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走进台州  > 人文台州  > 台州名人
郑殿魁
 

  清未民国时期,温岭书坛出现了一大批书法名手,如林萼友、毛济美、张之乐、郑殿魁等。他们活跃于一方一时,为温岭书坛注入了不竭的生机。

  郑殿魁之名,今人所知已不多了,但当时,确是名动一时。许多地方名门、寺庙、店铺等等,都纷纷请他题写匾额、对联、店招等等,至今遗墨仍存。

  关于郑殿魁的情况,张直生先生《温岭书画印人录》中有一段记载:“郑殿魁,又名德巽,字秀峰,号风道人。温岭市石塘人。清宣统二年秀才。早年接受维新思想,倡导新学,在石塘创办澄海义学。毕生致力桑梓教育事业,作教育人才,成绩卓著。业余醉心书法艺术,学王右军(王羲之)、欧阳率更(欧阳询)、赵松雪(赵孟頫),寒暑无间,深得赵书风规。精行楷书,兼擅画兰。书风秀润俊爽,潇洒飘逸,当时墨迹流传甚广。”

  郑殿魁的名字,取得甚有气势。在中国科举制度中,最高级别的考试为殿试,而“魁”又有首选、第一之意,“殿魁”于是成为对古代殿试第一名“状元”的别称。金殿大试,一举夺魁,成为无数望子成龙父母的梦想。由郑殿魁的名字,可以想见其父母对他寄望之深。郑殿魁确实是优秀的,只是身逢没落王朝,科举制度废除的时代,“殿魁”也只能是一场春梦了。郑殿魁取字秀峰,估计和家乡石塘的地理有关。石塘多山,狮子山、麒麟山、雷公山等等,怪石攒簇,秀峰叠出,风光秀丽。以“秀峰”取字,也很自然,就像宋代诗人戴复古以家乡的“石屏”为其号一样。至于他的号“风道人”,根据取号的规律,号通常跟名相关联,笔者揣测,这很可能跟文昌帝君的传说有关。文昌帝君又叫梓潼星君、梓潼帝君,是掌管士人功名禄位之神,中国古代士子的守护神。据传梓潼帝君姓张名亚子,蜀地张亚子梓潼神庙最为灵验,“士大夫过之,得风送雨,必至宰相;进士过之,得风而必全殿魁”。据传王安石幼年时曾过张亚子祠堂,风雨大作,以后他果然位至丞相。既然“风”与“殿魁”有如此灵应关系,郑殿魁取号“风道人”,也就在情理之中。

  郑殿魁的书法,可在石塘镇里箬村的陈和隆旧宅见到。陈和隆旧宅前幢有一宽大的阳台,阳台围以石栏板,栏板上有题刻。其中阳台中间的石栏板上就刻着“戊辰新秋  小嫏嬛风道人潜题”,戊辰新秋当是1928年。“嫏嬛”又写作琅嬛或瑯嬛,是传说中的仙境名。元伊世珍《琅嬛记》卷上:“共至一处,大石中忽然有门,引华(张华)入数步,则别是天地,宫室嵳峩。引入一室中,陈书满架……华问地名,对曰‘瑯嬛福地也。’”。陈和隆旧宅靠海而建,层楼杰阁,花木扶疏,风帆点点,海鸟翔集,洵为乐境。郑殿魁以“小嫏嬛”三个厚重遒劲的巨窠大字,极赞陈和隆旧宅。

  石塘捕屿的禹王庙里,还有一副郑殿魁的石刻楹联。右联为“旧事样翻新看当年忠孝节廉洵足兴歌起舞”,旁落款字,款字有所模糊,但可见“民国十五年”字样。左联为“盛时声多难听此日管弦丝竹何殊饮蜡吹豳”,旁落款字“塘山郑殿魁书”。民国十五年,即1926年。此联当写于1926年。郑殿魁落款,常写“塘山郑殿魁书”,或“郑殿魁书于塘山”等。此联对仗工稳,以行楷书书写,庄重中不失妩媚。

  郑殿魁的书法墨迹,多散落于民间,《温岭历代书画集》选录了郑殿魁的诗稿手迹。诗稿手迹为行书,行笔潇洒,开合有度,婉转多姿。诗稿中多题兰画兰之作,如《为侣松上人画丛棘兰》、《折枝兰》、《为娄真人画兰》、《题兰》等,可见郑殿魁是个爱兰之人,也擅长画兰。从诗稿中,也可窥得郑殿魁的交游情况,他为侣松上人画丛棘兰,又为娄真人画兰,可见他和道士有比较多的交往,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他在思想上对道家的倾向。郑殿魁给自己取号为“风道人”,也当与他的这种思想情感有关。

  前辈身影已经远去,其人其事渐渐微茫,恐成绝响。苦心搜求,撰成此文,心香一瓣,聊敬前人。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