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门县】畅通高质量发展“大动脉”

  • 信息来源: 台州日报
  • 发布时间: 2021-11-16 08:45
  • 作者: 徐娥飞 章海英
  • 浏览次数:

图为俯瞰入城口。 

三门湾地处浙江省沿海中部,是沪甬都市区和温台城市群的重合区。经过多年的建设发展,三门基础设施网络、港口集群、公共交通取得长足进步,初步形成布局合理、覆盖广泛、高效便捷、安全绿色、智享舒适的高质量、一体化的现代综合立体交通运输体系。

“面对共同富裕的历史机遇,我们着眼加快建设高水平交通强县,构建立体多元的综合交通运输通道,当好三门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开路先锋’。”三门县交通运输局党委书记、局长叶邦锋说。

聚焦区位优势 拓宽接轨“大动脉”

11月12日下午3时许,一辆满载卫浴产品的货车自沿海工业城出发,通过沿海高速浦坝港互通,直驶宁波。

“以前,我要先开一个多小时省道才能上高速,自从沿海高速通车后,10分钟就上高速,送货效率更高了。”司机胡师傅说。

沿海高速全线贯通后,三门境内增加了3个互通,到宁波最快只要1小时,到宁海缩短至20分钟。至此,三门湾北接南联的区位优势真正展现出来。

“十三五”期间,三门投资110多亿元用于交通路网建设。如今的三门,公路、铁路通达,形成“三纵一横”的综合运输通道布局:经停三门县站的列车有30余列,宁波、上海等城市都能一票直达;连接宁海的228国道三门段已建成通车,全线贯通后形成“三门湾半小时交通圈”……

出众的区位优势,吸引了一批批优质项目落地。10月28日,三门又有两个重大招商选资项目签约。这两个项目均为当地企业新投资的项目,其中一个项目乃以商招商。

三门还着力改善三门湾通航条件和通航能力,全面提升港口通航等级,完成台州港健跳港区规划调整,加快港区基础设施建设,力争“十四五”末港口货物吞吐量突破2500万吨。同时,与象山石浦港等串点成线,实现功能互补、利益共享;主动对接宁波舟山港、上海港等国际大港,积极融入长三角港口一体化体系。

聚焦镇域发展 拉动经济“增长点”

每到节假日,横渡镇岩下潘村总能迎来一拨又一拨游人。“我们一路自驾过来,觉得交通很方便,沿途的风景也很美。”来自奉化的翁先生说。

由于交通条件的局限性,岩下潘村旅游发展曾一度受阻。为打破这个局面,三门投资1.3亿元,将亭流线打造成一条精品旅游公路。亭流线的改造提升盘活了岩下潘村的旅游资源,路好了,游客更多了,经济热了,在外打工的村民抢着回来了。他们纷纷开办民宿、农家乐,走上了发家致富之路。

“自从这个公路修好后,来旅游的客人越来越多。旺季的时候一个月能挣好几万元,相当于以前在外面打工一年的收入。”村民鲁小丽说。

不断优化的农村公路网布局,不仅给乡村旅游创造了条件,还有效整合集散、邮政、快递、供销、便民服务等功能,构成了“外通内联、通村畅乡、班车到村、安全便捷”的农村交通运输网络,为当地特色产业——小海鲜、柑橘产业注入新活力。

“以前物流不发达,我们的青蟹只能等商贩上门收购,价格被压得很低。现在可以自己发快递到全国各地,一斤能多卖三四十元。”养殖户黄加营说。

当前正值柑橘丰收季,每天有许多货车进出浦坝港镇桃峙村。“现在上门收购的人多了,我们还可以选择出价高的那个来卖呢。”橘农张章洲将一筐筐柑橘倒进商贩的货车里。

目前,三门所有乡镇(街道)和建制村都通了硬化路,很多水泥路还修到了田间地头,真正实现了交通与旅游、供销、电商等资源的优势互补和融合发展,带动全域旅游和产业发展。

聚焦群众期盼 畅通出行“微循环”

为回应群众对更好出行体验的新期待,2018年,三门按照“成熟一条、改制一条、实施一条”原则全面启动城乡公交一体化改革,稳步构建了以城区为中心,以乡镇为节点,辐射县域的城乡公共交通网络体系。目前,全县共有城市公交线路15条,城乡公交线路16条,公交车183辆。

随着“四好农村路”建设的持续推进,越来越多的农村拥有了崭新的公路。然而一些偏远的农村地区仍存在“有路无车”现象。为此,县交通旅游集团根据实际需求,对全县公交线网进行优化,推出多元化公交服务。

11月13日上午8时许,家住横渡镇东屏村的陈阿公拨通了农村“微公交”的预约电话,去镇上采买日用品。半小时后,“微公交”准时出现在村口。

“部分农村道路不符合公交班线运行条件,以致农村公交难以覆盖。作为公交班线有效的补充方式,‘微公交’实行不固定线路、按需下单等个性化出行方式,满足群众出行需求。”县交通旅游集团公交公司负责人卢斌斌说,下一步,将把农村“微公交”推广到其他乡镇。

面对三门技师学院放学高峰期出行不便、返乡学生多的情况,县交通旅游集团特地优化301、601两条线路,投入11辆公交车保障乡镇学生回家,又安排4辆公交车往返技师学院和客运中心。专门开发的预约包车软件,即将投入使用,推进学生定制、智慧出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