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专栏  > 归档专题  > 优化营商环境进行时  > 政策解读  > 政策解读
“问道长三角 走‘浙’十城”系列报道·温州篇之二
【权威解读】关爱民营企业家“加减法”:高看一眼 厚爱三分
信息来源: 台州日报 发布时间: 2020-09-28 14: 56 作者: 张妮婷 林学富 王依妮 浏览次数:

民营企业家,是民企的灵魂,更是一种稀缺而难以复制的资源。

改革开放40余年的实践证明,民营企业家健康成长,就会促进民营企业健康发展。

台州、温州同属民营经济发祥地,在经济模式上有相似性,在发展规划上有同质性。台州该如何培育一支引领新时代潮流的民营企业家队伍,进一步弘扬企业家精神,推动民营经济高质量强市建设呢?

台报(全媒)采访团就此话题,在温州进行考察、走访,学习该地先进做法及经验。

【现场考察】

利用本地高校资源,招引天下英才来创业创新

国家大学科技园:孕育新时代优秀民营企业家

走进温州市国家大学科技园,十余幢建筑鳞次栉比,在其公共服务中心,科技创新、财政服务、评估审计等窗口整齐罗列……

“我们以‘1+N+X’的模式进行建设,由瓯海区政府主导,以温州医科大学、温州大学、温州职业技术学院、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温州科技职业学院等5所本地高校为依托,以国家大院名校温州联合研究院等国内外高校、科研院所为合作支撑,形成政府搭台、高校唱戏、共建互赢的建设模式。”温州市国家大学科技园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叶衍晓介绍。

“1+N+X”模式在科技园能落地开花,与当地高校资源分布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温州共有9所高校,其中有7所在瓯海,教育资源集聚度高。同时,当地政府通过打造温州国家大学科技园,引导高校、地方政府、行业协会实现集聚发展。

根据当地产业优势与高校研究方向,科技园与浙江大学对接数字经济、软件信息创新中心等,与温州大学对接新材料研发……

“科技园采取和名校合作的机制。由科教新区提供相应的设备、场地,然后再依托本地高校的学科基础、学术发展完成创新人才的引进及资源对接。”叶衍晓说,“比如温州大学拿出实验室、科研设备,在本身化材学科基础上,引进国内、国际顶尖人才。”

集聚资源,打造平台,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优秀人才从国内外奔赴温州。

“温州玖源锂电池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现有一支由1位院士与10多位博士组成的研发团队。”他举了个例子。

该企业落户温州市国家大学科技园后,园区给予382万元的装修补贴支持及4000平方米的场地房租减免优惠,并协助其将公司产品应用于手机数码、可穿戴电子设备。

自2011年落地以来,温州市国家大学科技园累计孵化出独角兽企业1家,准独角兽企业2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4家,省级科技型企业92家,科技型小微企业131家。

【权威解读】

像尊重科学家一样尊重民营企业家

改革开放以来,如同台州一样,温州崛起了一个特殊的群体,就是独步天下的“温商群体”——温州民营企业家。

目前,近70万温州人在世界131个国家发展;有175万温州人在全国各地创业,268个城市建立了温州商会,每9个温州人就有一位经商办企业。

温州是盛产民营企业家的沃土。那么,这块沃土,他们是怎样打造的?竭尽全力为民营企业家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环境,重中之重是给民营企业家充分的礼遇和尊荣,是温州的答案。

礼遇尊荣

牢固树立“礼遇尊荣”重商导向,2018年12月29日,温州市正式批准确定每年11月1日为温州“民营企业家节”,这是全国首个通过地方立法确定的“民营企业家节”。

“从前大家都觉得企业家的社会地位不高,通过设立民营企业家节,明显感觉到企业家的存在感大大增强了,企业家的反响也很好。”温州市工商联党组成员、副主席陆千帆感叹,有了社会的高度关注,温商自我发展的愿望更加强烈,助力社会发展的觉悟更高了。 

此外,温州市还开设了专区,邀请30名企业家列席市委全会,力度为历年最大;建立了市主要领导走访慰问企业家等制度;实施“新乡贤·新家园鹿鸣计划”提升世界温州人家园平台,民营经济博物馆即将开馆,做到了像尊重科学家一样尊重企业家。

参与决策

为加强政企间沟通联动,提升政策的精准性,温州市出台了全国首个企业家参与涉企政策制定的地方规范性文件,定期召开政企圆桌会议,让企业家“说了有用、说了算话”。

“比如处置历史遗留工业园区、实施‘融资畅通工程’,以及今年的‘温28条’‘温32条’等近15个重要涉企文件,先后通过邀请有关企业家、商协会代表召开政策征询会。”温州市经信局民营经济健康发展促进处处长王贤林说,企业家们对此评价很高,感到既有利于提升政策精准度,也是对他们的一种尊重。

如何帮助青年一代担负起“温商接班人”角色,温州实施青蓝接力培养行动“两个健康”先行温商培育工程,建立了新生代企业家挂职锻炼制度,2019年7月份,首批54名企业家赴市县部门挂职,力争培育一支“义利并举、以义为先”的新时代民营企业家队伍,让更多的“创二代”脱颖而出。

全力减负

对于民营企业家,温州在服务上做加法的同时,高度重视在各种负担上做减法。

“我们知道政府部门的培训,是为了帮助我们发展,但对象是否可以更广泛?”“每次培训都要企业负责人参与,各个部门都有组织,我们没有精力……”在一次座谈会上,不少民营企业家表示“精力负担过重”。

如何让培训更精准有效,而不是成为牵扯民营企业家精力的重包袱?温州市挂牌成立了民营经济学院,出台了《关于进一步规范涉企培训 培育温州市新时代“两个健康”先行温商队伍的实施意见》,对原有的培训散、乱现象进行整治,将全市各部门财政支付的涉及民营企业家培训的项目,都纳入民营经济学院。

与此同时,该市在去年创新推出“三清单一承诺”制度的基础上,加速构建全新的亲清新型政商关系。针对企业家反映强烈的“精力负担过重”问题,借助大数据、企业码等开展企业家精力减负专项整治,让邀请企业家入企检查、调研服务等行为更加规范。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