市打造“一都三城”的战略目标,按照统筹规划、整合资源、突出特色、集聚发展的原则,以我市各工业园区(开发区)、高新园区、产业集聚区为载体,引导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重点建设一批产业配套能力强、市场影响力大、集成创新活力强、创业环境好、辐射带动强的特色产业基地,加快形成中心带动、各具特色、衔接配套、良性互动的“一城一核六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新格局。
(一)积极打造“一城”
“一城”,即台州科技城,主要指以科创综合区、孵化加速区、产业集聚区为主体平台的台州科技城“一城三区”建设,打造东西轴向的“创新—苗圃—孵化—中试—产业化”科技创新孵化链条。突出创新驱动和科技引领,以新技术带动形成新兴先导产业,形成辐射带动全省的“创新源”和“动力源”,推动台州成为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策源地。
科创综合区。位于台州中心城区台州学院附近区块,北邻白云山西路、南至一江山大道、西至内环东路、东接学院路,面积12平方公里。依托区块内台州学院、台州职业技术学院、浙大台州研究院等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积极引入各类科技研发、教育培训机构,广泛开展教育培训、科学研究、科技金融、创业服务、高端孵化等,加强高层次人才引进与培育,促进科技要素和智力资源的集聚,构筑科技研发及科创服务高地,为台州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提供新动力。
孵化加速区。位于台州经济开发区东扩区块,北邻市府大道、南至一江山大道、西至东环大道、东接台东大道,面积13平方公里。搭建梦想园区、创业公园、孵化园、中试基地、加速器、科技园等各类公共创新服务平台,深化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合作,加快科技成果产业化,为台州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提供创新创业空间载体。
产业集聚区。位于台州湾循环经济产业集聚区部分区块,面积101.29平方公里。主动承接各类高新技术研究成果,加快产品研发及产业化、市场化,建设海洋健康、汽摩车辆、机械装备、交通装备、节能环保、高端装备等战略性新兴特色产业园区,为台州战略性新兴产业各领域高新技术提供成果应用推广平台。
(二)做优做强“一核”
“一核”,即台州战略性新兴产业核心区,包括台州湾循环经济产业集聚区东部新区、临海区块、温岭区块、椒江区块、路桥区块和开发区区块,总面积约562平方公里。按照“高起点、高标准、高层次、高水平”要求,强化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和辐射能力,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全产业领域,强化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和集成创新能力建设,引导增量、调整存量,促进高新技术企业、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区域专业化集聚发展,成为引领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东部新区。依托中车台州产业园,重点发展以轨道交通装备及零部件制造为主的高端装备制造业,积极进军航空装备(无人机)及智能制造产业;积极培育新型金属材料、复合材料、有机高分子材料为主的新材料产业。
临海区块。重点发展以生物制药、制剂为重点的生物产业;大力发展汽车整车及关键零部件制造、新能源汽车和工程机械制造为核心的高端装备制造业;依托头门港港口资源,大力发展临港装备、港航物流为重点的海洋新兴产业。
温岭区块。重点发展以泵与电机、数控机床、新能源汽车、轨道交通为特色的高端装备制造业;大力发展以海洋工程装备与高端船舶制造为核心的海洋新兴产业;培育发展以物联网产业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积极发展新能源产业。
椒江区块。以信质电机等为龙头,重点发展发动机、变速器、散热器及车辆电子控制系统等汽车关键零部件产品;全面完成外沙和岩头区块医化企业搬迁整合,提升发展以医药制剂、生物制药、生物基材料为代表的生物产业;深入推进椒江光电信息产业园建设,培育发展新型电子元器件、集成电路与软件、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积极发展高端船舶制造、港航物流等海洋新兴产业。
路桥区块。重点发展以汽车整车及关键零部件制造为核心的高端装备制造业,积极进军智能制造产业;依托台州市金属资源再生产业基地,大力发展资源循环利用为重点的节能环保产业;依托现有龙头企业,积极培育发展新能源产业。
开发区区块。深入推进滨海工业园区二期、三期建设,重点发展以汽车整车及关键零部件制造、现代农业装备、轨道交通为重点的高端装备制造业,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培育发展新能源汽车制造业;提升发展以新型电子、新能源、新型化工材料为重点的新材料产业。
(三)加速建设“六区”
“六区”,即三门特色片区、玉环特色片区、黄岩特色片区、临海特色片区、天台特色片区和仙居特色片区等六个战略性新兴产业特色片区。立足于各片区的优势产业基础和空间拓展方向,积极为战略性新兴产业谋划发展空间,布局符合各片区产业比较优势和产业特色的高端装备、生物、新材料、海洋新兴、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
三门特色片区。主要包括华东电力城工业区块、滨海新城新兴工业区块、沿海工业城工业区块、泗淋工业区块和西区工业园区,总面积72.4平方公里。重点发展整车及关键零部件、输变电装备、泵与电机等为代表的高端装备制造业,积极进军核电关联产业;充分发挥丰富海涂资源优势,积极培育壮大以海洋工程装备与高端船舶制造为特色的海洋新兴产业。
玉环特色片区。主要包括玉环经济开发区和滨港工业城,总规划面积约92平方公里。加快推动玉环经济开发区漩门二期、三期建设,提升发展以汽车关键零部件制造、数控机床、高性能泵阀等为特色的高端装备制造业;依托龙头骨干企业,做大做强以海洋生物产业为主的海洋新兴产业;积极发展以水处理设备生产为核心的节能环保产业;培育发展以清洁火电、风电、光伏为主的新能源产业。
黄岩特色片区。主要指黄岩经济开发区,包括东、南、西三大工业区块,总规划面积25.39平方公里。提升发展关键机械基础件制造领域高端模具制造业,全面推进中国(黄岩)模具新城建设,进一步建设完善黄岩模塑工业设计基地,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模具产业基地;加快江口医化园区循环化改造及转型升级,提升发展现代中药、生物制药等生物产业;以公元太阳能等上市企业为主体,培育发展以太阳能光伏产业为主的新能源产业。
临海特色片区。主要指临海经济开发区,着力打造汽车、摩托车及关键零部件制造为核心的高端装备制造业;着力打造以非金属新材料为主体的新材料特色产业基地,培育发展高端船舶制造业。
天台特色片区。主要指天台经济开发区,包括天台工业园核心区块和苍山产业集聚区,总规划面积17.35平方公里。以银轮等龙头骨干企业为主导,做优做强汽车关键零部件制造、轨道交通等高端装备制造业;充分发挥区块资源优势,培育发展以铁皮石斛、乌药等为核心的生物保健品及现代中药产业;进一步推进产业用布功能区建设,集聚发展以工业滤布为主体的节能环保产业,建设国内重要的工业滤布产业基地;培育壮大高性能PVB树脂、太阳能光伏电池组件EVA封装薄膜等为代表的新材料产业。
仙居特色片区。主要指仙居经济开发区,包括现代工业区块、永安工业区块和下各工业区块三大区块,总规划面积37.09平方公里。全面完成城南医化企业搬迁,加快现代工业区块建设,做精做强以甾体类药物、诊断试剂等为代表的制剂产业,着力打造国内重要的甾体药物特色产业基地;加快永安区块、下各工业区块建设,积极开展产学研合作,培育发展新材料产业。
五、重大工程
(一)“互联网+”推进工程
把握建设宽带、融合、安全、泛在的下一代信息网络的时机,推进信息技术创新、新兴应用拓展和网络建设的融合发展,培育新兴业态,提升产业竞争能力。
完善信息基础设施。深入推进“智慧台州”建设,建立完善面向战略性新兴产业应用的信息化基础设施,为台州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实施智能制造提供宽频、安全的信息化基础支撑。建设光纤网络和无线城市,大幅提升宽带网络速率,优化宽带网络性能和服务水平,构建覆盖全市的高效信息高速公路。加快产业园区光纤网、移动通信网和无线局域网部署和建设,提
高企业宽带接入能力,实现信息网络宽带化升级。推进下一代互联网与物联网、云计算的融合发展,开展网络新技术现网试验和应用示范,提高面向工业应用的网络服务能力。
推动智能制造发展。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充分利用互联网、物联网等信息技术提升内部研发设计、生产制造、企业管理和销售服务的智能化水平。鼓励企业对机器设备、生产流程等进行自动化、网络化和智能化改造,在企业内部形成“自动化生产线+工业机器人+专用网络”的工业物联网系统,形成连续生产、集中管控、资源共享的现代化智能制造模式。加快现代医药、核电、保健食品等行业智能检测监测体系建设,发展智能检测、远程诊断管理、全产业链追溯等工业互联网新模式。深入实施省“百企装备优化提升工程”,“十三五”期间重点支持100家左右战略性新兴产业示范企业加快推进智能制造方式广泛应用。
促进大数据集成应用。加强战略性新兴产业骨干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应用大数据技术,采集产品数据、运营数据、价值链数据以及外部数据,实现经营、管理和决策的智能优化。支持企业加大数据分析与挖掘力度,发展在线服务、虚拟试验、故障诊断、预测型维护以及视觉化管理等应用。鼓励建立客户大数据库,开展用户消费行为分析,发展“以销定产”、“个性化定制”等销售和服务模式。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市场有关数据的交换、交易和流通,建立行业运行动态监控和预测预警体系。
(二)创新能力提升工程
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科技创新体系,积极搭建公共技术创新服务平台,推进关键核心技术研发,加速科技成果产业化,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领域的创新能力。
重点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加快推动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推动企业成为创新需求、研发活动和成果应用的主体。引导企业加大技术创新投入,加强基础性前沿性创新研究,强化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对引进专利技术的消化吸收再创新,形成特色产业的自主知识产权。鼓励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加强产学研协同创新,形成创新利益共同体,继续大力引进大院名校和国内外创新资源共建企业技术中心、重点(工程)实验室等创新载体。支持企业争创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省级创新型示范和试点企业,充分吸纳企业参与台州科技计划的决策和实施。
积极搭建公共技术创新服务平台。高起点谋划建设台州科技城,系统整合各类创新资源,努力建成综合创新能力全省前列的高能级科创平台。加大高新园区创建力度,支持有条件的高端装备、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园区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争创省级乃至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园,重点推进经济开发区争创国家级高新园区。加快推进科技孵化器建设,逐步形成“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全程发展模式。加强清华长三角研究院台州创新中心科技园、浙大台州研究院、中科院台州应用技术研发与产业化中心、北大—台州金属燃料电池研究中心、中航台州研究院等一批公共创新平台建设,继续引进高校、大院大所来台州设立分校、研究院所、国家大学科技园或虚拟大学园。探索“政府引导、联合共建、市场化运作”的方式,支持以大企业、大学、科研院所或科技企业孵化器等机构为主体投资建设专业技术平台,建立专业运营服务团队。
加强关键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实施重大科技专项,根据国家、省未来产业发展要求,充分挖掘台州市战略性新兴产业现有和潜在优势,制定发布技术创新路线图,重点攻克一批对产业竞争力整体提升有较强带动力的关键共性技术,争取实现率先突破。重视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引导政府、企业和社会资本建立一批从事技术集成、熟化和工程化的中试基地,引进国内外大院名校、军工单位在台州市技术市场建设一批柔性孵化平台、技术转移工作站、技术转移中心、军转民技术转移中心等。鼓励组建产业联盟,通过组建研发合作产业联盟、产业链合作产业联盟、技术标准产业联盟等,积极推进关键技术创新和产业化。
完善创新公共服务体系。完善科技中介服务体系,积极发展技术交易、科技咨询、科技评估、科技招投标、检验检测认证、知识产权等各类中介服务机构,引导向专业化、规模化和规范化方向发展,促进企业之间、企业与科研机构之间的知识流动和技术转移,为各类企业的创新活动提供社会化、市场化服务。加强技术和知识产权交易平台建设,建立从实验研究、中试到生产的全过程科技创新融资模式,推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精准对接。做大做强台州市科技创新公共信息服务平台,扩大容量、完善功能,提升服务质量和效率。
(三)制造服务协同工程
加快制造业与服务业的融合发展,促进商业模式创新和业态创新,推动制造业由生产型向生产服务型转变,加快与制造业紧密相关的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强化公共服务平台建设。
推动发展服务型制造。引导和支持制造业企业延伸服务链条,从主要提供产品制造向提供产品和服务转变。鼓励制造企业以增加服务环节投入、“裂变”专业优势等形式培育新的业务形态,发展总集成总承包、个性化定制、专业化社会化服务、融资租赁、网络精准营销、全生命周期管理以及在线支持服务、整体解决方案、供应链管理等新型商业模式。“十三五”期间,在战略性新兴行业中争取培育30~50家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
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积极发展面向制造业的信息技术服务,鼓励将数字技术和智能制造技术广泛应用于生产过程,丰富产品功能,提高产品性能,满足个性化消费需求。加快发展研发服务、创意设计、创业孵化、知识产权、科技咨询等科技服务业,发展壮大第三方物流、节能环保、检验检测认证、电子商务、服务外包、融资租赁、商务服务、服务外包、人力资源服务和品牌建设等生产性服务业,提高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能力。
强化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依托台州湾循环经济产业集聚区等产业集聚平台,加快建设一批具有特色和竞争力的生产性服务业公共服务平台,加强服务配套设施和能力建设,提升产业结构层次,增强区域辐射能力。鼓励符合条件的企业加快制造业服务化转型,建立生产服务基地。
(四)高端人才引领工程
深入实施人才强市战略,统筹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队伍建设,构建台州特色新型智库,加快打造省域人才高地。
加大创业创新人才引进力度。围绕台州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重大技术突破、成果转化和产业化需求,深入实施市“500精英计划”,大力引进培育各类“高精尖缺”人才,探索构建“领军人才+团队”的人才集群模式。依托企业研发机构等各类研发载体,以应用技术研发项目为纽带,大力引进培育应用技术研发人才及创新团队;依托台州省级现代医药高新技术园区、创业孵化基地和科技型企业,大力引进培育创业创新人才及团队;依托各类技术交易、科技咨询、科技评估、知识产权等中介机构,集聚一批技术经济人才和知识产权服务人才。
加大企业家人才队伍建设。以“名家”培育工程为载体,大力实施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素质提升计划,培育建设有创新意识、风险意识和现代管理能力的经营人才队伍。引进一批熟悉企业管理、经济运行规则,具备较高专业素质和丰富的实际经济管理经验的高层次经营管理类人才。完善“台州网络学习城”建设,推动网络自主选学成为企业家学习的主平台,定期选送领军型企业家到知名高校、创新示范基地进行重点培训;每年邀请专家学者来台州开设战略性新兴产业方面的论坛讲座。加大新生代企业家培养,突出强化新生代企业家继承与发展能力,着力培养造就一批掌握现代化管理知识、熟悉国际惯例、善于整合全球资源的新生代企业家。
加大高技能人才培养力度。加快推进台州现代职业教育创业园区、台州技师学院、三门技师学院等建设,提高各职业院校的学科基础科研能力,强化职业教育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关联,充分发挥职业院校在高技能人才培养方面的基础作用。深入开展校企合作,推动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教育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支持学校和企业联手打造一批国家级和省级的公共实训基地。突出企业实施技能提升培训的主体地位,鼓励企业广泛开展岗前培训、在岗培训、脱产培训、业务研修、师傅带徒等多种形式,加快提升在岗职工的技能水平和创新能力。
优化人才发展环境。创新人才引进模式,建立开放式、社会化和资本化的人才“柔性流动”和“柔性使用”机制,吸引更多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专业型、领军型人才在台州创业创新。健全市场化、社会化的人才管理体制,完善人才评价机制,建立科学化、社会化的人才评价制度;健全人才激励机制,建立以股权、期权、分红权等收益分配机制,激发全社会创业创新活力。强化人才服务和支持政策,建立协同服务机制,出台人才服务联盟制度,建立一站式人才服务窗口,使“店小二”式服务真正落到实处,并切实抓好住房保障、配偶就业和子女入学等方面优惠政策的落实,确保优秀人才引得来、留得住、用得好。
(五)产业主体培育工程
大力实施企业培育工程,加快形成龙头企业带动、高成长性中小企业及初创型企业多层次有机分布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梯队。力争到“十三五”期末,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年主营业务收入超50亿企业10家左右,上市企业达40家以上。
做强龙头骨干企业。重点培育一批关联度大、主业突出、创新力强、带动力强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龙头企业,形成龙头引领、链条延伸、集群共进的局面。鼓励优势企业采取联合、并购、控股等方式实施企业间的资产重组,助推企业高端切入、延伸产业链,实现规模扩张、技术升级,抢占产业发展先机。支持优势企业与央企、国企等知名企业开展战略合作,实现“借梯登高、借船出海”式发展。鼓励企业“走出去”,开拓发展海外市场,提升企业国际市场的影响力和竞争力。建立上市企业资源库,加大上市企业培育力度,落实“一企一策”,引导企业进入境内外资本市场上市融资。
扶持成长型中小企业。实施中小企业培育成长计划,推进中小企业走“专精特新”发展之路,形成一批主营业务突出、竞争力强、成长性高、专注于细分市场的专业化“小巨人”企业。推动中小企业做强核心业务,推进精益制造,提高生产、服务和协作配套水平,为大企业、大项目和产业链提供配套产品、配套服务和技术支撑,逐步成为大企业的后备力量,实现与大企业协同发展。深化“小升规、规改股、股上市”工作,促进中小企业提质升级。推进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的应用,完善中小企业服务体系,支持中小企业成长壮大。
培育初创型企业。鼓励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方面专业技术人员在职和离岗创业,支持其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创办创新型初创企业,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发挥留学回国人才特别是领军人才、高端人才的创业引领带动作用,加快谋划海外科技人才离岸创业基地建设,把更多的国外创业创新资源引入台州市内。鼓励龙头骨干企业内部推行创客文化,建立企业内部资源平台,为有创业意愿的高管、员工以及产业链上下游创业者提供资金、技术、市场支持,搭建开放的创业创新生态圈,实现高管、员工和企业共赢。
(六)产业金融融合工程
加大金融业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力度,推动产业与金融业的深度融合,推进产业集群转型升级、优势产业做大做强。
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按照“目标明确、集中使用、突出重点、公开透明、提高效率、注重评价”的总体要求,规范台州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和运作。一是继续优化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投向,着力支持重大项目建设、新产品研发和关键技术产业化、重大技术装备和关键零部件及新工艺示范应用、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平台和第三方检验检测平台建设等。二是充分发挥现有信保基金等作用,吸引有实力的企业、有条件的金融机构等社会、民间资本进入创业投资领域,培育扶持创业投资企业发展,引导国内外创业资本、项目、技术、人才向台州集聚。
扩大直接融资规模。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鼓励和支持一批信用好、项目优、到期还本付息能力强的企业发行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企业债券和私募债等各类债券,探索推进中小企业集合票据、集合债券发行机制。积极推动业务规模大、综合实力强、在国内同行业领先的企业在境内主板上市;支持业绩突出、成长性好的高科技中小企业在中小企业板、创业板及新三板上市;引导有条件的企业境外上市融资。
推广多种融资方式。加强信贷支持,引导和协调各类金融机构针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开展企业股权质押贷款,推广应收账款质押、仓单质押、票据融资、商标专用权质押、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等贷款品种。发展信托融资、融资租赁和特色理财产品,加快完善信用担保体系,加大对初创企业融资担保力度。创新科技金融模式,鼓励金融机构根据产业技术开发、产品研制到成果产业化不同阶段的风险特征完善相应的科技保险机制、融资担保机制、违约贷款补偿机制、科技金融人才激励机制,全面提升科技金融管理水平。创新战略性新兴产业风险投资补偿机制,支持风险投资机构发展。
(七)重大项目建设工程
按照“产业集聚、上下游延伸、配套能力增强”的原则,围绕创新能力建设、生物医药、信息经济、高端装备、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等重点领域,积极谋划、筛选和实施一批对产业整体水平提升和产业链完善具有关键性作用的“大、好、新”项目,全面推动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上规模、上水平。加强重大项目跟踪服务,健全项目联系、难题协调、督查通报等工作机制,及时解决项目建设中的困难和问题,促进重大项目早建设、早竣工、早达产。
专栏:台州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十三五”发展重大项目概览表 | |||
项目类别 | 项目个数 | 项目总投资 (亿元) | 其中:“十三五” 投资(亿元) |
创新能力建设 | 10 | 44.67 | 44.27 |
生物产业 | 21 | 104.25 | 86.39 |
新一代信息技术 | 7 | 23.18 | 14.98 |
高端装备制造业 | 37 | 573.62 | 484.54 |
新材料 | 14 | 59.25 | 49.8 |
新能源 | 5 | 14.39 | 12.99 |
海洋新兴产业 | 5 | 126.7 | 17.8 |
节能环保 | 16 | 42.11 | 29.76 |
合计 | 115 | 988.17 | 740.53 |
六、保障措施
战略性新兴产业对台州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十三五”期间,应充分发挥政府职能,着力健全组织协调机制,强化专项政策扶持,努力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营造良好环境,确保规划顺利实施。
(一)健全组织协调机制
加强组织领导。各级各部门一定要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强化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台州经济新常态下的引领作用,高度重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各部门应切实履行统筹规划、政策扶持、资金引导、典型示范、监督管理等职责,转变发展理念,更新发展思路,创新发展模式,加大支持力度。完善台州市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的运行机制,建立健全联席会议制度、成员联络制度、材料与信息报送制度和例会制度等,加强对产业发展的组织领导、统筹规划、政策制定和问题协调,形成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强大合力。
健全考核机制。完善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定期统计、监测、分析和发布制度,加强统计分析工作。建立科学规范的考核机制和绩效评估机制,将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目标任务纳入到各级政府及各部门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目标考核体系,将考核结果作为领导班子调整和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奖励惩戒的重要依据。
(二)强化专项政策扶持
完善产业扶持政策。要突出政策导向,制定有实质操作指导意义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政策。结合《中国制造2025》,贯彻落实国家、省有关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规划和意见,加快制定出台“十三五”台州关于加快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节能环保、海洋新兴产业等发展的专项规划和意见,完善各项产业扶持专项政策,让政策真正落到实处,切实指导相关行业发展。
落实税收优惠政策。全面落实企业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优惠、进口设备减免税等国家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税收政策。认真落实战略性新兴产业扶持办法,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示范基地,按考核认定级别给予一定奖励;对专业公共创新技术服务平台,按平台容量和有效运行状况给予补助;对战略性新兴产业重大项目,按项目实际投入额给予补助。
加强土地要素保障。探索集约利用土地制度,强调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空间布局的引导,严格土地节约集约使用,引导战略性新兴产业向集聚区、开发区等集聚。鼓励企业利用现有厂区存量土地和厂房,通过拆低建高、改建加层、压缩超标的绿地面积和非生产性用房等措施,扩大生产性用房面积。优先安排用地指标,各地年度用地计划优先安排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载体和项目建设。
优化招商引资政策。按照“非禁即入”原则,积极优化招商引资政策,鼓励和引导全社会各类资本进入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加强优惠政策的针对性,结合台州区域发展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求,制定严谨的、系统的、符合产业导向和台州实际的优惠政策,并对重大项目实施“一事一议”、“一企一策”制度,形成招商引资的吸引力。
(三)营造良好产业环境
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规范审批事项,简化程序,明确时限;适时修订政府核准的投资项目目录,落实企业投资主体地位。加快生产要素价格市场化改革,建立“以亩产论效益”机制,引导资源要素向战略性新兴产业流动和集聚。推行碳排放权、排污权、水权交易制度改革,加快资源税从价计征,推动环境保护费改税,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提供足够的环境空间和容量。健全产业安全审查机制和法规体系,积极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重要领域的并购重组。
健全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加大知识产权宣传力度,增强全社会知识产权意识,推进知识产权技术产业化,培育知识产权文化,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实行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健全知识产权侵权查处机制,加强知识产权综合行政执法,将侵权行为信息纳入社会信用记录。健全知识产权维权援助体系,创新维权援助机制,深入开展维权援助工作,依法保障全社会知识产权权益。
着力营造良好配套环境。加快产业载体建设,积极争取国家、省重大产业布局和产业基地建设,努力创建一批产业特色鲜明、创新能力强、产业链完善、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示范基地。大力发展工业设计、研发服务、电子商务、策划咨询、现代物流、专业金融等现代生产性服务业,支持发展专业服务、增值服务等新业态,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创新发展。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增进交流、促进合作的纽带作用,不断提高行业自律水平,提升企业市场推广、抵御风险和获取信息的能力。
附表
“十三五”台州市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表
单位:亿元
序号 | 项目名称 | 建设 地点 | 建设年限 | 建设内容和规模 | 项目总投资 | “十三五”计划投资 | 备注 |
(一)创新能力建设 | |||||||
1 | 台州科技城 | 椒江 | 2016-2025 | 按照“一城三区”(科创综合区、孵化加速区和产业集聚区)的总体布局,在市府大道和开发大道双轴连通下,形成一条由西向东的创新创业走廊,把科技城打造成为我市创新驱动示范区、智造名城核心区、产城融合先行区,切实提高中心城市的科技首位度。 | 待定 | 待定 | |
2 | 浙江海翔药业医药综合研发中心 | 椒江 | 2016-2018 | 项目购置先进设备,形成化学药、生物药的原料药、中间体与制剂的研究开发与质量检测等平台。 | 1.5 | 1.5 | |
3 | 浙江大学台州研究院 | 椒江 | 2007-2020 | 截至“十二五”末,已初步建成汽摩配(玉环)、机电(路桥)、电气、光电、工业设计五个研究所,已启动建设环境与资源研究所、材料科学与工程研究所、传感技术与医疗健康工程中心。十三五期间,电气研究所面向机电一体化高端智能装备研发进行建设,期中电力电子实验室继续完善EMC实验室建设,建设3米法半电波暗室,自动化工业控制实验室围绕工厂物联网控制系统和M2M终端的应用研究,需搭建全数字总线式高档数控系统。 | 0.75 | 0.35 | |
4 | 智能模具小镇协同创新 中心 | 黄岩 | 2016-2018 | 项目建筑面积8万平方米,打造集产学研合作、模具快速数字化设计、精密检测技术、材料塑性成形与加工技术、3D打印技术研究等功能于一体的创新中心。 | 4 | 4 | |
5 | 浙江精诚模具智能挤出成型核心装备综合研发中心 | 黄岩 | 2016-2019 | 项目购置先进的流体分析仪器、精密检测仪器与加工设备,形成智能挤出成型模具及生产线的高科技综合研发中心。 | 0.9 | 0.9 | |
6 | 浙江天宇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技术中心(研发中心)建设升级项目 | 黄岩 | 2017-2019 | 项目引进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液相色谱仪、气相色谱仪、制备液相、气质联用仪、小型液质、核磁、步入式恒温恒湿箱、高效压片机等检测和研发设备,购置冻干机、玻璃反应釜、湿法制粒机、胶囊填充机、药物稳定性检查仪、卤素水分仪等国产设备。项目建成后,对现有心脑血管类原料药技术进行二次开发;基于原料药优势进行制剂研究;开展在研产品梯队化建设。 | 0.5 | 0.5 | |
7 | 临海市科创园建设项目一期 | 临海 | 2015-2020 | 项目一期用地300亩,建设基础设施、创业大楼及配套服务设施等。 | 12.2 | 12.2 | |
8 | 浙江机床投创中心 | 温岭 | 2015-2020 | 总用地447.8亩,总建筑面积422936平方,主要功能有机床科技创新基地,机床文化展览基地和机床制造基地。 | 14.7 | 14.7 | |
9 | 通号万全信号设备有限公司通号单轨车辆产业基地及研发园 | 温岭 | 2016-2022 | 项目占地364亩,主要建设单轨车辆制造的生产车间、仓库、机修车间、办公室综合楼、研发中心、检测中心等。 | 10 | 10 | |
10 | 浙江仙居君业药业企业技术中心创新能力建设项目 | 仙居 | 2015-2017 | 项目对原有实验室扩建及改造,尤其在生物转化实验室的提升改造,购买液相色谱仪、气相色谱仪、红外分光光度计、双层恒温柜式摇床、摄影生物显微镜、凝胶成像分析系统等一系列小试、中试设备及检测设备,项目建设完成后主要用于甾体类高端医药中间体及生物药物的研发,努力提高企业创新能力建设,争取列入省级创新能力建设项目。 | 0.12 | 0.12 | |
(二)生物产业 | |||||||
1 | 浙江九洲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岩头厂区扩建改造工程 | 椒江 | 2016-2018 | 项目整合形成约228亩用地,实施中贝化工搬迁和四维、一洲厂区升级改造;建成后可形成年产600吨抗艾滋病、抗癫痫等高端原料药的生产能力。 | 13.5 | 13.5 | |
2 | 浙江海正药业外沙厂区制剂项目(一期) | 椒江 | 2013-2017 | 项目建筑面积57802平方米,购置相关设备,建设重点药物生产线,形成年产20亿片(粒)口服固体制剂、7100万支注射剂的生产能力。 | 8.1 | 4 | |
3 | 浙江海翔药业年产30亿片(粒)固体制剂技改项目 | 椒江 | 2016-2018 | 项目建筑面积19200平方米,购置相关设备,形成年产30亿片(粒)固体制剂的生产能力。 | 3.5 | 3.5 | |
4 | 新东港药业年产200吨阿伐他汀中间体L1、50吨瑞舒伐他汀中间体R1.5、30吨MX-C、100吨4-AA、600吨3-氧代技改项目 | 椒江 | 2016-2018 | 项目利用现有厂房,形成年产200吨阿伐他汀中间体L1、50吨瑞舒伐他汀中间体R1.5、30吨MX-C、100吨4-AA、600吨3-氧代的生产能力。 | 2.25 | 2.25 | |
5 | 浙江济民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医用非PVC膜材料国产化生产及应用一体化项目 | 黄岩 | 2012-2016 | 项目利用现有厂房,新增建筑面积30245平方米,改造车间面积26333平方米,新增非PVC粒子生产线3条、三层共挤下吹水冷吹膜机8套、非PVC软袋生产线8条等工艺及检测设备,配套制水、空调等公用设施,形成年产4000吨医用非PVC膜材改性粒子、3000吨医用非PVC膜、14000万袋新型非PVC大输液软袋的生产能力。 | 3.6 | 1.34 | |
6 | 浙江永宁药业股份有限公司6亿片非青非头药物、头孢类原料药及其制剂建设项目 | 黄岩 | 2016-2020 | 项目部分利用原有厂房,新建和改建建筑面积11000平方米,新建非青非头药物生产线及配套设施一套,包括原料药合成、精烘包和片剂生产线各一条;新建头孢类原料药、精烘包及其制剂生产线各一条;形成年产6亿片非青非头类药物制剂、年产10吨的头孢类原料药及其制剂的生产能力。 | 1.6 | 1.6 | |
7 | 浙江江北南海药业有限公司新建原料药生产项目 | 临海 | 2016-2018 | 项目新增用地205.8亩,新建生产车间、仓库、公用工程等,形成年产300吨依法韦仑、240吨辛伐他汀等原料药的生产能力。 | 6 | 6 | |
8 | 浙江伟锋药业有限公司新建抗病毒、抗肿瘤和心血管系列产品项目 | 临海 | 2015-2018 | 项目新增用地171亩,新建厂房,购置生产设备,形成生产抗病毒、抗肿瘤和心血管系列产品的生产能力。 | 6 | 6 | |
9 | 浙江九洲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年产10吨PBFI、30吨PTSA、50吨地瑞那韦、100吨西他列汀及750吨卡马西平等产品项目 | 临海 | 2015-2017 | 项目主要采用国外制药合成方法,通过自主优化等技术或工艺,购置反应釜、冷凝器、储罐、三合一等国产设备。项目建成后可形成年产10吨PBFI和30吨PTSA、50吨地瑞那韦、25吨硫酸阿扎那韦、30吨孟鲁斯特纳、20吨甲磺酸伊马替尼、15吨厄罗替尼、10吨多尼培南、10吨厄他培南、30吨依扎替米贝、100吨西他列汀、100吨安普罗林、750吨卡马西平及副产品40吨钾盐、100吨磷酸钠、260吨氯化钠、7.5吨二甲胺水溶液、15吨氢氧化钛、20吨叔丁基氯的生产能力。 | 4.7 | 4.7 | |
10 | 临海天宇药业有限公司原料药项目 | 临海 | 2012-2016 | 项目新增用地58亩,新建厂房,购置生产设备,形成年产270吨心血管病类、80吨糖尿病、10吨哮喘病原料药的生产能力。 | 4 | 4 | |
11 | 浙江永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制剂国际化发展能力建设 | 临海 | 2013-2016 | 项目利用现有厂房,建设出口制剂研发平台和药证申报平台,实现抗忧郁类、抗糖尿病类、心血管类、抗风痛病类等药物产品美国FDA的cGMP认证和获取美国ANDA文号,建立与国际主流市场接轨的生产和质量管理体系,形成年太30亿片(粒)出口制剂的生产能力 | 3.9 | 3.9 | |
12 | 浙江九洲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年产40吨抗癌药物厄罗替尼项目 | 临海 | 2014-2016 | 项目主要采用自主研发的生产工艺技术,购置反应釜、溶解釜、冷凝器、储罐、三合一、废气焚烧炉等国产设备,增加气相色谱仪、液相色谱仪、X射线衍射仪、加速绝热量热仪等分析测试设备,形成年产40吨抗癌新药厄罗替尼的生产能力。 | 3.5 | 3.5 | |
13 | 浙江本立化工有限公司原料药项目 | 临海 | 2014-2017 | 项目新增用地147亩,新建厂房,购置生产设备,形成年产10000吨2,4-二氯-5-氟苯甲酰氯、12000吨N,N-二甲氨基丙烯酸乙酯的生产能力。 | 3.5 | 3.5 | |
14 | 浙江圣达药业有限公司年产1000吨叶酸等维生素系列产品和1000吨环酸生产线项目 | 天台 | 2016-2020 | 项目总用地300亩,通过购置反应釜、格式釜、冷冻机组、三合一过滤机、液环泵、成套水循环利用系统等设备,采用“一种高纯度四氢叶酸的制备方法”等专利技术,建设一条年产1000吨叶酸等维生素系列产品的生产线和1000吨环酸生产线。 | 10.2 | 10.2 | |
15 | 浙江金丰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原料药产业提升、固体制剂项目(原天新药业) | 天台 | 2015-2019 | 项目总用地面积约270亩,总建筑面积约313000平方米,购置相关设备,项目建成后形成年产1010吨抗菌、消炎镇痛类原料药,5亿粒固体制剂,10580吨维生素及衍生物类产品的生产能力。 | 10 | 7 | |
16 | 浙江新维士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年产片剂30亿片、胶囊1亿粒固体制剂生产线项目 | 天台 | 2013-2016 | 项目总用地93.6亩,总建筑面积85794平方米。购置相关设备,形成年产10亿粒固体片剂、5亿粒固体胶囊、5亿粒软胶囊、5000吨食品添加剂、6000吨维生素饲料添加剂、400吨食品的能力。 | 2.8 | 0.3 | |
17 | 浙江新银象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年产100吨聚赖氨酸和100吨纳他霉素(50%)项目 | 天台 | 2014-2016 | 项目利用现有厂房,新增建筑面积3000平方米,主要采用国际领先的高产优良菌种选育、发酵、提取技术工艺,引进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发酵、提取、检测、包装等生产和辅助设备,购置发酵罐、种子罐、溶解罐、结晶罐、膜浓缩、喷雾干燥机等国产设备。形成年产100吨聚赖氨酸和100吨纳他霉素(50%)的生产能力。 | 1.2 | 1 | |
18 | 仙琚制药原料药产业升级建设项目 | 仙居 | 2013-2017 | 项目新建生产线、厂房、仓库等,采购反应釜、冷凝器、高位槽、密闭过滤器、离心机、真空烘箱、隔膜泵等国内先进、成熟、可靠的设备,形成年产460吨甾体激素类系列原料药产品的生产能力。 | 6.5 | 3.2 | |
19 | 浙江司太立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年产2035吨X射线造影剂原料药技改及扩产项目 | 仙居 | 2013-2018 | 项目新增用地面积163亩,合计建筑面积为62122.5平方米项目需购置烷基化反应釜、水解反应釜、过滤洗涤干燥剂等设备301台(套)。形成年产2035吨X射线造影剂原料药的生产能力。 | 5 | 2.5 | |
20 | 浙江仙居君业药业有限公司年产500吨4-AD高端医药原料药生产线建设 | 仙居 | 2016-2017 | 项目总用地102亩,建筑面积5.64万平米,主要采用基因工程方法改造4-AD和1,4-雄烯二酮(ADD)等技术原料生产菌种,引进选择性脱氢、选择性氧化等技术或工艺,购买高效液相色谱仪、气相色谱仪、原子吸收光谱仪、红外分光光度仪等高端分析设备,购置发酵罐、计量罐、离心机,吸收塔、尾气处理等先进三废处理等设备,形成年产500吨4-AD高端原料药的生产能力。 | 3.6 | 3.6 | |
21 | 浙江东亚药业有限公司氟喹诺酮类药物技术改造项目 | 三门 | 2015-2017 | 项目主要利用原有厂区,引进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生产、检测设备及配套公共工程设备,购置搪玻璃反应釜、304反应釜、离心机、干燥机、各类泵等国产设备。形成年产那氟沙星沙星2吨、盐酸莫西沙星4吨、左氧氟沙星500吨、氧氟沙星500吨的生产能力。 | 0.8 | 0.8 | |
(三)信息产业 | |||||||
1 | 浙江水晶光电年产6亿片(套)光电元器件建设项目 | 椒江 | 2013-2017 | 项目建筑面积130960平方米,购置相关设备,形成年产1500万套单反单电数码相机光学低通滤波器、1.8亿套红外截止滤光片组立件、4亿片高端智能手机滤光片和600万片蓝宝石LED衬底的生产能力。 | 8.1 | 5.5 | |
2 | 中新科技集团年产400万台平板电视扩产项目 | 椒江 | 2015-2017 | 项目建筑面积50136平方米,购置相关设备,建设8条平板电视生产线,形成年产400万台平板电视的生产能力。 | 3.7 | 3.7 | |
3 | 浙江星星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年产100万片车载电子产品用和500万片手机用视窗防护屏技改 | 椒江 | 2016-2018 | 利用现有厂区,购置高端设备,新形成年产100万片车载电子产品玻璃视窗防护屏和500万片新型曲面玻璃手机视窗防护屏的生产能力。 | 0.52 | 0.52 | |
4 | 浙江星星瑞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年产1000万片防破裂曲面新型视窗防护屏技改项目 | 椒江 | 2014-2016 | 项目利用已有厂房,建筑面积2000平方米,购置全自动超声波清洗机、三坐标测试仪等先进设备,形成年产1000万片触摸屏的生产能力。 | 0.5 | 0.4 | |
5 | 美迪凯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新增年产20000万片光学滤波片 | 温岭 | 2014-2016 | 项目用地38亩,主要采用切割、研磨、抛光、清洗、镀膜、切割、贴片技术或工艺,购置抛光机、镀膜机、清洗机、切割机、贴片机等国产设备,形成年产20000万片光学滤波片的生产能力。 | 1.36 | 1.06 | |
6 | 浙江南洋经中新材料有限公司年产9000万平方米10~30微米锂离子电池隔膜项目 | 温岭 | 2013-2017 | 项目用地190亩,引进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湿法锂离子电池隔膜生产线、分切机设备,购置原料处理系统、测厚仪、拉力仪、分条机等国产设备,形成年产9000万平方米10~30微米锂离子电池隔膜的生产能力。 | 6 | 2.8 | |
7 | 浙江超前通信设备有限公司年产50万台低损耗多用途无源光分路光缆交接设备生产线项目 | 天台 | 2014-2016 | 项目占地面积33亩,购置平面磨床、注塑成型机、电火花成型机、立式摇臂铣床、剪板机、数控雕刻机等国产设备,建成后形成年产50万台低损耗多用途无源光分路光缆交接设备的生产能力。 | 3 | 1 | |
(四)高端装备制造业 | |||||||
1 | 飞虎通航蝙蝠牌整机及零部件项目 | 集聚区 | 2017-2020 | 一期生产斯洛文尼亚“蝙蝠牌”二人座400架,四人座600架,九座200架通用航空机及三个通用机场。 | 150 | 150 | |
2 | 北航长鹰无人机生产基地 | 集聚区 | 2017-2020 | 一期生产200架长鹰牌无人机航空器及相关零配件,同时生产蜜蜂牌等其他无人航空器,预计年产值100亿元。 | 60 | 60 | |
3 | 新吉奥新能源物流车及零部件产业园项目 | 集聚区 | 2017-2019 | 项目总用地1000亩(其中整车制造约400亩,核心零部件约600亩),总建筑面积52万平方米,形成年产新能源城市物流车9万辆、纯电动公交车0.24万辆、核心零部件9万套的生产能力。 | 52 | 52 | |
4 | 航天科技台州彩虹无人机生产基地 | 集聚区 | 2016-2018 | 项目新增用地1000亩,采用航天科技十一院自主研发的无人机技术,购置相关设备,形成年产大中小型无人机1000架的生产能力 | 25 | 25 | |
5 | 中能机车有限公司年产105万台摩托车、电动车建设项目 | 集聚区 | 2014-2017 | 项目建设用地345亩,总建筑面积19万平方米。形成年产105万辆摩托车、电动车(其中踏板摩托车30万辆、骑式摩托车15万辆、电动车60万辆)的生产能力。 | 12.66 | 8.07 | |
6 | 台州吉利发动机项目 | 开发区 | 2016-2018 | 项目新增建设用地220亩,一期形成年产40万台的1.5TD三缸发动机生产能力,二期增加40万台。 | 52 | 52 | |
7 | 浙江泰鸿机电有限公司年产100万套新能源汽车轻量化高强度板冲压、焊接分总成建设项目 | 开发区 | 2015-2017 | 项目用地面积50亩,建筑面积23703.13平方米,采用闭式双点机械压力机、龙门压力机等设备,项目建成后形成年产100万套新能源汽车轻量化高强度板冲压、焊接分总成的生产能力。 | 1.85 | 1.85 | |
8 | 浙江旺隆轨道交通设备有限公司电气化铁路接触网零部件建设项目 | 开发区 | 2016-2018 | 项目用地50亩,主要生产电气化铁路接触网零部件,项目建成形成年产1万件电气化铁路接触网零部件的生产能力。 | 1.5 | 1.5 | |
9 | 信质电机智能工厂建设项目 | 椒江 | 2016-2018 | 项目拟征地173529平方米,其中规划净用地154928平方米,新建建筑面积86000平方米,建设全自动智能生产线,形成年产5000万台电机定子铁芯、8000万台电机转子铁芯、780万台电机总成、2800万台马达机壳和50万台新能源汽车电机定子及总成的生产能力。 | 10.12 | 10.12 | |
10 | 信质电机年产50万套新能源汽车电驱动系统定、转子技改项目 | 椒江 | 2015-2017 | 利用现有厂房45286平方米,形成年产50万套新能源汽车电驱动系统定转子的生产能力。 | 4.5 | 4.5 | |
11 | 上工宝石缝制设备智造基地 | 椒江 | 2016-2018 | 拟用地153亩,按照工业4.0标准,合作打造缝制设备智造基地。 | 6.8 | 6.8 | |
12 | 杰克缝纫机股份有限公司年产60万台智能节能工业缝纫机建设项目 | 椒江 | 2013-2016 | 项目新增用地98.5亩,建筑面积118961平方米,购置先进设备,形成年产60万台智能节能工业缝纫机的生产能力。 | 6.7 | 2.1 | |
13 | 飞跃(台州)新型管业科技有限公司新型管材综合性生产基地建设项目 | 椒江 | 2016-2019 | 项目总用地143.3亩,其中建设用地82653平方米;新增建筑面积124500平方米;购置FG600直管成型机、FG600送线站、FG600内外成型机等设备。可形成年产HDPE缠绕增强管1.5万吨,钢骨架复合管、玻璃钢夹砂管等管材89万米的生产能力。 | 6.27 | 6.27 | |
14 | 台州昊海新能源有限公司 年产1200套200千瓦型海能发电机及配电控制与并网设备建设项目 | 椒江 | 2016-2018 | 项目新增用地77156平方米,其中规划净用地64218平方米,新建生产车间、仓库、研发、综合楼等建筑面积80165平方米,拟购置高端设备与检测仪器,形成年产1200套200千瓦型海能发电机及配电控制与并网设备的生产能力。 | 5.23 | 5.23 | |
15 | 浙江俱进汽摩配件有限公司汽车座椅技改项目 | 椒江 | 2016-2018 | 项目新增用地120亩,建设汽车座椅生产基地。 | 4.0 | 4.0 | |
16 | 浙江文信机电制造有限公司年产30万台柴油机和柴油机水泵建设项目 | 椒江 | 2016-2017 | 项目新增用地42.5亩,形成年产30万台柴油机和柴油机水泵的生产能力。 | 1.2 | 1.2 | |
17 | 台州九谊机电有限公司年产100万套汽车零部件的技改 | 椒江 | 2015-2017 | 项目建筑面积21158平方米,项目建成后,形成年产100万套汽车零部件的生产能力。 | 1.06 | 0.76 | |
18 | 陶氏模具集团有限公司高精密模具及塑件产品智能一体化设计制造系统建设项目 | 黄岩 | 2016-2020 | 项目新增用地100亩,新建50000平方的生产加工车间及综合办公楼,开发MUPE软件系统,引进德国/中国台湾等地的五轴加工设备等,将所有设计及制造装备和软件系统有机结合,最终实现模具智能制造的重点建设项目。 | 3.2 | 1.8 | |
19 | 浙江凯华年产500套高光无痕汽车部件注塑模具和汽车门板叠层旋转注塑模具项目 | 黄岩 | 2013-2016 | 项目总用地63亩,建成59690平方米的生产厂房,并购置各类设备,形成年产500套高光无痕和叠层旋转大型汽车部件模具的生产能力。 | 2.08 | 0.93 | |
20 | 台州市黄岩星泰塑料模具有限公司年产120套叠层旋转大型汽车塑料模具项目 | 黄岩 | 2013-2017 | 本项目新建生产车间及仓库30700平方米,引进立式/卧式加工中心等设备。项目建成后,可形成年产120套叠层旋转大型汽车塑料模具的生产能力。 | 1.8 | 1.8 | |
21 | 浙江戴卡宏鑫年产30万件精密锻造车铝轮毂技术改造项目 | 黄岩 | 2014-2017 | 项目利用原有厂房,引进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摆碾机、机器人、加工中心、车床、全自动加工示范线等设备,购置模锻-等温锻造功能的液压机、节能加热炉、摩擦搅拌焊机、镜面车床、自动氩弧焊机、热处理T6线、冷却水循环系统、铝棒锯切机等国产设备。形成年产30万件精密锻造轿车铝轮毂的生产能力。 | 1.1 | 0.85 | |
22 | 赛豪实业年产200套精密复杂长寿命高光汽车注塑模具项目 | 黄岩 | 2016-2020 | 项目改建现在厂房,购置相关设备,协同自动化加工与设计开发,建设形成年产200套精密复杂长寿命高光汽车注塑模具 | 1 | 1 | |
23 | 浙江巨科铝业有限公司年产1500万只新型超高强高韧汽车铝合金轮毂项目 | 路桥 | 2014-2016 | 项目用地1200亩,建筑面积418316平米,购置相关设备,形成年产1500万只新型超高强高韧汽车铝合金轮毂。 | 63.5 | 25 | |
24 | 浙江豪情汽车制造有限公司第一汽车制造分公司整体搬迁建设项目 | 路桥 | 2013-2018 | 项目总用地1101.69亩,规划总建筑面积465443平米,建设冲压车间、焊装车间、涂装车间、总装车间、树脂车间等以及相应的厂房和公用动力设施,搬迁部分原有整车生产设备,在提升工艺水平的前提下形成年产年产15万辆乘用车生产能力。 | 38.7 | 9 | |
25 | 东海翔集团有限公司工业园整合搬迁项目 | 临海 | 2014-2017 | 项目占地240亩,将现有分散的包装公司、织造公司、印染公司、塑料公司等整合搬迁到东海翔工业园。对装备进行自动化、网络化、智能化的“三化改造”。 | 13 | 13 | |
26 | 浙江富铭工业机械有限公司工程机械配件项目 | 临海 | 2015-2018 | 项目新增用地90亩,新建厂房,购置关键设备,形成年产30万套SCR供给国Ⅳ排放单元产品、5万套农机变速箱和配套橡胶履带及24万套管体总成产品的生产能力。 | 2.5 | 2.5 | |
27 | 华君控股年产5000台偶合器项目 | 临海 | 2015-2020 | 项目位于临海江南街道,占地59.93亩,新建生产车间、仓库、公用工程等,建设偶合器生产线,达到年产5000台偶合器的生产能力。 | 2 | 2 | |
28 | 浙江临海浙富电机有限公司发电机/电动机项目 | 临海 | 2015-2020 | 项目占地63.47亩,建筑面积47785平方米,购置相关设备,形成年产50000台1250MW移动式特种发电机、100台100MW大型海洋工程船潜水电动机的生产能力。 | 1.5 | 1.5 | |
29 | 拓卡奔马机电科技有限公司年产2万台特种工业缝纫机技改项目 | 临海 | 2015-2018 | 项目利用原有厂房、土地,购置先进设备,形成年产2万台特种工业缝纫机技改生产线生产能力。 | 1.3 | 1.3 | |
30 | 浙江众邦机电科技有限公司年产45万台永磁伺服电机技改项目 | 临海 | 2015-2017 | 项目利用原有土地,新建厂房,购置生产设备,形成年产45万台永磁伺服电机的生产能力。 | 1 | 1 | |
31 | 浙江爱仕达电器股份有限公司年产8000万只不粘炊具和3000万只炊具技术改造项目 | 温岭 | 2012-2016 | 项目用地643.9亩,引进3500T挤压机(含模具)、5000T挤压机、滚淋涂线、自动双孔冲孔机、自动化焊接机设备,购置硬质氧化线、高能螺旋压力机、加工中心、万能液压机、自动抛光机、吹砂机等国产设备,形成年产8000万只不粘炊具和3000万只炊具的生产能力。 | 10.4 | 5.96 | |
32 | 浙江东玛电机有限公司年产100万台高效节能电机技改项目 | 温岭 | 2012-2016 | 项目用地面积120亩,建筑面积130160平方米,购置相关设备,形成年产100万台高效节能电机的生产能力。 | 3.5 | 0.9 | |
33 | 上海水泵有限公司年产2万台智能高效节能中开离心泵 | 温岭 | 2016-2017 | 项目用地80亩,建筑面积80000平方米,购置先进设备,形成年产2万台智能高效节能中开离心泵的生产能力。 | 3 | 3 | |
34 | 浙江格凌实业有限公司年产15万台齿轮减速机技术改造项目 | 温岭 | 2012-2016 | 项目用地120亩,新增压铸机、高速冲床、数控车床、立卧式加工中心、自动嵌线机、数控滚齿机、磨齿机、调质生产线、多用炉、P40齿轮检测中心、P26三坐标测量中心等电机、齿轮生产检测设备,形成年产15万台齿轮减速机的生产能力。 | 2.1 | 0.55 | |
35 | 浙江双环工业机器人RV减速器产业化项目 | 玉环 | 2015-2017 | 项目占地面积为13.2亩,项目建筑面积为4724平方米,主要购置生产及检测设备包括复合磨床、内外圆磨、磨齿机、坐标磨、车铣中心、车磨中心、加工中心、立式珩孔机、蔡氏三坐标测量机等,形成年产6万套工业机器人RV减速器的生产能力。 | 3.6 | 3.6 | |
36 | 浙江双环年产150万件新能源汽车精密传动齿轮系列技改项目 | 玉环 | 2015-2017 | 项目厂房建设总用地面积85.8亩,建筑面积8990平方米,项目主要引进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KX系列磨齿机、滚轧机、加工中心、数控车床(硬)等12台设备,购置数控车床、插齿机、内孔磨等设备,形成年产150万件新能源汽车精密传动齿轮的生产能力。 | 1.6 | 1.6 | |
37 | 浙江天台祥和实业股份有限公司轨道扣件生产基地建设项目 | 天台 | 2016-2019 | 项目规划建设用地面积为43863平方米,总建筑面积48249平方米。采用自主研发的硫化工艺和注塑技术,购置智能化注塑机、全封闭密炼系统、真空硫化机、智能仓贮系统、模具加工中心等生产设备,项目建成后形成年产1200万套轨道扣件的生产能力。 | 2.85 | 2.85 | |
(五)新材料 | |||||||
1 | 浙江海诺尔生物材料有限公司年产5万吨聚乳酸树脂及制品项目 | 集聚区 | 2015-2018 | 本项目规划用地面积313亩,购置相关设备,建设形成年产5万吨聚乳酸树脂及制品的生产能力。 | 9.5 | 9.5 | |
2 | 浙江南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年产50000吨太阳能电池背材基膜项目 | 集聚区 | 2016-2017 | 总用地面积200亩,引进聚酯薄膜生产线及大型聚酯薄膜分切机等关键设备,建成后形成年产50000吨太阳能电池背材基膜的生产能力。 | 5.7 | 5.7 | |
3 | 浙江南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年产16000吨LCD液晶用光学薄膜项目、年产5000吨电容器用聚酯薄膜项目 | 集聚区 | 2013-2016 | 项目总用地面积187.8亩,购置相关设备,形成年产16000吨LCD液晶用光学薄膜、5000吨电容器用聚酯薄膜的生产能力。 | 5.7 | 1 | |
4 | 浙江南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年产20000吨光学级聚酯薄膜 | 开发区 | 2013-2016 | 项目用地127亩,引进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光学级PET厚膜生产线一条以及PET厚膜分切机等关键设备。项目建成后形成年产75-350微米光学级聚酯薄膜20000吨的生产能力。 | 4.2 | 1 | |
5 | 台州市振港染料化工有限公司年产18500吨染料产业升级项目 | 椒江 | 2016-2019 | 项目主要采用自主研发的多项专利技术、清洁生产工艺、先进的生产装备。形成年产18500吨染料(包括分散艳蓝E-4R、分散红3B、分散翠蓝S-GL等三个产品)的生产能力,同时项目每年将产生副产溴素247吨、硫酸钾554吨、亚硫酸钠溶液2252吨、氢溴酸1141吨、硫酸铵62090吨的生产能力。 | 9.7 | 9.7 | |
6 | 浙江方远夜视丽反光材料有限公司迁建项目 | 椒江 | 2015-2017 | 项目拟新增建设用地125亩,实现夜视丽反光材料厂区异地改扩建,巩固公司在反光材料行业中的龙头地位。 | 5.5 | 5.5 | |
7 | 台州市前进化工年产15500吨活性染料产业升级及配套项目 | 椒江 | 2016-2018 | 项目用地54.8亩,建筑面积65750平方米,购置设备,形成年产15500吨活性染料的生产能力。 | 4 | 4 | |
8 | 浙江三德纺织服饰有限公司年产1600吨高档针织面料建设项目 | 椒江 | 2014-2016 | 建筑面积35378平方米,形成年产1600吨高档针织面料的生产能力。 | 1.05 | 0.5 | |
9 | 浙江山峪染料化工有限公司年产30000吨新型环保型分散染料和100吨泰诺福韦富马酸酯项目 | 椒江 | 2016-2019 | 项目总用地9.97万平方米;新建生产车间、仓库、办公楼、科研及质检中心、配套辅助用房等13.1万平方米;购置反应锅、喷雾干燥塔、成套污水处理设施等先进设备。形成年产30000吨新型环保型分散染料和100吨泰诺福韦富马酸酯的生产能力。 | 1 | 1 | |
10 | 浙江海正生物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年产10000吨聚乳酸树脂及制品项目 | 椒江 | 2014-2016 | 项目建筑面积3600平方米,引进先进设备,形成年产10000吨聚乳酸树脂及制品的生产能力。 | 0.6 | 0.5 | |
11 | 浙江精诚模具机械有限公司年产动力汽车锂电池隔离膜模头及装备500套、太阳能电池背膜生产线及配套装备500套项目。 | 黄岩区 | 2017-2020 | 项目购置先进加工装备,引进大型精密检测仪器,形成年产动力汽车锂电池隔离膜模头及装备500套、太阳能电池背膜生产线及配套装备500套的生产能力。 | 0.7 | 0.7 | |
12 | 浙江伟星新型建材股份有限公司钢丝网骨架塑料聚乙烯复合管材、管件项目 | 临海 | 2013-2020 | 新增用地175亩,新建三幢厂房,购置生产设备,形成年产1.5万吨钢丝网骨架塑料聚乙烯复合管材、管件的生产能力。 | 4 | 4 | |
13 | 浙江天和树脂有限公司不饱和树脂生产线项目 | 临海 | 2013-2018 | 项目新增用地180亩,新建厂房,购置生产设备,形成年产8万吨不饱和树脂的生产能力。 | 4.5 | 4.5 | |
14 | 浙江星伦凯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年产5000吨液晶聚芳酯纤维生产线项目 | 天台 | 2014-2016 | 项目占地面积48亩,建筑面积37500平方米,购置聚合体生产线,纺丝机,热处理机各一台,建成后形成年产5000吨液晶聚芳酯纤维生产能力。 | 3.1 | 2.2 | |
(六)新能源 | |||||||
1 | 信质电机年产27610万套电机关键零部件扩产项目 | 椒江 | 2014-2016 | 项目利用现有厂房,购置先进生产设备,形成年产8000万台电机定子铁芯、12500万台电机转子铁芯、3600万台电机总成、3000万台马达机壳、500万台冰箱压缩机定子、10万台新能源汽车电机定子及总成的生产能力。 | 1 | 0.5 | |
2 | 浙江爱玛车业科技有限公司年新增80万台电动车技改项目 | 黄岩 | 2014-2016 | 项目总用地110.8亩,总建筑面积127948平方米。项目主要采用国际先进的电力驱动方式、自动化的标准组装技术,引进具有国际水平的电动车生产设备,购置全自动吊装生产流水线、整车检测线及各种大型检测仪器等国产设备。形成年新增80万台电动车的生产能力。 | 2.6 | 1.74 | |
3 | 浙江今日阳光新能源车业年产3万台微型电动汽车项目 | 黄岩 | 2015-2016 | 项目总用地73.3亩,总建筑面积78858平方米,购入韩国电动汽车整车台架测试台、台湾颖霖100型号全自动弯管机。机器手焊接设备、淋雨试验台、烤漆和电泳生产线、整车装配线等设备。形成年产3万台纯电动微型车的生产能力。 | 2 | 2 | |
4 | 双菱集团有限公司年产10万套汽车新能源动力电机建设项目 | 路桥 | 2016-2017 | 项目新增用地200亩,新增建筑面积154670平方米,形成年产10万台(套)新能源动力电机的生产能力。 | 6.8 | 6.8 | |
5 | 浙江钱江锂电科技有限公司年产2亿瓦时锂电池 | 温岭 | 2016-2017 | 项目租用厂房7200平方米,购置方形软包锂离子电池卷绕机、方形软包锂离子电池模切机、自动超声波极耳焊接贴胶机、分容设备、化成设备等国产设备。形成年产2亿瓦时锂电池的生产能力。 | 1.95 | 1.95 | |
(七)海洋新兴产业 | |||||||
1 | 浙江海昌造船公司船厂工程陆域配套厂房建设项目 | 椒江 | 2009-2017 | 建筑面积16933平方米,项目建成后,整体报纸32万载重吨的船舶制造的能力。 | 2 | 1 | |
2 | 国营海东造船厂迁建及技改项目 | 椒江 | 2013-2017 | PSPC喷砂涂装车间、室内造船车间、办公楼等建筑面积22813平方米;1000多米标准挡浪堤及一个2000吨级泊位(兼舾装)。 | 4.7 | 1.8 | |
3 | 渔港经济区 | 椒江 | 2016-2020 | 规划面积67.1平方公里,建设港口码头区(46个泊位)、渔港旅游区(发展旅游业和通用航空业)、中心渔港区(容纳3000艘渔船)、海洋工程产业区和生态农业区等。 | 100 | 待定 | |
4 | 路桥游艇制造产业示范区 | 路桥 | 2016-2022 | 项目选址路桥区金清镇金清港入海口两岸,一期建设用地面积约1000亩。其中:游艇产业园项目位于白沙岛,一期用地面积约300亩,包括游艇整艇制造、配件制造、模具制造、游艇设计等相关配套产业链,努力培育成路桥新的支柱产业,年产值约20亿元。 | 10 | 5 | |
5 | 三门县海洋装备制造项目 | 三门 | 2017-2023 | 项目总用地面积285亩,使用岸线500米,其中滩涂约218亩。总投资48000万元,固定资产投资40000万元。 项目开山挖石、回填滩涂162300平方米,通过高填加固基础形成厂房、仓库等86200平方米。新建码头、引桥4800平方米,半成品和材料堆放场地30000平方米。购置起重设备、焊接设备、切割设备、运输设备等88台(套)。 | 10 | 10 | |
(八)节能环保 | |||||||
1 | 浙江汉克机械有限公司冷凝热交换器及冷凝锅炉研发生产基地 | 集聚区 | 2013-2016 | 项目用地面积149.3亩,总建筑面积65274.2平方米,购置相关设备,形成年产60万台冷凝热交换器、3万台冷凝锅炉的生产能力 | 4.3 | 0.6 | |
2 | 浙江亿利达年产200万台智能高效电机风机技术改造项目 | 开发区 | 2016-2018 | 项目新建厂房74100平方米,购置高速冲床、大型全自动注塑设备、电机全自动装配线、激光切割机、风机装配线、全自动绕线机等设备。项目中风机配套使用自产节能电机产品,实现机电一体化,项目产品具有高效节能的特点,项目建成后形成新增年产200万台智能高效电机风机的生产能力。 | 2.2 | 2.2 | |
3 | 浙江荣新工贸有限公司利用气辅及增韧改性技术年回收5万吨废弃塑料开发生产300万套物流托盘项目 | 黄岩 | 2013-2016 | 项目新增用地185.58亩,新建车间77619平方米、仓库88054平方米,新增塑料改性设备、模具加工设备和注塑成型设备等96套。形成300万套物流托盘的生产能力。 | 6 | 1.2 | |
4 | 永高股份有限公司高性能新型管道数字化工厂建设项目 | 黄岩 | 2013-2017 | 引进国际先进水平的智能混配系统、注塑机、挤出线、机器人等设备,导入物联网技术和ERP系统的生产功能模块,新建3万平米的数字化车间,并实现工厂物联,形成年产5万吨塑料管道的生产能力。 | 3.65 | 1.65 | |
5 | 台州市光跃饮水设备有限公司年产1000万只高强度防爆全密封环保型压力储水装置、10万套高效节能型步进式直饮机项目 | 黄岩 | 2016-2018 | 项目新增用地33亩,新建生产车间45000平方米,采用自主研发的塑件模具成型技术和工艺,购置具有国内领先无人化自动包装流水线、电脑控制检测系统、焊接机、注塑机、模具等国产设备,增加机械手、自动机器人等智能化生产设备,形成年产1000万只高强度防爆全密封环保型压力储水装置、10万套高效节能型步进式直饮机生产能力。 | 2.2 | 2.2 | |
6 | 精细化学品集团利用电解法年产13000吨环保型金属表面处理材料项目 | 黄岩 | 2014-2016 | 项目总建筑面积33097平方米,购置各类设备,形成年利用电解法年产13000吨环保型金属表面处理材料的生产能力。 | 2 | 1.7 | |
7 | 市下控股有限公司年利用1万1千吨再生塑料生产节水喷雾器项目 | 黄岩 | 2015-2017 | 项目新增建筑面积22434平方米,购置双螺杆造粒机、注塑机、吹瓶机、烘干机、水压承载压力测试机、电子塑料分色仪等生产、检测设备487台(套)。利用1.1万吨再生塑料,形成年产800万套节水喷雾器的能力。 | 1.2 | 0.85 | |
8 | 台州新联和环保科技有限公司生物环保材料的制成工艺和产品制造项目 | 黄岩 | 2015-2019 | 项目用地17亩,建设面积20000㎡,新增自动打磨设备和空气循环系统,沿用和改造部分旧设备。实现年产7500吨环保新材料和销售2亿元环保产品的生产规模。 | 0.7 | 0.7 | |
9 | 浙江之恩环保产业园有限公司浙江之恩环保产业园 | 路桥 | 2015-2017 | 项目总用地面积155亩,拟利用国际先进生产技术和工艺,购置国内外先进生产设备、全自动节能环保电镀生产线,形成年处理金属表面200万m2面积的生产能力。 | 5 | 5 | |
10 | 台州台鹰电动汽车有限公司新建年产3万台高速电动车、扩建年产2.5万台低速电动车项目 | 临海 | 2015-2020 | 项目利用原有厂房,购置生产设备,形成年产3万台高速电动车、扩建年产2.5万台低速电动车的生产能力。 | 3.8 | 3.8 | |
11 | 浙江金诺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智能电网设备项目 | 临海 | 2015-2020 | 项目用地100亩,建筑面积83000平方米;购置相关设备,形成年产20万台智能电网无功补偿设备的生产能力。 | 2.6 | 2.6 | |
12 | 台州富岭塑胶有限公司年产59000吨可降解塑料餐具技改项目 | 温岭 | 2016-2018 | 项目总用地132980平方米,建筑面积169563平方米,主要采用下料搅拌、注塑挤出、吸塑成型加工等技术或工艺,购置注塑机、自动压空成型机、自动一体化包装机、粉碎机、加工中心等国产设备,形成年产59000吨可降解塑料餐具的生产能力。 | 4.2 | 4.2 | |
13 | 利欧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新增年产15万台(套)智能变频高效多级泵项目 | 温岭 | 2014-2017 | 项目用地85亩,购置金加工精益化生产线、加工中心、数显万能升降台铣床、数控车床、数控嵌线机等国产设备。形成年产15万台(套)智能变频高效多级泵的生产能力。 | 1.7 | 0.5 | |
14 | 浙江里阳电子有限公司年产400万套LED灯饰产品项目 | 温岭 | 2015-2016 | 项目用地45亩,项目建筑面积37288.7平方米,主要采用原有的技术或工艺,购置U形生产线、皮带流水线、SMT贴片机、无铅波峰焊接机等国产设备。形成年产400万套LED灯饰产品的生产能力。 | 1.1 | 1.1 | |
15 | 台州欧信环保净化器有限公司年产300万套汽车催化剂及50万套EGR冷却器项目 | 温岭 | 2015-2017 | 项目用地28.8亩,建筑面积22498.35平方米,主要采用纳米球磨、喷雾造粒、浆料配制、涂覆、干燥、装配、钎焊等技术或工艺,购置切管机、倒角机、超声波清洗机、钎焊炉、球磨机、喷雾干燥机、制浆罐、自动涂覆机、EGR冷却器装配线等国产设备。形成年产300万套汽车催化剂及50万套EGR冷却器的生产能力。 | 1 | 1 | |
16 | 浙江爱业滤布有限公司年产200万平方米滤布生产线项目 | 天台 | 2014-2016 | 项目占地28.2亩,购置相关设备,建成后形成年产200万平方米滤布的生产能力。 | 0.46 | 0.46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