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来源: 台州日报 | 发布时间: 2020-09-27 14: 53 | 作者: 王依妮 林学富 张妮婷 | 浏览次数: |
台州、温州紧邻,都以民营经济唱主角。
从改革开放初期,两地率先进行市场取向改革,走出了一条艰难曲折而又无比辉煌的征程,创造了享誉全国的民营经济发展“温台模式”。
时间的指针,逐渐转向新时代。随着发展阶段、环境条件的深刻变化,台州、温州的民营经济逐步面临着模式创新、技术变革、企业家接班等现实考验。
过去的“探路者”,今天如何率先面对“成长的烦恼”?2018年8月,中央统战部、全国工商联批复温州创建全国唯一的新时代“两个健康”先行区,打造民营经济新高地。
9月16日-18日,台报(全媒)采访团走进温州,看一看他们如何以“两个健康”先行区建设,做实做好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这篇大文章。
[现场考察]
产业链延伸 新要素集聚
乐清智能电气小镇: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
9月17日,驱车驶入乐清智能电气小镇,只见一个个项目火热建设,拔地而起的一幢幢大楼,将这座小镇的雄心和朝气展露无遗。
电气产业是温州五大传统产业之一,也是唯一的产值超千亿产业。近年来,温州市坚持以新理念、新科技、新动能引领电气产业高质量发展,推动千亿级电气产业集群向智能电气世界级产业集群转型升级。
2017年8月,依托当地强大的电工电气产业基础,位于乐清柳白新区,总规划面积3.3平方公里的“乐清智能电气小镇”,正式开工建设。小镇以智能制造为突破口,紧扣电器行业高端化、智能化发展路线,打造新时代温州电气行业新地标。
“小镇”里,今年6月开园的浙江省重大产业项目、正泰(乐清)物联网传感器产业园,特别引人注目。
“园区总用地382亩、总投资21亿元,是温州市物联网产业创新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20年-2022年)中打造‘三园两中心’的重要产业平台,目标是以物联网传感技术应用和工业自动化装备制造为产业主体,引领本地传统低压电器数字化升级。”正泰(乐清)物联网传感器产业园工作人员告诉记者。
据了解,该产业园区一改政府招商的传统,由正泰电器负责,专注于引入物联网传感技术及相关工业自动化装备制造创新产业,以推动电气产业重塑、改造。
“建设该园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推动传统电气产业转型升级,一是为正泰电器发展物联网传感器产业配套,二是为培育温州本地物联网传感器产业链条。”该工作人员说。
目前,该园已有浙江勃嘉工业自动化有限公司、温州雅麦柯自动化科技有限公司、浙江海通通讯电子股份有限公司等来自温州本地的企业入驻,全都与物联网传感器产业相关。
像这样,如今的乐清智能电气小镇的版图在智能化领域不断丰满——
在智能电气领域,400余家企业生产智能化产品;新能源汽车零部件领域,合兴、致威等新能源汽车控制模块已达国际先进水平;在半导体领域,拥有和睿半导体、晶泰半导体、佳博科技等一批引领企业……
[走访权威]
推出了“41条意见”“80条新政”,破难点,疏堵点
打造国内一流的创业创新营商环境
不可否认,温州一度落寞。
2012年前后的局部金融风波重创了温州的发展,引发了外界对“温州模式行不行?”“温州发展怎么了?”的质疑,只有“正泰德力西、皮鞋打火机”,“产业空心化、经济泡沫化”困扰着温州!
民营经济如何再创新辉煌?在新时代“两个健康”先行区建设中,温州竭尽全力为民营企业健康发展提供制度供给,把化解企业发展难点痛点作为主攻点、发力点,打出精准服务组合拳,做优创业创新营商环境。
强化政策供给
“我们制定创建的总体方案和政策体系,形成了‘41条意见’‘80条新政’,并把政策意见细化为146项具体责任清单。在方案中,围绕深化‘放管服’改革、健全政商交往机制、深入实施创新战略等22方面,护航民营企业发展。”温州市经信局民营经济健康发展促进处处长王贤林说,“146项清单”的每项举措都细化成了一项项具体责任清单。
针对企业降本减负,温州在2018年出台减负“42条”政策的基础上,2019年又推出新一轮减负降本政策“30条”,今年又制定了“惠企28条”“稳经济32条”“工业稳运行10条”等7个惠企政策,进一步降低企业税费、用能、用地、融资、用工、出口等成本。
“近日,中共温州市第十二届委员会第十次全体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共温州市委关于打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建设全国民营经济示范城市的决定》,推出了优化营商环境‘十大举措’,提出了优化营商环境‘十大品牌’。”王贤林说。
强化政策兑现
针对过去企业反映集中的政策繁、兑现难、兑现慢和落地难的问题,温州创造性地实施了惠企政策“直通车”,实现了全域政策刚性兑现。
据王贤林介绍,这个工作的核心是“四个一”——
一场最大力度的产业政策清理。该市集中对178个市本级产业政策开展全面清理,但凡符合“不顺应发展趋势、不符合产业规律、不适应现实需要、不具备兑现条件、不明确兑现流程”“五不”情形的条款,一律废止或修正。
一批最大限度集约的产业新政。按照“一个产业大类一个政策”的原则,重新整理形成工业、农业、服务业、公共服务业、人才等5个新政,作为全市产业政策的“四梁八柱”来固定框架。
一个全域统一运行的网上刚性兑现系统。按照“全市一张网”的要求,研发温州市产业政策奖励兑现系统,做到“一个界面对企业”,方便企业享受政策。
一套奖励审核拨付的流程规矩。按照最大程度“减环节、减材料、减时间、优流程”的导向,制定出台统一的奖补资金兑现管理办法。同时,对原先分散在各个条线零碎的产业奖补资金按照新政进行全面的整合梳理。
强化司法保障
要形成一片亲商、安商、重商的民营经济健康发展环境,一个公正的司法环境是十分必要的,但也是难点。
为此,温州率全省之先出台《温州市优化营商环境办法》,将温州市在优化营商环境方面的经验做法固定下来,比如推行有限度的自由经营、建立常态化助企服务机制、减轻企业负担、开展涉企柔性执法等内容都写入了办法。构建适应“四新”经济发展的包容审慎监管模式,对新设立的“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经济形态给予1-2年的包容期,通过行政指导等柔性监管方式,引导和督促企业依法经营。
特别要提到的是,他们聚焦企业切身利益,最大限度保障企业经营和财产安全,建立了重大涉企安全风险报告制度。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