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台州资讯  > 县市报道
【玉环市】构建课后服务一体化
统筹“师资、课程、阵地资源”三张“药方”
信息来源: 台州日报 发布时间: 2021-11-10 08: 58 作者: 张妮婷 林梦婷 浏览次数:

11月3日下午4点,楚门中心小学的音乐老师叶池婷准时打卡离开校园,驱车前往3公里外的筠岗小学。这个学期,她作为“课后服务援派教师”,将往返于两所学校提供“口琴”课后服务。

“城乡课后服务一体化是当下共同富裕背景下,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新要求,是提升‘双减’群众满意度必须攻坚的关键事。”玉环市教育局局长陈海鸣说。

9月以来,玉环市积极统筹师资、课程、阵地资源,致力于提升课后服务整体水平,开出了一张城乡一体化“新药方”,让薄弱农村学校的孩子享有更为优质的特色课程。

师资清单:跨校流动+师资智库

来到坎门海都小学的晚托课堂,一群老人和学生打成一片。不太标准的普通话,热情洋溢的语调让学生们笑得前仰后合。

这群特别的老师是玉环市老年体育协会的成员,因为有着“桥牌”“围棋”“嗒嗒球”“柔力球”等特长,受聘为“玉环市课后服务师资智库成员”,走进校园,为孩子们上起了课。

“这次受聘压力不小,每周我都要去两所学校上课,还得提前备课嘞。”玉环市老年体育协会主席范公浩说,自从玉环市公示了课后服务师资智库164人名单后,他的手机铃声就没停过,都是打来邀约的校长。

统筹非遗大师、公益人士、能工巧匠等社会师资,创新推出课后服务校外师资智库仅是玉环进行课后服务师资配置的第一步。

为了最大限度均衡城乡课后服务水平,该市依托城乡教育共同体建设,探索建立课后服务师资跨校流动机制,入选该市跨校流动参与薄弱学校课后服务清单的教师多达50余人,为乡村薄弱学校课后服务水平提升带去了“福音”。

项目清单:校内拓展+特色课程

学生在校晚托做什么?这是家长最关心的问题。

陈屿中心小学本学期开始对课后晚托课程进行新升级。“以往我们晚托选课系统只推出50门拓展性课程供学生选择,今年我们通过自选校外教师,对接特色课程的方式,新增服务课程22门,目前72个课后服务项目全部正常开课。”陈屿中心小学校长陈忠钧说。

课程项目匮乏是困扰学校推动课后服务品质化的难题。

“为学校提升服务,拓宽思路是重点。”玉环市教育局党委委员李旦福说,“视野开阔了,课程资源开发就会多一种角度,学校的服务能力也能提上来。”

早在今年8月,玉环市教育局便携手该市教育教学研究中心联合推出课后“X”特色课程5大类,涉及43个大项,91个小项,为学校新学期开设课后特色课程提供方向。

在玉环市城关中心小学,单是艺术类项目就开出了24门课程,就连位于农村的古顺学校本学期的课后服务特色课程都增加了6门。更值得一提的是,作为教育部在线教育试点市,线上书法课、线上劳动课等在线教育课程也走进了该市部分农村学校,载体的多元化也为该市推动城乡一体化提供了新的路径。

阵地清单:校中书院+研学基地

自2017年玉环市启动实施“校中书院”品牌建设迄今,该市已建成投用校中书院12所,相应学校已形成较为完备的书院课程体系,如楚门文兴小学依托文兴书院开发“智·礼”课程,形成书院“船承”文化体系。陈屿中心小学依托丰山书院开发了传统文化和STEMA教育为核心的“山海”课程体系等。

“校中书院为学校课后服务开展提供了新载体。”坎门中心小学校长章文剑说。

每到课后服务时间,坎门中心小学“环海书院”内总是书声琅琅,琴音袅袅。江南丝竹、汉字听写、围棋等社团不但有了充足的活动时间,更有了全新的阵地。坎门中心小学环海书院的忙碌景象只是玉环课后服务的缩影。

玉环市依托校中书院,联动9个校外研学实践基地,33个地方文化研学实践点等载体,建立起了一套校内外阵地定期定向开展课后研学活动的管理体系。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