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天台风物》 作者:丁琦娅
天台山,以其雄奇秀丽的自然景观和璀璨瑰丽的历史文化,使古往今来的多少文人墨客和名士显宦神往倾倒,如痴如醉游憩其中。然而,一样的山水、风物,在东晋以前却因为“所立冥奥、其路幽迥”而“举世罕能登陟,王者莫由禋祀”,以致于“事绝于常篇、名标于奇纪”,那么,是谁最早向世人举荐了天台山,使它名振广宇呢?那便是孙绰的《天台山赋》。
孙绰,字兴公,生活在公元314年至371年之间,太原中都(今山西平遥)人,是东晋著名的诗赋大家。据《晋书》记载,他“博学善属文”,永和年间,被王羲之推荐为右军长史,转永嘉太守,后任著作郎,迁散骑常侍。是一位志节高尚、不肯趋炎附势的官吏。由于他的匡世主张得不到采纳,只得将高情远致寄寓于名山大川和诗文之中。他出任章安(治所在今椒江市章安镇)令。从章安到天台,只有数百里之遥,不难朝发夕至。可是,那时的天台山区是草昧未开、人迹罕见的穷乡僻壤,如果没有一股寻幽问险的激情,没有一种勇于攀登的毅力,是不能先人饱赏这钟灵毓秀的山川风光的,当然也没有这千古绝唱的《天台山赋》了。
而偏偏这“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迹罕至焉”。于是孙绰“披荒榛之蒙茏、陟 峭之峥嵘……跨穹窿之悬蹬,临万丈之绝冥……揽 木之藤萝,援葛 之飞茎。”历尽艰险,终至坦途,得睹灵境。他饱含着对名山胜景的向往、赞美的激情,写出这言真辞切、文情并茂的辞赋。读着读着,就像在观看一卷素雅的风景画,赏尽悦目;又似在吟咏一首优美的山水诗,脍炙人口。
赋一开头就气势不凡:“嗟台岳之所奇挺,实神明之所扶持。”是大自然特别偏爱她的骄子—--天台山,把宇宙的神秀都集中这里,使得她分外壮观奇挺。再看“赤城霞起以建标,瀑布飞流以界道”。真不知作者化了多少心血、费过何等匠心,才锤炼出这铮铮作响的十四个字,形象而简洁地勾勒出了“台岳”(作者以为天台山与五岳相比毫不逊色)的两大奇景:赤城如红霞,高耸入云,在青山树起一座标柱;瀑布如银河,飞流直下,在群峦中划出了一道鲜明的界限。天台山这深隐云雾中的神龙已崭露头角,不由得心往神驰,迫不及待地欲随作者一睹其全貌。
孙绰展开想象的翅膀,以生花妙笔,让台岳山川风物的神奇瑰丽、光怪陆离一一展现在读者面前:天台山地理优越,山脉横亘于灵秀的越国,峰峦掩映于斗牛的分野;天台山气势雄伟,有的似双阙,夹道耸峙;有的像琼台,高悬空中;天台山物产丰美,这里有萋萋芳草、落落长松,这里有翔鸾、鸣凤,还有灵芝、琪树……令人应接不暇。
天台山不仅风光优美,而且是佛道圣地。孙赋里,我们可以看到寺观殿宇建筑的华美:“朱阁玲珑于林间,五堂阴映于门隅;彤台斐 以翼棂,日炯晃于绮疏。”这里可以看到讲经说法的肃穆场面:法鼓琅琅,香烟袅袅,一派“仙教佛国”氛围,增添了神奇色彩。
总之,在这篇赋里,景色描写和感情抒发浑然一体,辞句真妙,胜景迭出,令人仿佛置身于声色俱佳的神话世界里,感到心旷神怡。难怪孙绰完篇以后,给友人范荣期看时,自豪地说:“您不妨把这篇赋掷到地上,它一定会发出铿锵的金石之声。”荣期每读到佳句,也情不自禁地击节赞赏:“这该是我辈说的话啊!”于是这堪称字字如金句句有力的赋不迳而走,传诵千古。
孙绰的《天台山赋》高度评赞了天台山:“峻极之状,嘉祥之美,穷山海之瑰富,尽人神之壮丽。”由于孙赋的传杨,古老的天台山名声大振,也由此从舆论上奠定了天台山风景名胜的特色:“佛窟仙源,山水神秀。”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