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务公开  > 政府信息公开目录  > 市发展改革委  > 法定主动公开内容  > 规划信息  > “十四五”  > 专项规划
索引号: 002668063/2021-94441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发布机构: 市发展改革委 成文日期: 2021-09-20
台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台州市综合交通运输发展“十四五”规划的通知
信息来源: 市发展改革委 发布时间: 2021-12-02 14: 28 浏览次数:

【权威解读】关于《台州市综合交通运输发展“十四五”规划》的政策解读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政府直属各单位:

《台州市综合交通运输发展“十四五”规划》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实施。相关布局图和项目清单,由市交通运输局会同市发展改革委另行公布。

台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1年9月20日

(此件公开发布)

台州市综合交通运输发展“十四五”规划

2019年9月1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制定了《交通强国建设纲要》,提出到2035年基本建成交通强国和到本世纪中叶全面建成人民满意、保障有力、世界前列的交通强国的两个阶段性目标,明确了综合交通运输未来30年发展的重点任务。

省委、省政府深入贯彻《交通强国建设纲要》总体要求,出台了《浙江建设高水平交通强省的实施意见》(浙委发〔2020〕9号)(以下简称《实施意见》)。《实施意见》聚焦高质量竞争力现代化,全力推进交通强国试点建设,加快建成基础设施强、运输服务强、创新动能强、治理能力强、支撑带动强的高水平交通强省,为交通强国建设贡献浙江方案,为高水平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奋力先行。到2025年,高质量完成交通强国建设试点;到2035年,基本建成高水平交通强省;到2050年,全面建成高水平交通强省。

交通强国、交通强省的战略部署,向台州交通的未来发展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市委、市政府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浙江重要讲话精神,制定了台州市交通强国建设总纲——《关于建设高水平交通强市的实施意见》(台市委发〔2020〕67号),着力构建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打造长三角南翼综合交通枢纽,到2035年基本建成交通强市,到本世纪中叶,全面建成交通强市,为交通强国、交通强省建设贡献台州力量。

“十四五”是交通强国、交通强省战略部署后的第一个五年,也是推动台州交通运输高质量发展打基础的五年。为做好交通强市建设的开篇,总结“十三五”发展经验、梳理存在问题,明确发展重点,绘好“十四五”综合交通运输发展蓝图,特编制本规划。

本规划以台州市域为研究范围,2020年为基础年,2021—2025年为规划期限,统筹考虑铁路、轨道、公路、水路、航空、管道、邮政、枢纽、绿道九大要素的基础设施规划建设,推进各要素间的互联互通,为交通强市的建设打下坚实基础。

一、发展基础

(一)发展成就。

“十三五”期间,市委、市政府着力推进三大历史任务、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首次将综合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到

三大历史任务的高度奋力推进。十九大后,市委、市政府全面加快高水平交通强市建设,着力构建互联互通、无缝衔接的综合交通大格局。通过实施“百大项目、千亿投资”工程,全市综合交通投资五年累计完成1320亿元,居全省第4位,完成“十三五”规划目标的120%,是“十二五”的2.7倍,再创历史新高,有效发挥了“稳投资、稳增长”的主力军作用,为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了有力支撑。

铁路和轨道交通建设取得突破进展。建成了金台铁路台州段(含头门港支线),全市铁路通车里程达到252公里。开工建设了杭台高铁、温玉铁路、杭温铁路及市域铁路S1线,在建铁路里程约184.2公里(不含市域铁路52.4公里),铁路及轨道进入大发展、大建设时期。基本形成了台州至上海和省内其他地市(不包含舟山)3小时高铁交通圈。有序推进了金台高铁、金台铁路头门港支线二期、甬台温福高铁、市域铁路S2线等项目前期工作。

高速公路县县通,实现里程碑式发展。高速公路通车里程增长近70%,形成“四纵二横一连”高速路网。建成全省交通建设史上里程最长、投资规模最大的沿海高速公路,省内首条采用PPP模式建设的杭绍台高速公路台州段,以及台金高速东延二期和台金高速东延台州市区连接线。全市高速公路总里程由298公里增至500公里,总里程居全省第5位,实现“县县通高速”、中心城区20分钟上高速。开工建设甬台温高速温岭联络线。

普通公路稳步建设,骨干网络基本成形。全市公路总里程13239公里,约占全省11%,居全省第4位;公路网密度131.7公里/百平方公里,居全省第3位。普通国省道公路形成“五纵四横”布局,建成路泽太高架一期等国省道干线项目16个,新增一级公路237.2公里,全市普通国道二级以上公路比例达到100%,一级公路比例达到80%。“四好农村路”建设创出全国样板,新改建农村公路2850公里,创新农村公路建设资金“六个一点”模式,相关经验在全国、全省推广。天台寒山和合环线获评全国最美农村路。

沿海港口全面开放,弃陆走水初显成效。台州港口岸扩大开放获国务院正式批复,形成以大麦屿港区、头门港区并进发展的格局,共有生产性泊位197个,其中千吨级以上泊位88个、万吨级泊位9个。核心港区建设取得突破,基本建成头门港区一期、二期,码头总投资8亿元,新增3个5万吨级泊位。贯彻落实国家运输结构调整要求,大力推动物流运输“弃陆走水”,2019年港口集装箱吞吐量增长75.4%。台州湾区“公铁水”多式联运国家级示范工程稳步推进。

台州机场改建开工,管道运输全面贯通。台州机场客运吞吐量逐年攀升,于2018年跨入“百万”空港行列,开通国内航线16条,运营规模稳定在全国民航机场中等水平,居全省第6位。台州机场改扩建工程开工建设,台州湾、临海、温岭、仙居等通用机场项目稳步推进,验证试飞“三门—普陀山”水上飞机航线。建成甬台温成品油管道116公里和甬台温、三门—天台、临海—仙居天然气管道227公里,管输天然气基本实现“县县通”,有效提高了成品油和天然气的运输效率和安全保障。

枢纽布局不断完善,公共交通快速发展。全市共形成客货运输枢纽35个,其中客运枢纽17个、货运枢纽18个。新增台州市黄岩综合客运枢纽站、台州市客运南站、临海市汽车客运总站3个客运枢纽和台州市物流发展交易中心等物流中心,开工建设台州中心站等客运枢纽。全面完成县域城乡客运公交化、国有化、一体化改造,开通农村微公交,实现“村村通客车”。市区公交出行分担率达到25.5%,建成区公交站点500米覆盖率达到100%。

实施公交1小时免费换乘,实现公交移动支付全覆盖以及全市各县(市、区)、全国303个城市公交一卡通用。

邮政服务城乡覆盖,绿道建设初具规模。全市所有乡镇均已设置邮政支局(所),实现农村邮政普遍服务“最后一公里”的全覆盖。全市邮政邮路总条数206条,邮路总长度25546公里。贯彻生态文明理念,着力打造美丽台州,建成临海南洋二线和古城灵江上游段、玉环新城绿道网示范工程、温岭松门石塘沿海绿道、仙居永安溪绿道和天台始丰溪绿道等,总长约762公里,其中省级绿道约130公里。

交通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稳步提升。以数字化大力推进智慧交通建设,在全国率先应用道路运输证电子证照,为长三角地区电子证照互认应用合作提供了先行示范;非现场执法信用治超案例和桥梁安全监管模式获评交通运输部“平安交通”创新案例;智能交通平台列入省级示范推广项目,在全省率先开发应用非法营运靶向打击系统。ETC用户比例达到全市汽车保有量的85%以上,开拓实现50多个ETC场景应用。国省道桥梁一、二类比例稳定保持在98%以上,三、四、五类以上桥梁比例连续8年全省最低。

表1“十三五”期间台州市综合交通主要指标发展情况

类别

指标名称

单位

2015年

2020年

增长率

基础设施

5年交通建设投资规模

亿元

487

1320

171.0%

铁路里程

公里

94

252

168.1%

公路里程

公里

12480

13239

6.1%

高速公路里程

公里

298

500

67.8%

油气管道里程

公里

-

343

-

沿海港口万吨级泊位

9

11

22.2%

民用机场

1

1

-

综合客运枢纽数量

0

1

-

交通物流基地数量

22

29

31.8%

二级及以上公路比重

%

17.2

23.3

35.5%

乡镇通三级以上公路比例

%

76.5

82.4

7.7%

农村公路等级化率

%

69.3

100

44.3%

运输服务

城乡交通一体化4A级县比率

%

57

100

75.4%

具备条件建制村客车通达率

%

96

100

4.2%

建成区公交站点500米覆盖率

%

-

100

-

邮政业务量

亿元

57.9

241.8

317.6%

快递业务量

亿件

2.9

10.9

275.9%

支持网络购票客运班线比例

%

-

100

-

交通事项网办率

%

-

100

-

支持公交移动支付比例

%

-

100

-

绿色交通

省级骑行绿道里程

公里

-

130

-

市区公交新能源车辆比例

%

-

80.2

-

市区公交出行分担率

%

-

25.5

-

五类专业化码头岸电覆盖率

%

-

100%

-

平安交通

5年较大以上等级道路运输行车事故死亡人数

0

0

-

5年较大以上等级交通工程建设事故死亡人数

3

0

-

(二)发展短板。

高能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不足。全市铁路运营总里程94公里,仅占全省(3211公里)约3%。甬台温铁路供给能力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铁路出行需求。轨道交通仍处于起步阶段,全市无已建成的轨道,仅市域铁路S1线一期工程在建。台州机场服务设施落后,客运量已超承载能力,旅客吞吐量在省内仅高于衢州。快速公路网建设不足,高速公路总里程虽达到500公里,也只位列全省第5位,市区快速路网尚未成形,各区域组团间、进出城交通还不够便捷,与市区融合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

客运物流综合运输效能不高。客运方面,一体化的综合交通枢纽建设滞后,各种运输场站尚未有效融合成为功能完备、布局合理、能够有效辐射周边区域的现代大型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公共交通体系中缺少大中运量骨干网。货运方面,台州公路运输依然占据约80%的比例,运输成本偏高,大容量、长运距的水路和铁路运输优势尚未有效发挥,多式联运的运输组织模式发展较慢,台州港、台州南铁路货运站的物流潜能有待进一步挖掘。

资源要素制约项目建设进展。“十三五”期间,受宏观政策收紧等因素影响,交通建设遇到了资金保障、土地报批和政策处理等多重要素制约,导致一批重大项目推进受阻。资金筹措方面,由于当前市、县两级财政资金供给和政府化债能力有限,无法满足交通项目的资金需求。用地保障方面,自2017年用地政策收紧以来,全市项目基本都难以推进,多个建设项目已完成前期工作,均因涉及“永农”问题而停滞。政策处理方面,行政村规模调整后,农村土地征迁难度大幅度增加,项目从审批到落地面临较大的阻力。

交通现代化服务水平有待提升。综合交通服务与管理等软实力方面的发展数字化程度不足,与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等新兴技术尚未高效融合,智慧交通、绿色交通等新一代交通前沿技术应用不足,信息化专业人才紧缺,安全保障水平仍有提升空间。

二、形势需求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历史性窗口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向全面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迈进承上启下的关键时期,也是国内外形势发生深刻复杂变化、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新时期。

(一)形势分析。

从国内外形势变化分析: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进入加速演变期,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推动生产方式、社会结构和生活方式深入发展,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广泛深远,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世界经济低迷,国际环境日趋复杂,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强。我国已进入新发展阶段,制度长期稳定、经济长期增长的基本格局没有改变,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深入实施,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正加速构建。党的十九大提出了建设“交通强国”的宏伟目标,随之国务院发布了《交通强国建设纲要》,全国交通运输发展将围绕“人民满意、保障有力和世界前列”的总目标奋力前行。

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分析: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已上升为重大国家战略,台州将迈入全面接轨大上海的新时代。作为长三角南翼27个中心区城市之一,台州要抢抓长三角一体化战略机遇,推进全市域全方位融入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主动接轨上海,推动与上海基础设施联通、产业发展联动、科技创新一体、区域市场融合、公共服务共享,有效承接上海高端要素资源外溢,分享上海发展红利。交通作为“先行官”,要加快构建外联内畅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大力建设高能级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强化各种交通运输方式间的互联互通,努力跑进上海2小时交通圈。

从全省新发展契机分析:新的发展时期,省委、省政府明确“忠实践行‘八八战略’、奋力打造‘重要窗口’、争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先行省”的新目标和新定位。高质量推进大湾区、大花园、大通道、大都市区的“四大建设”,是全省着眼于高质量竞争力现代化的重大举措,是现代化浙江建设的主战场和大平台。交通要在“四大建设”中继续发挥先导性、支撑性作用,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保障。同时,资源要素的制约日趋紧张,特别是全省要求率先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任务尤为艰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等非传统安全因素增加,给交通运输事业发展带来了新的挑战。

从台州新发展格局分析:作为全省人口大市,台州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列全省经济综合实力第二方阵。市委、市政府明确打造“六个城市”,特别是要加快打造300万以上人口规模、高端资源循环集聚、港产城湾一体发展的省域开放型高能级中心城市,实施“四通八达”工程,放大海港、陆港、空港、信息港“四港”兼备优势,发展多式联运、通江达海、四方延展的现代物流体系,全面接轨义甬舟、义新欧开放通道。同时,随着“二次城市化”的深入人心,市区融合发展和市域综合发展统筹推进,人民群众对不同交通方式的互联互通、更加优质的道路出行条件以及快速准点的公共交通等各方面需求日益强烈。

综合判断,“十四五”时期是我市从通道型城市向枢纽型城市转变,加快打造长三角南翼综合交通枢纽城市的“重要窗口期”和“关键突破期”。具体表现为高速铁路网形成期、干线公路网加密期、轨道交通发展起步期、港口对外开放提升期、民用航空快速增长期、综合枢纽布局融合期和数字交通改革创新期。

(二)需求预测。

根据《台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和相关预测,全市综合交通发展需求预测主要基于以下因素:

全市经济质量和效益持续显著提升。“十四五”时期,全市生产总值、人均生产总值争取分别达到7200亿元、12万元,台州市地区生产总值(GDP)预期年均增长6.5%,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35%。

新型城镇化持续推进人口不断集聚。“十四五”时期,全市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将由64.5%升至69%左右,将全面形成“一心、四极、多点”的市域新格局。中心城区将构建“一心、一核、六脉、四组团”的新空间结构,并呈现东进西扩、南联北跨、中心内聚的发展态势,市区十大重点区块联动发展,区间通勤需求进一步增加。

新发展格局形成和战略红利加快释放。随着“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和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国家战略的深入实施,全市客货对内对外流通规模将进一步扩大、速度持续加快,特别是高铁快货、国际航空客货及内贸集装箱业务等迅速增长。与长三角主要城市之间的来往更加频繁,对民航、高铁等快速交通出行的需求更加突出。

全域旅游大发展带来出行需求增长。我市将着力打造长三角最佳旅游目的地,打造“浙东唐诗之路目的地”金名片。在“十三五”期间,我市旅游年接待人次首次破亿、旅游综合收入超千亿的基础上,打造万里美丽经济交通走廊和更加便捷舒畅、快进慢游的交通旅游网络,深化交通旅游融合将是旅游人口集聚、带动旅游业发展的重要支撑。

交通绿色可持续发展面临更高要求。碳达峰要求运输结构进一步优化,绿色低碳的交通运输体系建设不断推进,物流降本增效的多式联运需求增加,部分公路运输需求向铁路、水路转移,新能源运输装备进一步推广应用。疫情等非传统安全因素带来一定的不确定性。

客货运输新需求新业态不断展现。科技革命背景下的交通新模式继续呈现,随着5G时代的到来,出行即服务(Maas)将引领时代潮流,无人驾驶、智慧高速等交通新技术稳步发展,高品质、多样化、个性化出行需求不断增强,特色化、定制化、共享化出行逐步推广,跨境物流、冷链物流、城市配送等业态持续快速发展。

综合预测,全市“十四五”客货运输需求如下:

客货运输总量持续逐年攀升,运输结构进一步优化,公路运输加快向单位能耗较低的铁路、水运、管道等运输方式转移,各种运输方式分担率趋于合理。

公路方面,客货运总量稳步上涨,占比逐步下降。2025年公路客运量、货运量分别为10746万人和20134万吨。

水运方面,客货运量稳步提升。随着台州港服务能力提升,水运的客货运量将逐年稳步增高。2025年水运客运量、货运量分别为100万人和15442万吨。

铁路方面,客货运量大幅提高。铁路运输是台州对外交通的短板,“十四五”期间,金台铁路等多条铁路线的开通运营,将促使台州的铁路业蓬勃发展。2025年铁路客运量、货运量分别为3604万人和395万吨。

轨道方面,轨道网络正处于建设阶段,近期随着市域铁路的逐步建成通车,客运量大幅提升,将不断优化城市的交通结构,改善居民的出行条件。

航空方面,客货运量逐年增高,但总量较小。航空客货运量主要依托于台州路桥机场,目前机场规模尚小,待机场改扩建后客货运将有所提升。2025年航空客货运量分别为212万人和1.8万吨。

三、规划思路

(一)指导思想。

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全面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握新发展阶段、坚持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围绕忠实践行“八八战略”、奋力打造“重要窗口”,全力构建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为争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先行市提供坚实保障。

(二)基本原则。

战略引领——贯彻落实“一带一路”倡议和长三角一体化等重大战略,发挥交通战略性、基础性、先导性作用,全方位走在前列。

人民满意——坚持以人民的体验为导向,提高交通出行效率,提升服务品质,培育交通文明,着力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高效融合——统筹铁路、轨道、公路、港航、航空、管道、邮政、枢纽、绿道等综合交通布局,形成高效客货运输网络,支撑台州经济发展。

生态绿色——坚持生态建设,绿色发展,促进交通运输与生态环境和谐发展,推进智慧交通建设,打造美丽经济交通走廊。

改革创新——坚持全面深化改革统领综合交通发展,以理念创新、科技和信息化创新、体制机制创新为手段,提升行业治理能力。

(三)规划目标。

根据《台州市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2021—2050年)》,台州交通以全力打造长三角南翼综合交通枢纽城市为总体定位,构建由市域1小时、省城及周边地市1小时、长三角中心城市2小时、国内重要城市3小时组成的“1123”交通圈,建设沿海、南北、东西和西北四大交通通道,统筹推进铁路、轨道、公路、水路、航空、管道、邮政、枢纽、绿道九大交通要素建设,建成人民满意的综合交通。“十四五”期间将实施“221”工程,即统筹推进234个交通基础设施项目,力争完成投资2000亿元,重点推进“十大标志性工程”,基本形成外联内畅、成环成网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实现铁路县县通、轨道零突破、高速绕成环、港口量倍增、机场换新貌。

强化高能级基础设施建设,夯实综合立体交通网基础。加快高速铁路建设。建成“九纵八横一联”干线公路网布局。完成机场改扩建工程,全面提升民航服务维度。构建以市域铁路、BRT为主体的大中运量公共交通骨干网。

加快构建现代化物流体系,促进物流运输“降本增效”。建成台州湾区“公铁水”多式联运和城市绿色货运配送全国示范项目,推进铁路货运支线进港入园,建成运营“公铁水”多式联运枢纽。加速建设“全球123快货物流圈”(国内1天送达、周边国家2天送达、全球主要城市3天送达)。

打造外联内畅“1123”交通圈,满足高品质出行需求。外联“1123”交通圈:市域1小时、省城及周边地市1小时、长三角中心城市2小时、国内重要城市3小时;内畅“1123”交通圈:中心城区10分钟到轨道或公交站点,10分钟上快速路,20分钟上高速,30分钟进机场、高铁站。

全面推进交通数字化改革,提升综合交通发展“软实力”。数字交通统一基础平台全面支撑交通各类应用,数字化改革场景更加丰富,应用更加广泛。以数字化引领交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表2“十四五”台州交通十大标志性工程

序号

标志性工程

具体支撑项目

1

融入长三角标志性工程

甬台温福高铁

2

联杭一小时标志性工程

杭台高铁、杭温铁路

3

铁路县县通标志性工程

温岭至玉环铁路

4

西进大通道标志性工程

金台高铁

5

海铁大联运标志性工程

头门港铁路支线二期、大麦屿铁路支线

6

南北大通道标志性工程

甬台温高速改扩建

7

高速绕成环标志性工程

甬台温高速温岭、三门联络线

8

机场换新貌标志性工程

台州路桥机场改扩建工程

序号

标志性工程

具体支撑项目

9

公交高能级标志性工程

市域铁路S1线、S2线,市区快速公交BRT工程

10

市区大融合标志性工程

市区快速路网,包括现代大道、路泽太二期、204

省道、椒江大桥改扩建、市区至临海快速路、过江

隧道、海城路、321省道、323省道、内环线8号

立交放射线、内环路6号立交放射线(九澄大道快

速路)、台州路桥机场进场道路等

表3“十四五”综合交通发展指标表

类别

指标名称

2020年

2025年

基础设施

总线网规模(万公里)

14969

16323

铁路里程(公里)

250

450

高速铁路里程(公里)

94

292

公路里程(公里)

13239

13700

高速公路里程(公里)

500

562

农村公路里程(公里)

11819

11974

轨道里程(公里)

0

52.4

内河航道里程(公里)

1007

1007

油气管道(公里)

343

450

省级骑行绿道(公里)

130

664

综合客运枢纽(个)

1

4

综合货运枢纽(个)

1

4

沿海港口万吨级泊位(个)

11

15

民用机场(个)

1

3

运输服务

县县通铁路覆盖率(%)

100

100

通两条以上高速公路县比率(%)

67

78

乡镇通三级以上公路比率(%)

82.4

85

通轨道交通的综合枢纽(个)

0

2

通铁路的港区(个)

0

1

港口货物吞吐量(亿吨)

0.5091

1

港口集装箱吞吐量(万TEU)

50.3

100

集装箱海铁联运量(万标箱)

-

8.2

邮政业务量(亿元)

241.8

250

快递业务量(亿件)

10.9

20

建成区公交站点500米覆盖率(%)

100

100

类别

指标名称

2020年

2025年

智慧交通

智慧高速公路里程(公里)

0

54

非现场执法案件比例(%)

8

30

交通事项网办率(%)

100

100

公交移动支付比例(%)

100

100

绿色交通

市区公交出行分担率(%)

25.5

40

城市主城区公交新能源车辆比例(%)

80

100

五类专业化码头岸电设施覆盖率(%)

100

100

四、发展重点及任务

“十四五”期间,台州市综合交通建设计划投资1500亿元,力争完成2000亿元。其中铁路200亿元,轨道及BRT投资217亿元,公路900亿元,水路53亿元,航空37亿元,枢纽场站50亿元,管道、绿道、邮政38亿元,智慧交通5亿元。

表4“十四五”综合交通建设投资表单位:亿元

分类

计划投资额

力争投资额

铁路

200

383

轨道及BRT

217

370

公路

900

998

水路

53

100

航空

37

39

枢纽

50

57

管道

8

8

绿道

2

2

邮政

28

38

智慧交通

5

5

合计

1500

2000

(一)综合立体交通通道布局。

根据《台州市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2021—2050年)》中沿

海、南北、东西和西北“四大交通通道”的布局,“十四五”期间进一步完善通道功能,提高通道容量。

沿海通道——为国家级综合运输通道,依托于浙江省沿海通道形成沿海综合立体交通通道。北接宁波都市圈、上海大都市圈、苏锡常都市圈,南接温州都市圈、海西经济区、粤港澳大湾区;串联沿海港区、中心城区、临海市、温岭市、玉环市和三门县的沿海区域,是台州海洋经济及产业发展轴线。通道内部主要由沿海港区及甬台温福高铁、沿海高速公路、228国道、203省道等交通干线构成。

南北通道——为国家级综合运输通道,依托于浙江省沿海通道形成南北综合立体交通通道。北接宁波都市圈、上海大都市圈、苏锡常都市圈,南接温州都市圈、海西经济区、粤港澳大湾区;串联中心城区、临海市、温岭市和三门县,覆盖全市人口和产业密集区域,是台州城市发展以及融入长三角的核心轴线。通道内部主要由甬台温铁路、甬台温高速公路、204省道等交通干线构成。

东西通道——为区域级综合运输通道,依托于浙江省皖金台通道,在台州市域中部,沿椒江向西形成东西交通通道。通道东至头门港区,接入海上丝路,往西可至金义都市圈,接入国家沪昆大通道;串联中心城区、临海市以及仙居县。东西通道是台州向西的主通道,可加强台州与金丽衢的联系,服务港口经济和旅游经济发展。通道内部主要由金台铁路、金台高铁、台金高速、351国道、321省道、323省道等交通干线构成。

西北通道——为国家级辅助运输通道,衔接于浙江省苏浙通道,沿台州西北方向形成西北交通通道。通道南端始于台州中心城区,往北可至杭州都市圈,连接长江经济带;串联中心城区、临海市以及天台县。西北通道将打通至杭州1小时通道,是省会经济的辐射通道,也是台州的旅游经济发展的通道。通道主要由杭台高铁、杭温铁路、杭绍台高速、上三高速、诸永高速、104国道、207省道等交通干线构成。

(二)综合立体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1.铁路。

《台州市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2021—2050年)》中规划台州远期铁路网总体布局为“四纵四横四支”,“十四五”期间主要推进其中“三纵二横二支”的建设,在现有“一纵一横”的铁路网基础上形成“四纵一横一支”的铁路网。

(1)三纵。

纵1——甬台温福高铁:新建甬台温福高铁甬台温段项目途经宁波、台州、温州3市。项目全长约307公里,台州段约95公里,设计时速350公里。

纵2——杭台高铁(含温岭至玉环铁路、玉环至乐清铁路):杭台高铁北起杭州枢纽杭州火车东站,途经绍兴越城、上虞、嵊州、新昌和台州天台、临海、椒江、路桥、温岭、玉环等县(市、区)。杭台高铁(含温岭至玉环铁路、玉环至乐清铁路)线路总长约330公里,设计时速为350公里。杭台高铁改善台州至杭州交通条件,提高路网质量、完善路网布局、增强运输灵活机动性,实现台州与杭州高铁“1小时交通圈”,对于加快融入长江经济带、带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和沿线旅游资源开发均具有重要意义,是一条集路网、城际、旅游及沿线经济开发功能为一体的客运专线铁路。

纵3——杭温铁路:杭温铁路自杭州西站引出,途经杭州、金华、台州、温州4市,全长315公里,设计时速350公里,在台州设有仙居站。杭温铁路一期工程为义乌至温州段,正线长约218公里,共设义乌、横店、磐安、仙居、楠溪江、永嘉(温州北)及温州南7个车站。该线是长三角高速铁路圈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长三角经济区连接海峡西岸经济区便捷的通道。

(2)二横。

横1——金台铁路(含头门港支线):金台铁路西起金华,途经台州,设计时速160公里,为客货兼用铁路,沿途设武义东、永康南、缙云、磐安、仙居、临海、台州南、头门港等18个车站。金台铁路主线及头门港支线一期已于2020年建成。为充分发挥金台铁路客运功能,对其进行改造,包括原有车站改造工程、新建车站以及实施其他相关配套工程(车辆基地等),改造后开行市郊列车。

横2——金台高铁:线路西端由金义新区站引出,经金义新区、横店、磐安县、天台县接入在建杭台高铁天台站至台州中心站,同时延伸至规划甬台温福高铁三门东站。全长约170.8公里,台州段约83.5公里,设计时速350公里,台州段总投资约140亿。

(3)二支。

支1——金台铁路头门港支线二期:金台铁路头门港支线一期已与主线于2020年同步建成,铁路支线一期终点位于头门港区大陆侧,支线二期将铁路伸向东海的头门岛,直接连接台州港的核心港区头门港和浙中物流枢纽金华、义乌,为浙江沿海港口群新增一条港口物流的后方疏运通道,全面拉动头门港开发建设。

支2——大麦屿铁路支线:大麦屿支线是大麦屿港区及沿线地区对外货物交流的便捷货运通道。规划线路自甬台温铁路台州南(货)站接轨引出,经温岭、玉环,至大麦屿港设大麦屿站,线路长度约83.5公里。

专栏1铁路建设重点

三纵:

建成杭台高铁(含温岭至玉环铁路)、杭温铁路,力争开工甬台温福高铁、玉环至乐清铁路。

二横:

开通运营金台铁路(含头门港支线),并对其进行改造,改造后开行市郊列车。力争开工金台高铁。

二支:

开工建设金台铁路头门港支线二期,加快推进大麦屿铁路支线前期。

2.轨道和BRT。

构建以市域铁路、BRT为主体的公共交通骨干网,强化各层次公共交通内在联系,计划投资217亿元。

科学规划城市轨道交通线网,推进市区BRT等中运量公共交通建设,构建定位清晰、功能互补的多层次公共交通网。

(1)轨道:根据全省“轨道上的浙江”的发展重点,推进轨道交通建设,“十四五”期间计划建成S1线(一期)工程,通车里程52.4公里,弥补台州市轨道空白。同时开工建设S2线(一期)工程,逐步构建“一纵一横”轨道交通框架,为远期轨道成网奠定基础。同时进一步研究城市轨道交通布局,完善市域铁路网,填充市域铁路与城市公交之间中运量的公共交通层次。

(2)BRT:为了加强台州中心站、台州站、机场等对外枢纽节点的公交服务,服务市区间的快速出行,提升公交系统的服务水平,“十四五”期间将建设BRT通道,总里程约105公里,整体构成“一主三环多联”的BRT通道网络形式。

专栏2轨道和BRT建设重点

轨道:

建成S1线(一期)工程,开工建设S2线(一期)工程。

BRT:

一主:以市区大环线为基础,构筑连接椒、黄、路三区及台州湾新区的BRT通道主骨架。

三环:以椒江东海大道、东环大道、云西路、教七路,黄岩二环西路、二环南路、环城东路、世纪大道,路桥南官大道、文化路、灵山西街、财富大道等构筑三区内部小环线。

多联:以中心大道、解放路、枫南路、站西大道、机场路等连接拓展BRT通道服务覆盖范围。

3.公路。

《台州市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2021—2050年)》中规划台州远期干线公路网总体布局为“十纵十横六联”,其中高速公路“四纵四横六联”、普通国省道“六纵六横”。“十四五”期间计划基本形成“九纵八横一联”干线路网,干线路网完成度达到60%以上。打造市域“1小时交通圈”,市域各县(市、区)快速路覆盖率100%。干线路网计划投资887亿元,农村公路计划投资13亿元,共计投资900亿元。

(1)“九纵八横一联”干线路网。

“十四五”期末基本形成“九纵八横一联”干线路网,其中高速路网“四纵三横一联”、普通国省道路网“五纵五横”,新增高速公路61.9公里,新改建国省道约380公里。

九纵:沿海高速、甬台温高速、杭绍台高速、诸永高速、G228三门至温岭段、规划鄞州至玉环省道(S203)、规划余姚至温岭省道(S204)—G228温岭至玉环段、G104、规划仙居至永嘉省道(S208)。

八横:上三高速及三门联络线、台金高速、温岭联络线、规划三门至龙游省道(S315)、G351、规划椒江至武义省道(S321)、规划路桥至永嘉省道(S323)、规划温岭至常山省道(S324)。

一联:台金高速市区连接线。

(2)市域快速公路“1小时交通圈”。

为强化中心城区的辐射带动、加强县域之间经济联系及加速彼此之间的融合,通过新建或既有国省道快速化改造,布局由普通国省道构成的快速公路网络,与高速公路网络构成复合交通通道,打造市域范围内普通国省道的快速公路网,形成“市域1小时交通圈”。具体通道包括:市区至临海:G104、G351、S204;市区至温岭:S203、S204;市区至玉环:S203、S204+G228;市区至天台:G104;市区至仙居:G351;市区至三门:S203。

(3)农村公路。

创建全域“四好农村公路”示范市,助力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以“高标准建设、高水平管理、高质量养护、高效率运营”为宗旨,打造“畅通、安全、舒适、美丽、优质”的农村公路运

行环境,与“美丽台州”建设深度融合,引领支撑农业农村现代化。实现农村公路安全便捷出行水平大幅提升,农村公路客货运输服务水平大幅提升,农村公路管理科学化水平大幅提升;实现农村公路路网全面完善,农村公路安全防护网络全面完善,农村公路养护管理网络全面完善,农村公路运输服务网络全面完善。实现农村出行水平大幅提升,行政村通双车道比例达到75%以上,乡镇通三级以上公路比例达到85%,自然村通等级路比例达到100%,优良中等路比例达到85%以上。重点建成现代大道、海城路、台州路桥机场进场道路工程等重要县道。

专栏3公路建设重点

干线路网:

高速:建成甬台温高速公路温岭联络线、甬台温高速公路三门联络线、上三高速天台东互通,力争建成甬台温高速公路改扩建,开展甬金衢上高速、杭绍台高速二期、天台至临海高速等项目前期工作。

国道:建成104国道临海江南至尤溪段、天台响岩至界岭段、351国道仙居界岭头至桐桥段、228国道温岭城东至温峤段工程等4个国道项目。开展351国道头门港疏港公路二期工程、104国道临海河头至江南段改建工程等项目前期工作。

省道:推进203省道、204省道、207省道、210省道、314省道、321省道、323省道、324省道的新改建;建成203省道玉环龙溪至坎门段、204省道临海汇溪至沿江段、321省道仙居朱溪至白塔段等19个项目;推进316省道三门段、天台段、临海段,323省道黄岩段等14个项目前期工作。

农村公路:

建成现代大道、海城路、台州路桥机场进场道路工程等重要县道,推进台金高速临海互通至临海市区快速路、九澄大道快速路、椒江章安至临海红脚岩改建工程等项目的建设。

4.水路。

完成“1166”总体目标,高水平建成有力支撑内陆腹地经济、助推港产城联动、引领湾区高质量发展的世界一流强港南翼枢纽,助推打造长三角南翼综合交通枢纽城市,计划完成投资53亿元。

统筹推动台州港“一港六区”建设,着力构建层次分明、结构合理、功能完善的现代化港口体系。力争港口建设有效投资超100亿元。争取港口货物吞吐量达到1亿吨、集装箱吞吐量达到100万标箱,实现亿吨大港的目标。水运运力达到600万载重吨。加快建设万吨级以上码头泊位,打造浙南集装箱转运中心、头门港综合保税区、对台经贸合作区、大陈航运集聚区、头门港多式联运、三门北部湾区综合物流等6大平台。有效支撑我市及周边腹地生产制造业进出通道,形成港口经济圈。

(1)港口。

根据《台州港总体规划(2017—2030年)》,台州港将以头门为核心港区,大麦屿、海门为重要港区,统筹发展健跳、龙门、黄岩港区和其他港点。

头门港区:头门港区处于台州港西进“一核一轴”战略中的核心地位,是地区经济发展服务的综合性枢纽港区,将以发展深水泊位为主,为台州市及周边腹地内外贸运输服务,并具有发展临港工业和物流园区功能。同时,推进其与宁波舟山港合作,提高集装箱运输喂给服务能力,打造我市商品车物流枢纽和浙西大宗货物的重要出海通道。

大麦屿港区:台州港的重要港区,主要为台州市提供能源等其他现代运输业服务,提供对台直航运输服务。“十四五”期间,大麦屿港紧抓时代机遇,全力打造浙南地区集装箱转运中心。主动融入全省港口一体化发展体系,加强大麦屿港与宁波舟山港的深度合作,增开集装箱沿海新航线;加强与温州港的合作,通过联合发展扩大港区规模效应;增加对台直航水上客运航线。

海门港区:台州港的重要港区,以服务台州主城区生产生活物资运输为主,根据城市发展需要适时调整优化港区功能,三山作业区退出港口货运功能,拓展旅游客运功能。

健跳港区:台州北部湾区经济发展的核心港区、台州港港产城湾一体化融合发展的示范港区,三门发展临港产业、推进沿海开发、提升城市功能的重要基础。以原材料中转、能源运输为重点,综合发展成为集现代物流、大宗贸易、临港工业、休闲旅游等功能为一体的现代化综合性港口。

龙门港区:逐步成为台州港重要港区,以满足温岭市当地经济发展所需的生产生活物资运输为主,结合临港工业开发,建设配套码头设施,提供物资运输服务。

黄岩港区:主要为黄岩当地所需要的生产、生活物资提供运输服务。

(2)航道、防波堤、锚地。

大麦屿进港航道:加强对该航道正常性维护疏浚,将航道延伸至普竹作业区,力争提升到15万吨级,并考虑20万吨级散货船进出港的需要。

头门进港航道:头门进港航道一期等级规模满足5万吨级散货船乘潮单向通航(保证率为90%),同时兼顾7万吨级散货船乘潮单向通航(保证率为50%)。远期兼顾LNG船型及其他油品码头发展需要,提升到10万吨级,并考虑北侧20万吨级液体散货船进出港的需要。

健跳进港航道:满足5万吨级散货船通航能力要求,并延伸到蛇蟠水道。远期将航道提升到10万吨级。

内河航道:形成干支衔接、通江达海的内河航运网。聚焦通瓶颈、提等级、强融合,实施内河水运复兴计划,促进内河水运转型发展。规划内河水运线路椒(灵)江、永宁江、前四线、金清港线、栅温线、七条河线、黄路金线、温松线八条内河水运线路形成“两江六线”的内河航道格局。

(3)陆岛交通码头。

建设3个陆岛码头。续建椒江区大陈镇望夫礁码头和临海田岙岛码头,新建温岭市松门镇海韵新村沙镬岛码头。

专栏4水路建设重点

港口码头:

建设华能玉环电厂码头改扩建工程、玉环大麦屿能源(LNG)中转储运项目码头及取排口工程、红狮水泥年产500万吨进口水泥转运项

目等27个(续建2个项目、新建25个项目)港口码头项目,新增泊位47个。

航道、防波堤、锚地:

续建三门洋市涂试挖槽工程,新开工龙门港区南航道疏浚工程、大麦屿LNG应急锚地、头门港区进港航道一期建设工程和大麦屿港进港航道养护工程。

内河航道:

对椒(灵)江、永宁江、金清港线、栅温线等重要航道进行改造,逐步改造航道的瓶颈航段,改善航道的通航条件。

陆岛码头:

续建椒江区大陈镇望夫礁码头和临海田岙岛码头,新建温岭市松门镇海韵新村沙镬岛码头。

5.航空。

完成台州机场改扩建,积极拓展机场航线,科学有序发展通用航空,推动短途空中航线,实现航空运输服务扩容成网,计划投资37亿元。

(1)台州路桥机场。

台州路桥机场改扩建工程用地总面积约1100亩,总投资约36亿元,工期36个月。新建一条长2500米、宽30米的平行滑行道,3.5万平方米航站楼;新建16个停机位和6架登机桥及航管楼、塔台等配套功能设施。建成后近期可满足年旅客吞吐量250万人次,远期可满足年旅客吞吐量480万人次,实现军民航地面运行东西两侧分开、独立运行的格局,提升机场运行效率,更好服务台州经济社会发展。计划2022年完成机场改扩建主体工程,2023年建成投运。“十四五”期间不断完善台州路桥机场国内航线网络布局,航线覆盖经济发达地区,根据客流适当加密航班班次;适时增开港澳台航线和短途国际航线,助力商贸及旅游业。将台州路桥机场打造为浙东南沿海地区的中型机场和重要的航空货运机场。至2025年旅客吞吐量212万人次、货邮吞吐量1.8万吨。

(2)通用机场。

根据远期规划实现通用机场县县通,支持在大型旅游景区、重要海岛、偏远山区、市区三级甲等医院、各县(市)人民医院等地规划建设一批A3级通用机场(含直升机起降点),主要承担空中旅游、应急救援、警务飞行、海岛通行、紧急事件处置、农林作业、公务和个人使用等通用航空功能。

专栏5航空建设重点

完成台州路桥机场改扩建,建成台州湾通用机场、仙居通用机场和三门、大陈岛水上机场,力争开工建设温岭通用机场、临海通用机场等项目,同步开展天台、玉环等地通用机场前期研究工作。

6.管道。

完善管网布局,强化能源保障,进一步完善油气管道网络,计划投资8亿元。“十四五”期间,进一步完善天然气管网,推进天然气管网互联互通,扩大天然气管网覆盖面,提升天然气供应保障能力,提升管网供给服务能力。促进全市的油气管道网络成形,完善全市海陆联动、功能齐全的能源管道网。

专栏6管道建设重点

重点落实川气东送二线干线的建设,投运三门—天台—嵊州(台州

段)、临海—仙居天然气管道及市区天然气高压输配工程,建设玉环天然气支线工程。

7.邮政。

打造普惠城乡、畅达国际的邮政快递网,建设“中国快递示范城市”,推进快递“两进一出”“快递兴农”行动,计划投资28亿元。

“十四五”期间,建设“中国快递示范城市”,推进快递“两进一出”(进村、进厂、出海)、“快递兴农”行动,加快发展供应链、冷链快递、快运、仓配一体化等服务模式。创新高铁快运、轻轨快递、无接触配送等模式,推广快递绿色包装,建设智能收投终端和末端公共服务平台,实现邮政普遍服务提质增效。

进村:培育构建农村物流辐射网,推进城乡快递实现均等化,

快递业支撑服务农村消费和生产需求;

进厂:打造工业互联快递服务网,形成全省领先的现代供应链能力,快递业支撑台州制造业发展需要;

出海:大力拓展国际快递市场,扩大行业高水平对外开放,提高国际快递市场份额和综合竞争力。

专栏7邮政建设重点

加快推进中国邮政台州分公司邮区中心区、顺丰丰泰浙东南智慧物流总部基地、韵达浙江(三门)快递电商总部基地等项目建设。

8.枢纽。

加大枢纽建设投入,逐步构建多层级一体化综合交通枢纽,计划投资50亿元。紧密衔接铁路、机场枢纽,实现内外交通无缝衔接、便捷换乘。加快乡镇运输服务站建设布局,统筹城乡公交一体化发展。打造“公铁水”多式联运、集聚效应强的物流关键节点。

专栏8枢纽建设重点

客运枢纽:建成铁路台州站、临海站、温岭站、天台站等重要枢纽综合交通配套工程。

货运枢纽:建成台州智慧陆港新区(台州南铁路物流基地)一期、金台铁路临海东货站物流仓储中心、金台铁路头门新区物流仓储中心等7个货运枢纽。

9.绿道。

提炼山水特色,编织台州大花园骑行绿道网。“十四五”期间,基本完成大花园省级骑行绿道网“一横两纵”的布局建设,实现市域内省级骑行绿道网初步贯通的目标,形成布局合理、规模适度、设施完备、管理规范的绿道体系。建设省级骑行绿道533.7公里,骑行驿站34个,总投资约2亿元。

专栏9绿道建设重点

一横:省级绿道⑨号线(娱乐养生骑行绿道)。

二纵:省级绿道⑤号线(生态文化追源骑行绿道)、省级绿道③号线(沿海骑行绿道)。

(三)综合立体交通体系构建。

1.打造“双循环”综合运输服务体系。

深化“四港”联动高效发展,促进物流降本增效。按照“东向依港出海、西向依陆出境”总体要求,加快构建双向开放物流

通道,构筑国内国际物流循环圈,推进建设头门港、大麦屿港、台州南铁路货运站、台州路桥机场四大货运物流枢纽,形成全市物流空间布局顶层设计。做强做优物流协会、企业联盟,支持细分领域合作,鼓励具有跨运输方式货运组织能力的企业开展联运经营业务,引导传统物流企业延伸上下游业务链条和服务,壮大多式联运市场主体,加快推动实现多式联运“一单制”。创新供应链协同共建模式,鼓励交通运输企业与制造企业建立互利共赢的长期战略合作关系,鼓励货运物流企业面向供应链上游企业发展物流大数据分析、“零库存”货运物流等定制化服务。加快发展通用航空、整车制造等综合交通产业,促进现代运输装备在交通运输领域的推广应用。

发展多层次多样化客运服务,提升出行体验。加快构建以铁路轨道、航空、道路客运为主体的大容量、高效率客运网络,加快推进轨道交通“四网融合”,积极推进市域铁路“公交化”运营。全面提升民航机场服务水平。推动道路客运转型升级,规范发展定制客运,加快城际道路客运公交化。推动旅客联程运输发展,积极开通县(市、区)、市郊乡镇至机场、高铁站的空巴、铁巴联运模式。深入实施公交优先发展战略,推进公共交通与共享交通的多元融合,加强枢纽场站、运输工具无障碍设施建设,积极向老年人、残疾人推广预约式、一键式无障碍出行服务。

2.建设交通领域“新基建”应用体系。

建设综合交通智慧平台。依托“城市大脑”建设交通“大数据”中心,迭代升级现有信息系统,逐步加大系统内部和部门、企业间的数据汇集共享力度,全面实现公路、水路、铁路、民航、重点枢纽、“两客一危”等业务数据的融合互通,通过人工智能挖掘提升数据价值,实现动态监测、预警预报、决策支持等功能,提升交通运输现代化治理水平。积极建设出行即服务平台(Maas),促进交通出行服务全流程网络化运行,聚焦出行诱导等服务,通过导航软件、广播、社交媒体提供交通信息服务,提升出行效率和出行体验。建成城市绿色货运配送信息平台,探索解决物流配送“最后一公里”难题,提高共同配送、集中配送效能。

建设智慧交通基础设施。推进杭绍台智慧高速建设,形成可复制推广的范本,推进甬台温、台金、常台等高速公路智慧化改造,建设智慧高速云控平台,带动全市智慧公路建设。数字赋能提升普通公路管养水平,重点推进G228、温岭市、天台县智慧农村公路建设,通过智慧化提升路网管养能力、安全水平和通行效率。探索推进头门、大麦屿智慧港口建设。积极建设台州机场、台州中心站、台州南铁路物流基地等智慧综合枢纽。加快全市“非现场执法车道”建设布局,加大公路治超管控力度。继续依托路面交通监控摄像装置,优化算法,拓展非法营运靶向打击系统应用。深度探索交通运输工具的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

3.建立完善可靠的安全应急保障体系。

提升交通运输本质安全水平。强化组织领导,健全领导责任机制和上下联动、部门协同的工作机制,加快完善交通运输安全生产标准体系。进一步压实企业主体责任和行业监管责任。强化交通基础设施安全防护能力,持续推进公路灾害防治、危病桥隧维护改造和安全防护工程,强化事故多发路段改造提升。推进交通运输装备持续提档升级,加强重点营运车辆管理,鼓励加装主动防碰撞装置,提升车辆预警预防能力。开展桥梁、隧道工程预制构件质量攻关行动,推进标准化设计、工厂化预制、装配化施工;加强施工设施设备的检测检验,持续淘汰落后工艺设备。深化安全风险防控治理,定期开展重点领域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健全隐患排查治理机制。

强化交通安全应急保障能力。推进交通安全应急管理指挥体系建设。完善交通安全应急指挥机构,建立市、县两级应急指挥体系,加快市、县两级应急指挥系统的部署和联通。加大设备配备投入,实现交通安全应急力量快速动员。修订完善各专项预案,在“两客一危”、公路抢险等高危行业全面推行应急预案“三化一卡”(简明化、实战化、专业化和应急预案设置卡)建设。建立完善隧道应急管理体系和突发事件联动机制,尤其是针对重要中长以上隧道,要建立专门的突发事件应急处置预案,做到“一隧道一预案”。科学组织应急演练,加强交通安全应急管理队伍建设,提高突发事件应急处置能力。

4.勾勒低碳美丽的绿色交通发展体系。

持续深化集约高效运输组织。优化运输组织结构和经营结

构,加快提升铁路运输能力,拓展水路运输优势,压减公路运输带来的碳排放量,充分发挥各种运输方式的优势和效率,积极推进多式联运,高效助力“碳中和”。优化港口生产组织,加快先进设施设备的应用,提高港口装卸作业效率。运用信息化技术,加强货源组织和运力调配,发挥物流公共信息平台作用,降低车船空驶率。开展绿色出行创建行动,提高步行、自行车、公交等绿色出行比重。

强化节能减排和污染防治。推广应用新能源、清洁能源车船,降低污染物及温室气体排放强度,推进交通领域碳排放尽早达峰。以城市公共交通、出租车、城市物流配送车为重点,加快老旧营运柴油货车淘汰更新。积极推广纯电动、LNG等清洁能源船舶。强化船舶、港口污染防治,加强对港口码头现有污染物处理设施的维护和管理,加强岸电设施建设利用。建设绿色交通廊道,提高资源综合循环利用效率。

5.构建交通运输行业现代化治理体系。

深化交通运输领域便民服务改革。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深化以“最多跑一次”为核心的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建成掌上办公、掌上办事、掌上治理,全面提升互联网在线项目服务质量,逐步优化审批流程,提高审批效率,实现“全流程网办”,在线监督行政审批全过程。加快实现交通事项全市通办,努力实现全省通办、跨省通办。大力推广交通运输电子证照应用,方便交通运输从业人员日常使用。

加强交通运输法治建设。不断完善各项管理制度和各类规范性文件,动态调整交通运输权力清单、监管清单、裁量基准。加大交通法规宣传,针对不同单位、不同人群,开展有针对性的宣传教育活动。加强交通运输执法队伍建设,切实做到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不断完善交通运输行政执法人员资格制度,严格实行行政执法人员持证上岗和资格管理制度,切实提高交通运输执法人员的法律素养、职业道德和专业技能。加强信用交通建设,构建以信用为基础的交通运输新型监管机制。

打造清廉台州建设标杆。推进“一‘路’清风行”行动,以“四廉交通”为抓手,聚焦重点、从紧从速,全力打造“三大工程”。抓好政治建设,打造“培优工程”,强化“一岗双责”,严格督导检查,培优作风效能,推行作风效能区域化监管,形成高压态势;聚焦重点领域,打造“阳光工程”,紧盯项目建设等重点领域、重点岗位,建立健全行业廉政风险隐患排查机制;强化监督执纪,打造“清风工程”,落实民主监督,做到抓早抓小、防微杜渐。

五、环境影响评价

本规划全程贯彻生态优先的原则,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在综合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运输生产、行业管理的各领域和全过程,注重绿色、循环、低碳发展,全面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效率,降低污染排放水平。

(一)规划实施环境影响分析。

规划实施对环境的不利影响主要体现在资源占用、生态影响和污染排放等方面。预计“十四五”期间,全市新增交通建设用地约4300公顷,相应消耗一定物资资源,对局部地区自然生态环境产生影响,但通过充分衔接国土空间规划,本规划项目符合三条控制线的相关要求。同时,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也会向周边环境排放废气、污水、噪声等污染物,但通过建设绿色生态基础设施、推广节能环保运输装备和发展集约高效运输组织,环境质量不会受到较大影响。

(二)预防减缓不良影响措施。

节约集约利用资源和减少污染。优化供给结构,通过既有设施改造、扩容等手段提高利用效率,尽量减少对土地(海域)特别是耕地的占用,实现对能源、资金、土地和环境等的集约节约利用;大力推广节能环保技术,全面推进清洁能源和新能源车辆应用,提高车船能源使用效率,加速淘汰高耗能的老旧车船,减少环境污染;优化交通运输组织结构,提高铁路和水运承运比重,积极发展多式联运、甩挂运输等先进运输组织方式。

强化生态保护和生态修复。合理设计项目线位走向和场站选址,注重生态保护,避让水源地、湿地等生态敏感区域和永久基本农田;研究制定公路、航道沿线绿化和公路边坡复绿的工作目标和政策措施,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观赏性和抗灾能力,防止水土流失。开展环境恢复和污染治理,做好地形、地貌、生态环境恢复和土地复垦工作;做好水土保持和生态修复等工作。

健全完善项目环境管理体系。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条例》等法律法规,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节能审查制度,严格执行规划、土地、岸线、环保等准入制度;严格执行“三同时”制度,加大建设项目后期管理力度,强化验收环节的管理,做好规划项目施工、运行阶段的环境监管。建立完善绿色交通发展战略规划体系、标准规范体系、监督管理体系和组织保障体系,改善制度环境,提升服务与管理能力。

六、保障措施

“十四五”期间,为贯彻落实《交通强国建设纲要》和浙江省建设交通强国示范区的决策部署,顺利推进交通强市建设,构建安全、便捷、高效、绿色、经济的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保证我市综合交通运输建设任务的顺利完成,需加强组织领导、强化要素保障、加强规划协调。

(一)加强组织领导。

充分发挥领导小组的统筹指导和协调作用,健全市县联动机制,协调推进解决综合运输规划建设中的重点、难点问题。领导小组要加强对县(市、区)分类指导。各级党委、政府要强化落实,制定实施细则,健全工作机制,纳入年度考核和重点督查。实行挂图作战、节点管控和清单管理,建立健全重大项目的问题清单、责任清单、进度清单以及问题销号机制。加强督导考评。重大事项及时向市委、市政府报告。

(二)强化要素保障。

建立市级重大交通项目储备库,抓住浙江省用地改革试点的机会,积极争取重大项目用地指标,按照“最多跑一次”改革要求及时审查审批,支持实施分段报批和先行用地报批。充分衔接台州市国土空间规划,布局方案与台州市空间发展保持一致,提高近期实施项目用地红线精度,处理好线位、重要节点空间预留与“三条控制线”的关系,实现交通基础设施在控制边界内的有序发展。调整合理划分市县财政事权与支出责任,加强市级对快速、干线路网统筹,强化县级对基础路网主体责任。支持国有交通企业做大做强,强化功能性考核。创新交通投融资模式,盘活存量资产,继续发掘民间资本优厚的优势,推进社会资本参与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人才保障,积极引进与高等院校的战略合作,加快培养高水平交通科技人才,打造工匠型劳动者大军,形成与建设高水平交通强市相适应的人才保障,深化推进交通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三)加强规划协调。

主动对接《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台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等,深化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与重大基础设施专项规划、国土空间规划衔接,加强通道资源管控,统筹地下空间利用。强化对“铁轨公水空管邮枢廊”的统筹,实现“规划一张图、建设一盘棋、管理一体化”。整合综合交通运输资源,协调综合交通运输运营,建立高效通行“一张网”。

《台州市综合交通运输发展“十四五”规划》.pdf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