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走进台州  > 人文台州  > 台州名人
郑虔:“广文先生”与台州文教之祖

  “台州地阔海溟溟,云水长和岛屿青”。今人眼中这句赞美台州的诗句,其实是杜甫悲愤激昂的怀友之作。他怀念的,是远贬台州的74岁老友郑虔。在他眼中,台州远在重山之外,那里海天茫茫、云雾缭绕、岛屿青青,荒凉极了。想起过从甚密的忘年交,如今成了天涯的逐客、无根的浮萍,京城一去便杳无音信,杜甫黯然神伤,泪满衣襟。

  郑虔,字若齐,河南荥阳人,盛唐时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一代通儒。与杜甫一样,郑虔才高而命薄。他从小聪颖好学,资质超群,但因唐时科举取士人数不多,加上还要靠“行卷”赢得名声,弱冠时的郑虔赴京赶考却科举不第。从此,他埋首于音律、诗、书、画诸艺之中,以为营生,却传奇般地成为一个百科全书式的人物。但是他的生活相当清苦,以至于“座客无毡”。天宝元年,在55岁时,他终于当上了八品的掌管宫廷音乐的协律郎。

  本可以这样衣食无忧安度晚年,孰料因为公务之余采集当时异闻,初成草稿八十余卷,被人窃窥,诬告为“私撰国史”。这在当时是一个杀头的罪名。他虽然仓惶焚稿,但还是获罪,被贬湖北江陵十年。这是他的第一次被贬。

  一代名士无端被贬,让天下文人寒心。唐玄宗也爱郑虔之才,没几年就提前召其回京。郑虔欣喜之余,将自己画作《沧州图》献给唐玄宗,并题诗文于其上。玄宗看后,大为赞赏:“画好,诗好,字更好”,并在其尾署上:“郑虔三绝。”于是,郑虔才名如日中天。

  唐玄宗还特设广文馆,任命郑虔为广文馆博士,让他掌教国子监中修习进士课业的生徒。这广文博士本是一个虚名,郑虔却很来劲。广文馆廊宇粗建,不久遇到绵绵秋雨,就倒塌了。官府也不修复,后来索性将其搬入国子监中。当时的广文馆在国子监的西北隅,刚好与安上门相对。

  安上门内,为礼部、吏部等官署所在。一日酒后,杜甫站在广文馆和安上门之间,思绪万千,感慨良多,写了著名的《醉时歌》,诗云:“诸公衮衮登台省,广文先生官独冷。甲第纷纷厌粱肉,广文先生饭不足。先生有道出羲皇,先生有才过屈宋。德尊一代常坎坷,名垂万古知何用!”寥寥几句,入木三分,让清冷破败的广文馆与门庭若市的安上门相映成趣,将道德学问与市侩世俗勾勒殆尽。此诗后来被人竞相传诵,“广文先生”也逐渐演变为一个成语,成为后世清苦闲散的儒学教官的代名词。

  清贫的教书生活并未存续多久,郑虔又遇上了安史之乱,他与其他朝臣被俘虏到了洛阳。因其才名响亮,安禄山朝廷极力拉拢他,封他四品的官职。郑虔虽然托风疾辞不就命,还用蜡丸向李唐王朝传递情报。

  但叛乱平息后,他被伪朝任命的官职,还是成为朝廷认定罪责的依据。虽然作了从轻发落,但还是被远贬台州为司户参军。这是郑虔的第二次被贬。

  至德二年(757年),郑虔以老弱残身,“鸡犬图书共一船”,长途跋涉前来台州。当时的台州处于瓯越万山之中,道路崎岖,商贾不行,文风未开,与杜甫眼中的荒蛮之地无异。郑虔一开始不适应台州的朴陋民风,闭塞落后的台州人也嫌他衣冠言行,不同于当地习俗,以至于“一州人怪郑若齐,郑若齐怪一州人。”

  然而“君子所过者化,所存者神,上下与天地同流。”这是读书人的使命。郑虔认为自己虽遭贬谪,也要尽教化之责,这样才能上合天道,下配地德。

  于是,他依然担当起兴文教、易风俗的责任,在衙门之内设帐授课,选民间子弟启蒙教化,教授王道伦常,从此台州城“弦诵之声不绝于耳”,民风日淳,士风渐进,为后世文化教育的兴盛奠定了基础。郑虔也因此被公认为“吾台斯文之祖”。郑虔最后病逝于台州,为纪念他,台州人立祠以祀,街巷命名,评价极高。

  晚清名士、《台州府志》总纂修喻长霖对郑虔的评价更是不同凡响:“吾台设郡以来,官吏纷若蚕丝。是则贤吏虽多,而以官命地与台山同不朽者,独郑司户一人,信乎!官不在大,足以愧后世之高车驷马而碌碌无闻者矣。”

  诚哉斯言!郑虔以才学立身,却因处乱世而屡遭厄运;以才学化人,却不问出身而光耀千秋。他的传奇经历,蕴涵了多少做人成事的道理。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