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文学家释一行 |
|
|
|
国清寺山门外丰干桥畔,有一座题为“一行到此水西流”的石碑。这是为纪念唐代著名的天文学家和佛学家一行僧而建的。
一行(673-727),魏州昌乐(今河南省南乐县)人。本名张遂,是唐初或臣张公谨的曾孙,自幼刻苦学习历象和阴阳五行之学。当时长安城外玄都观里住着一位博览经史、精通阴阳五行之学的道士尹崇,张遂经常登门请教,学习天文知识。到武则天掌权时,他以学识渊博闻名全国,武则天的侄儿武三思为抬高自己身价,多次拉拢他,遭到拒绝。为了专心求学,摆脱纠缠,他更名敬贤,跑到嵩山当了和尚,拜普寂为师,法号一行。后来睿宗即位,请他出山,他也没有同意。开元五年(717)玄宗礼部郎中持重礼和敕令,硬是把他拉到京城来当皇帝的顾问。 开元九年,鉴于《麟德历》推步渐疏,日蚀不准,需要修订。玄宗令一行研究诸家历法,改撰新历。一行比较各家历法的长处和短处。根据《周易·系辞》的有关理论,提出新的见解。经过七年的刻苦钻研,终于完成了五十二卷《大衍历》。 在主持修编新历的过程中,一行碰到了天文数学上的难题。当他听到天台山国清寺有一位达真高僧精通数学,就不远万里,历尽千辛万苦来天台求贤访师。到国清寺的那一天,正值大雨过后,来自北山的东涧,雨过流涨,褐黄色的山洪如深山猛虎,咆哮而来。而源于灵芝峰的西涧,则如文静倩女姗姗相迎。当两涧相会于桥下时,由于下游一时难以宣泄,致使东涧向西涧涌去,于是一黄一碧,激荡回环,形成“双涧回澜”的奇观。一行见状,赞叹不已。这时寺内达真正在当众布算,对徒弟说:“今天合当有一位弟子远道前来求算。”接着又说:“门前水西流,弟子该到了。”接着,一行应声撩衣而入,叩头拜师。达真连忙起立,合掌回礼,慨然应允接纳。“一行到此水西流”从此成为千古流传的佳话。 一行主持修编的《大衍历》,共有历术七篇,略例一篇,历议十篇。不但有年月日的安排,而且有各个节气的昼夜时刻长度,还有日食月食的预报,又指出了正确的太阳运行快慢规律。在计算中使用了不等间距的二次差内插法,则为数学史上的创举,为后人准确地推算太阳位置和推算定气方法打了基础。《太衍历》于开元廿一年(733)传入日本,行用近百年。 一行在天文学上的贡献是很多的。他用铜铁铸造黄道游仪,以此观赏日月五星的运动,测量一些恒星的赤道坐标和对黄道的相对位置。他又和梁令瓒等设计制造水运浑象,附有报时装置,可以自动报时,称为水运浑天或开元水运浑天俯视图。他还主持全国天文大测量,在实际上求出了地球子午线一度之长。 一行博学多才,著述甚丰。在《大衍历》外,还有《摄调伏藏》十卷,《天一太一经》、《太一局遁甲经》《释氏系录》各一卷。又补《魏书·天文志》一卷。在佛学方面,当印度名僧奉善无畏三藏东来时,他曾跟着学习密法,参预翻译《大日经》。在国清学算的同时,与僧众研究用天台宗教理解释密教,建成了密宗教理的完整体系,为中国佛教密宗之祖。804年日僧空海入宋,密宗教理东传日本。后来,日僧为一行建寺纪念。 《大衍历》初稿完成不久,一行园寂于新丰。玄宗哀痛不已,赐谥“大慧禅师”,葬于铜人之原。而于国清寺立衣冠冢,题曰“唐一行禅师塔”。《高僧传》将他列为唐代第八位高僧。 建国以后,邮电部发行过一套纪念邮票,将一行与张衡、李时珍、黄道婆列为我国古代四大科学家。 来源:《天台风物》 作者:赵子廉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