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务公开  > 政府信息公开目录  > 市政府办公室  > 法定主动公开内容  > 规划信息  > 发展规划
索引号: 002668661/2021-95136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发布机构: 市政府办公室 成文日期: 2021-12-07
台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台州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十四五”规划的通知
信息来源: 台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发布时间: 2021-12-17 17: 11 浏览次数: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政府直属各单位:

《台州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十四五”规划》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实施。


台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1年12月7日

(此件公开发布)


台州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十四五”规划


根据《浙江省全球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十四五”规划》(浙政发〔2021〕20号)、《台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台政发〔2021〕14号)等文件精神,为更好推进“十四五”时期全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全力以赴建设全国先进制造业标杆城市,加快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制造之都”,特编制本规划。规划期限为2021—2025年,展望至2035年。

一、总体要求

(一)发展基础。“十三五”以来,台州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再创民营经济新辉煌”和“着力建设一批有影响的制造业主导产业和生产基地”指示精神,深入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全力以赴建设“制造之都”,加速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奋力开创台州制造新局面。到2020年底,综合实力赶超进位,工业增加值达到1900.5亿元、列全省第6位,规上工业增加值率列全省第3位、利润总额列全省第5位,多项指标排名较“十二五”末上升。创新能力提档升级,规上工业企业R&D经费支出占营业收入比重、R&D活动覆盖率、每百亿元营业收入有效发明专利数均超全省平均水平,制造业创新主体与平台大量增长,品牌标准影响力不断扩大。集群优势显著放大,汽车制造业跃居全市第一大支柱产业,新增汽车、装备制造(泵与电机)2个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冠军产品(细分市场占有率国内/外第一)数量增至299个。企业主体活力增强,规上工业企业中民营企业数量占比提升至96.4%,A股上市公司累计数居全国地级市第4位,新增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10家、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3家、省级隐形冠军企业20家,均居全省前列。两化融合蹄疾步稳,黄岩、临海、温岭、天台分别列入省智能制造试点示范区建设名单,新增3个国家智能制造专项、15家省级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14家省级工业互联网平台,基本实现台州中心城区和重点区域5G信号覆盖。绿色发展先锋先行,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降至全省最低,工业固体废物利用率持续领先全省,入围高星级小微企业园区数量列全省第3位。开放合作亮点纷呈,上市公司完成并购涉及金额较“十二五”末增长316.12%,规上工业出口交货值占销售产值比重持续保持全省领先,制造业在外资利用中发挥主战场作用。

(二)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及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忠实践行“八八战略”、奋力打造“重要窗口”,走深走实“三立三进三突围”新时代发展路径,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为主线,坚持创新引领、数字赋能、集群共生、低碳高效、开放协同、产业造富的基本原则,聚焦“456+X”先进产业集群,全面迈向工业4.0,一体推进制造业数字化、集群化、绿色化、服务化发展,促进“台州制造”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全力以赴建设全国先进制造业标杆城市,加快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制造之都”,更好发挥制造业在新时代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强市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先行市建设中的地位作用,为浙江建设全球先进制造业基地和共同富裕示范区贡献台州力量。

(三)发展目标。“十四五”时期,坚持“世界眼光、国际标准、高点定位、台州特色”,全力以赴建设全国先进制造业标杆城市,形成一批具有台州显示度的标志性成果,全面推动制造业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打造全国智能制造先行区、全国“专精特新”先行区、全国先进产业先行区、全国营商环境先行区,争创国家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试验区。到2025年,实现以下主要目标:

——质量效益实现新飞跃。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突破万亿大关,力争达到1.2万亿元,争创国家工业稳增长和转型升级成效明显市,制造业质量效益明显提升。

——创新驱动取得新进步。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策源能力显著增强,基本形成符合台州制造的创新平台体系、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创新投入强度、产出强度大幅提升。

——投入强度取得新突破。数字经济蓬勃发展,智能制造水平进入全国城市第一方阵,生产效率水平显著提升,争创全国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示范区。

——结构优化取得新成效。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比重持续增大,“456+X”先进产业集群体系基本建成,民营企业实力显著提升,“台州制造”区域品牌全面打响。

——绿色低碳达到新水平。制造业碳达峰工作取得重大进展,产业结构低碳调整,制造业用能效率和资源集约利用水平明显提升,基本形成高效、清洁、低碳、循环的绿色制造体系。

——开放发展实现新提升。在数字化改革牵引下形成开放高效的制造业治理体系,国家民营企业转型升级综合改革试点建设成效突出,成为全国民营制造业机制创新示范区和营商环境最优市,推动制造业海外布局能力和外资利用水平持续提升。

展望2035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在2025年的基础上,再翻一番,突破2万亿元,台州制造在全球的影响力和美誉度进一步提升,形成若干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先进产业集群,形成一批有国际影响力的龙头企业、隐形冠军企业,全面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制造之都”。

表1  台州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十四五”规划主要目标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单位)

2020年

2025年目标

属性

规模效益

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亿元)

5269

10000

(力争12000)

预期性

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

35

35

预期性

工业投资增速(%)

-7.8

年均10

预期性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率(%)

22.9

24

预期性

规模以上工业亩均增加值(万元/亩)

115.6

160

预期性

规模以上工业亩均税收(万元/亩)

20.7

32

预期性

创新驱动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经费支出占营业收入比重(%)

1.86*

2.7

预期性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每百亿元营业收入有效发明专利数(件)

111*

150

预期性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新产品产值率(%)

35

38

预期性

数字赋能

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

3.2

10

预期性

“两化”融合发展水平总指数

87.35

110以上

预期性

规模以上工业全员劳动生产率(万元/人)

18.3

30

预期性

结构优化

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

15.4

20

预期性

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

24.9

35

预期性

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

62.1

62.5

预期性

绿色低碳

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降幅(%)

完成省政府下达目标

约束性

单位工业增加值二氧化碳排放降幅(%)

完成省政府下达目标

约束性

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幅(%)

完成省政府下达目标

约束性

开放发展

营商环境便利度指数

74.94*

全省排名进入第一方阵

预期性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每百元营业收入中成本(元)

81.1

78

预期性

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占出口额比重(%)

7.9

8.0

预期性

注:1. 指标2025年目标值按当年价格计算;

2. *为2019年数值,均因2020年数据未出。

二、发展重点与空间布局

(一)全力打造4个有国际影响力的产业集群。

1.汽车。优化全市汽车产业链布局,强化整零协同,推动智能化、高端化、绿色化、品牌化发展。创新发展汽车电子,积极突破环境感知、智能决策、协同控制等核心关键技术,鼓励龙头企业牵头搭建智能网联汽车测试平台。加快突破动力电池、电驱、电控关键技术,开发设计新一代新能源汽车、区域新能源客车及物流车。优化升级传统燃油车型及其零部件,提升中高端车型开发能力。创新发展节能环保汽车发动机、自动变速器等核心部件及中高端新能源汽车关键零部件、智能网联汽车关键零部件。建设全国重要的汽车及零部件产业生产和出口基地,加快打造全球先进的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集群。

2.医药健康。以特色原料药为战略重点,强化上游关键医药中间体和下游制剂板块,加快发展CDMO,积极探索生物技术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发展,全面推进医药健康产业向更高价值链延伸。提升原料药生产技术、扩大产业规模,加快培育新品种,提前布局肿瘤、免疫、代谢类疾病等领域重磅专利药的原料药。发展优势原料药对应核心中间体,保障供应链稳定。围绕优势原料药开发制剂产品,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加快发展新型生物技术产品,发展核酸药物、细胞治疗、基因治疗等新一代生物疗法。扩大中药及相关大健康产品规模,依托道地药材发展精深加工产品,培育知名品牌。协同制药产业链,发展高性能医疗器械与新型制药装备细分领域特色产品,加强研发智能化诊断设备。重点开发创新药、原料药的CDMO市场,加快建立面向国际市场的高标准、全链条CDMO能力。建设国家医药先进制造示范基地、世界领先的特色原料药集聚区和生物医药创新制造高地,加快打造世界级高端医药制造中心。

3.智能缝制设备。加快推动缝制设备智能化、高端化、服务化升级。鼓励整机企业融合ICT技术研发服装加工智能化成套装备,积极发展具有较强光电感知能力的智能缝制设备。加快向缝前、缝后设备延伸,积极拓展中高端服装、工业/复合材料、编织等高端市场领域。探索新服务模式,积极向整体解决方案提供商转型。重点攻克旋梭、机针、伺服电机、缝制数控芯片等关键零部件技术,加快突破机器视觉、运动控制、故障预测等技术,鼓励零配件企业向核心零配件制造商转变,提升配套能力。加快形成产业链最为完善、高中端市场占比较大的产业格局,缝中设备产量争取达到全球50%以上,打造全球领先的智能缝制设备制造和服务基地。

4.高端模具。坚持高端化、精密化、智能化导向,开发应用新工艺新技术,提高模具制造标准化水平。继续做强注塑模具、冲压模具等优势品种,做优复合材料模具、铸锻冲压模具产品。发展声光学、航空航天、5G通信、医疗器械等新型高精密模具。创新开发具有传感、温控功能的冲压模具、压铸模具,以及具有温控功能、注塑参数及模内流动状态等智能控制手段的注塑模具。强化产业链建设,积极拓展上游关键材料和标准件开发,模具配件制造,以及下游汽车、家电、通信、机械等行业拓展应用。推动黄岩成为“中国模具之都”,加快打造国际领先的模具产业集聚区。

(二)做强做大5个国家级先进产业集群。

1.高端装备。推动装备制造业智能化、个性化、服务化发展。建设台州市智能机床装备产业园区,创建浙江省智能装备技术创新中心和国家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大力实施“1510”工程,重点发展高端数控机床、自动化智能化成套设备,形成面向制造需求快速形成最优解决方案的能力。加快突破断链断供技术,发展高质量功能部件,实现进口替代。加速多种不同材质、功能的刀具开发和迭代升级。大力发展工业机器人、智能检测装备、船舶和海工装备等关联产业。建成国家级机床工具生产贸易基地和具有行业影响力的“中国工量刃具名城”,加快打造国内知名的智能装备产业高地。

2.电子信息。发展新型显示模组和器件,加强高世代制程生产线建设和技术工艺开发,加强核心材料研发,拓展新兴技术领域应用。积极发展光电传感器及各类终端产品。推动激光器及产品在泵与电机、工量刃具等行业应用。结合数字新基建,发展高速率、高可靠光通信器件和核心技术。提升光伏组件光电转化效率,积极发展关键部品部件,发展智能光伏集成运维。以高端化、智能化为导向,拓展半导体照明应用领域,优化物联网等技术集成应用,探索发展LED芯片和外延片等高端关键电子元器件的生产、制备和封装。建成长三角光电产业发展高地,加快打造全球最大精密光电薄膜元器件制造基地和全球最大的镀膜基地。

3.泵与电机。引导泵与电机产品向系统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发展。加强水泵控制系统、水泵特种材料等关键共性技术攻关,发展特种泵、智能泵和智能供水系统,鼓励企业向系统解决方案提供商转型。加快提升空压机产品品质,发展高端空压机,积极研发风机配套轻型、微型电机等新产品及智能化产品。大力扶持真空泵发展。加快发展高效节能变频控制器、永磁同步电机以及各类特种电机。以温岭为核心,建成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国家级泵与电机先进制造业集群,加快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泵与电机研发生产基地。

4.航空航天。大力推进军民融合,打造无人机、卫星等标志性产品,延伸拓展上下游,完善产业链体系。重点发展军用和行业级无人机整机制造,加快建设无人机测试鉴定中心,积极发展通用航空服务业。积极发展商业卫星制造,拓展微小卫星领域。大力发展飞控系统等关键零部件生产制造,加强复合材料及核心工艺技术研发应用,鼓励企业积极争取进入波音、空客及国产大飞机的供应链体系。积极发展空管5G通信、星空飞行教育等航空产品及服务。以台州湾新区为核心,建成有较强竞争力的国家级大通航先进产业集群,加快打造全国航空航天特色制造基地。

5.智能家居。推动家居产品向智能化、品质化、时尚化、绿色化、个性化发展。积极发展智能马桶产品,引导企业加强电镀、工艺、品牌营销等环节对标提升。鼓励卫浴全品类企业实施产品间智能互联,建立“空间规划+产品+服务”的全卫定制服务体系,提升客户黏性。推广应用5G、物联网技术,提升工业设计水平,做好冷链、各类厨房及创意小家电产品的研发。建成长三角知名的智能家居产品基地,加快打造国内中高端智能家居创新设计和智能制造基地。

(三)提升发展6个国内有影响力的产业集群。

1.轨道交通。突出整套化发展导向,推动产业链横向扩展,打造一批冠军企业及产品,加快信息化替代。积极发展高档客运列车、快速重载货车等轨道交通装备。大力发展轮轴轴承、传动齿轮箱等关键零部件产品,加大新型橡胶减震产品及动车组连接器研发力度,加快发展铁道车辆用系列产品。积极发展轨道交通车内配套设备以及城铁、高铁站外围部件制造。建成国内有影响力的轨道交通高端零部件产业基地,加快打造国内具有重要影响力和竞争力的轨道交通产业基地。

2.时尚休闲。提升休闲用品外观设计、新材料应用水平和生产智能化水平,强化产业生态建设,重点发展户外休闲家具、庭院用品、遮阳伞蓬、冲锋衣、汽车用品等优势产品,打造国内外知名的户外休闲用品生产出口基地和线上线下汽车用品生产出口基地。强化创新设计、柔性生产和品牌建设,发展工艺摆件、民间工艺及绘画艺术品、创意圣诞礼品,打造国内外知名的工艺礼品生产出口基地。以高端家居服装、高端女装为切入点,注入时尚设计新元素,焕发台州绣衣新活力。突出入园集聚提升,强化工业设计,引导眼镜企业品牌化、高端化、时尚化发展,打造国内领先的眼镜产销中心。建设浙东南地区特色时尚之都,加快打造国内知名的时尚休闲产业制造基地、销售中心和品牌高地。

3.新型橡塑。推动橡塑产业向高性能、广应用、绿色化方向发展。大力建设以聚乳酸为重点的台州可降解新材料产业园,打造成亚洲乃至全球规模最大的聚乳酸产业基地之一。研发新型橡胶材料,重点突破高强力、高耐磨、高耐温、高耐蚀的高性能和高价值新产品,积极拓展轨道交通、汽车、航空航天、海工船舶等领域应用,加快行业智能化、循环化提升。鼓励研发新型日用塑材、高端医用塑材等新型塑材,提升产品设计和绿色环保水平,重点发展多功能高性能塑料新产品、轻量化工程塑料制品以及高档日用塑料制品。加快打造全国领先的绿色专精特新橡塑产品制造基地和全球聚乳酸产业基地。

4.水暖阀门。结合智能家居、绿色建筑发展趋势,推动水暖阀门产业“高端、智能、低碳、定制”升级。重点发展智能调压阀、智能阀岛等产品,积极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新产品,支持产品向高端舒适、节能环保的温控、采暖、智能家居系统产品延伸,打造柔性化生产线,积极抢占智能家居平台入口。支持铜棒加工、模具制作、配件、专用机械和包装等配套产业专业化、规模化发展,开展水暖阀门性能检测服务。建成长三角地区一流的高端阀门产业基地,加快打造全国最主要的水暖阀门产业制造基地。

5.新能源电动车。以高端化、个性化为导向,推动电动车整车及零部件发展,加快建设新能源电动车产业链。提高电动车产品质量、标准,发展便捷、环保、安全、符合国家标准的摩托车、电动摩托车及电动自行车,鼓励企业积极开发智能电动自行车以及骑式车、休闲沙滩车等特种摩托车。加快电池技术升级换代,实现轻量化生产,补齐轮胎和电机等产业链条缺口,推动整零协同创新发展。建成新能源电动车行业的“全国高地”,加快打造全球新能源电动车产业的研发高地、制造之都、采购中心。

6.绿色化工。积极争取政策支持,推动化工产业绿色化、创新化、高端化发展。积极推广应用微反应技术,加快废盐资源化处理技术,逐步淘汰废盐填埋技术,全力降低安全风险和环境影响。加快发展医药、农药、新能源电池及液晶所需的高附加值氟化工产品,突破一批关键化工新材料以及关键配套原材料的供应瓶颈,建设台州湾化工新材料产业园。大力发展石化下游新材料、可降解新材料,电子化学品、化妆品等新领域精细化工产品。积极发展高端专用化学品并拓展在航天、船舶和汽车等领域应用。建成全省知名的特色精细化工产业基地,加快打造全国领先的生态型和安全型绿色化工产业基地。

(四)积极培育一批“新星”产业群。面向未来、抢抓“风口”,紧盯数字经济、生命健康、战略新材料等领域科技前沿,孵化培育一批“新星”产业群,积极争创未来产业先导区。密切跟踪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新趋势,大力培育云智物联、高端机床、软件和集成电路等产业,超前布局发展人工智能、空天信息、量子科技等未来产业。把握生物药、免疫学兴起趋势,加大布局生物医药、免疫检测等领域,加快发展高性能医疗器械,强化数字技术与生命健康技术融合发展,打造全省生命健康创新高地。挖掘台州化工、光电等领域潜力,加快布局光电材料、可降解材料等产业,培育新材料产业增长极,加快建成区域新材料产业创新基地。

专栏1  百亿级“新星”产业群培育行动

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和产业链补短补缺领域,以龙头企业带动产业链围绕产业细分领域分工协作、链接互动、创新融通、共生发展,掌握一批达到世界领先水平的关键核心技术;凝聚一批领军型创业创新人才;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龙头企业和单项冠军企业。重点在光电、生物药、高端机床、海工装备、高端医疗器械、新一代半导体材料、可降解材料、海洋生物材料、智能电网及设备、工业软件、智能网联等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细分领域,培育形成一批具有技术领先和国际竞争力的百亿级“新星”产业群,全力推动新兴产业裂变增长。

(五)空间布局。坚持向海沿湾、集约集聚,结合布局现状、平台能级、区位条件、环境容量等因素,形成“双核引领、一带联动、多点协同”制造业空间布局。

1.双核引领:台州湾新区(台州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和台州湾经济技术开发区。发挥两大高能级战略平台对全市制造业发展的引领带动作用,打造核心制造平台、核心创新平台与核心开放平台。台州湾新区(台州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创成国家级高新区,重点发展航空航天、汽车制造、高端装备、新材料、医药健康、电子信息、现代服务业等产业,成为全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与创新的重点核心平台和全省开放合作高能级战略平台。台州湾经济技术开发区大力推进国家级经开区建设,加快创成综合保税区,重点发展医药化工、汽车制造、新材料、高端装备、港口现代物流业等产业,充分发挥港口对全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引擎”功能,大力发展海洋经济,打造浙江湾区经济发展示范区,成为台州湾临港制造业新高地。

2.一带联动:环湾区沿海产业带。强化台州湾新区、台州湾经济技术开发区、温岭东部新区、北部湾区、南部湾区等地主要园区平台联动作用,重点发展汽车、医药健康、机床装备、智能缝制设备、高端模具等先进制造业以及生产性服务业,突出产、城、湾、港融合发展,促进先进制造业沿湾联动、集聚提升,成为台州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主体区域。

3.多点协同:县(市、区)工业功能区块。突出县(市、区)各类省级园区及大平台、特色小镇、小微园区等产业平台功能,主要包括11个省级园区平台、6个万亩级产业平台、12个特色小镇以及一大批小微企业园区,结合各自特色优势,突出产业集约集聚,推进专业化发展,作为承载“456”先进产业集群发展、“新星”产业群培育孵化的重要平台,点亮璀璨的台州制造板块。

三、主要任务

(一)加强数字化改革引领,撬动台州智造新变革。

1. 全力建设“产业大脑”。全力推进化学原料药、数控机床、泵阀(泵业)、泵阀(水暖阀门)、模具(塑料)、缝制设备等省级产业大脑试点建设,推动市级特色应用与省级产业大脑综合集成。深化与工业和信息化部及全国行业协会合作,在行业标准、运行指数、产业生态、产学研融合方面发布一批既有全国影响力又有产业颗粒度的场景应用成果。提升“1812”工业互联网平台体系,创新发展普惠型工业互联网,深化“5G+工业互联网”,实现百亿以上产业集群服务全覆盖。加快企业内外网改造。打造小微企业“上云用数赋能中心”。鼓励企业开发应用高质量工业APP。到2025年,建成省级工业互联网平台50个以上,实现“456”先进产业集群“产业大脑”应用全覆盖,建成3个以上行业产业大脑。

2. 深度打造“未来工厂”。积极推广八大“新场景”,大力培育以“产业大脑”为支撑、“未来工厂”为引领、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为主体的新智造企业群体。引导制造业龙头骨干企业构建面向全球组织优质资源,具有大规模、分布式、多品种制造能力和承接巨量订单能力的“未来工厂”。以“单项冠军”“小巨人”“雄鹰企业”“隐形冠军”等为重点,培育一批数字技术水平领先、应用效果显著的“智能工厂”。以“专精特新”成长型中小企业为重点,发展一批具有较高生产效率和柔性制造能力的“数字化车间”。全面推进全市规上企业关键业务环节多个或单项智能化改造,建设一批“智能制造单元”。到2025年,力争培育“未来工厂”10家以上,建成省级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80家以上。

3. 培育壮大数字经济集群。实施数字经济五年倍增计划,深度融入全省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全面提升台州数字经济核心产业竞争力。加快建设新区e谷数字产业园、椒江台州湾数字经济产业园、温岭热刺激光产业园等产业园区,突出培育光电产业链,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产业集群。鼓励缝纫机、工业机器人、伺服电机等优势领域结合产品智能化需求,积极发展嵌入式物联模块与设备。聚焦专用领域,培育人工智能、区块链、虚拟现实、云计算、大数据等数字经济前沿产业,加快发展智能马桶、智能家电、智能可穿戴设备等智能产品。支持县(市、区)创建省级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

4. 超前部署数字新基建。超前布局建设5G基础设施、5G示范应用场景,推动新基建与新技术、新业态协同发展,争创5G试点城市。提速重点产业平台(园区)光纤网、下一代互联网(IPV6)、物联网设施部署建设。推进工业互联网平台、标识解析和安全防护设施建设,打造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城市。优化布局云数据中心,构建云边协同的数据中心算力网络,完善存算资源协同布局。加强关键信息基础设施、重要信息系统的等级保护,提升数据安全保障能力。

专栏2  产业大脑建设工程

全力推进化学原料药、数控机床、泵阀(泵业)、泵阀(水暖阀门)、模具(塑料)、缝制设备等六个省级产业大脑试点建设,梳理产业链节点,建立行业数据仓、行业中台、行业数据中枢节点,链接相关行业资源要素,按照产业大脑统一架构和标准,打造行业产业大脑,支撑全省行业企业和跨省域产业链企业的应用,推进产业上下游资源共享和业务协同,提升行业和企业内部数字化水平。力争到2025年,产业大脑生态体系基本建立,建成3个以上行业产业大脑,实现百亿以上产业集群产业大脑应用和工业互联网平台全覆盖,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关键业务环节数字化率达80%以上,理论体系和制度规范体系基本建立。

(二)增强创新策源能力,塑造先进制造新优势。

1. 增强企业自主创新、源头创新能力。深入实施“育苗造林”行动、新一轮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双倍增”行动,大范围培育科技型企业。梯次培育企业技术(研发)中心、工业设计中心等研发设计机构,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促进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聚焦工业4.0和“456”先进产业集群,支持龙头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和企业共同体,推动产业链上下游、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打造民企抱团创新新模式。到2025年,全市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新增1500家以上、科技型中小企业新增5000家以上,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覆盖率提升至30%以上,省级企业技术(研发)中心突破600家。

2. 超常规推进关键核心技术产业化。服务国家战略,鼓励企业参与国家科技计划、重大专项。落实尖峰、尖兵、领雁、领航四大计划,推动企业和科研院所承担重大科研攻关项目,加快取得一批填补空白、引领未来的重大成果。深入实施产业链协同创新工程,加快“卡脖子”技术攻关,全力组织企业实施一批标志性协同创新项目、急用先行项目。强化政府组织力,瞄准工业4.0等重点方向,实施“揭榜挂帅”“赛马制”定向攻关,探索关键技术产业化台州模式。

3. 高质量打造产业创新平台。主动融入浙江创新策源地和全球技术转移枢纽,服务三大科创高地建设,打造国际科学家创业基地。高水平建设浙江省智能装备技术创新中心,积极组建创新联合体,支持企业争创省实验室、省级重点实验室。筹建科技创新中心、重点产业技术联盟,积极推进校地共建产业研究院、成果转化中心,大力推动浙大台州研究院、南科大台州研究院、浙工大台州研究院等科技创新载体提质增能,争创国家级科技创新基地。支持县(市、区)分行业建设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推动黄岩模塑、温岭泵业、天台大车配等省级综合体提质发展。到2025年,建成省实验室1家,建成省级重点实验室10家,建成省级技术(产业、制造业)创新中心1—2家。

4. 加快建设产业人才高地。实施“人才新政2.0”版,面向重点产业集群,靶向招引国际一流顶尖人才(团队)。打造新型高能级人才科创平台,支持县(市、区)建设特色产业工程师协同创新中心、人才产业园。推动企业建设院士工作站、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支持企业和平台推广飞地用才、候鸟专家等柔性用才新模式,吸引海内外高层次创新人才。深入推进新时代台州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推进国家职业教育高地建设试点,实施新时代工匠培育工程、“金蓝领”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加快职业院校提档升级。支持建设“工业4.0”人才专业学院,争创中德、中意职业教育园区,培育一批智能制造跨界融合人才。开展主导行业经营管理人才轮训全覆盖行动。

5. 集成优化区域创新生态。走深走实科技新长征,高标准规划建设“一区一谷一带一圈”为核心的台州湾科创走廊,创成国家高新区,推动省级高新区全覆盖,以创新能级跃升促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完善“产学研用金、才政介美云”集成创新生态,建设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健全创新孵化链条,激发创业创新活力。加快推进上海(台州)国际创新中心、台州·深圳创新中心等科创飞地、人才飞地建设。加快建设科技成果转化市场体系和中试基地,搭建科技资源开放共享网络管理平台,打通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管理和服务全链条,加速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加快推进军民融合发展。

专栏3  产业创新生态建设工程

大力推动产业协同创新。重点围绕“456+X”先进产业集群和十大示范产业链,从产业联系和互利共赢出发,利用数字技术等手段,大力推动建设一批创新联合体、企业共同体、技术联盟、创新联盟等“抱团”创新载体,将分散化创新力量汇聚成产业链创新合力,实现产业创新能力大幅提升。

大力建设完善的创新链。整合市内市外资源和政产学研各方力量,加快培育支撑台州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完整、高效、可持续的创新链。大力推动产学研合作,推进校地共建技术研究中心和成果转移中心,发挥浙大台州研究院、清华长三角台州创新中心、南科大台州研究院、浙工大台州研究院等平台作用,聚焦数字经济、生命健康、新材料与智能装备等重点方向,突破一批关键共性技术和重大科技创新,促进科研成果转化落地。充分发挥“科创飞地”的跨区域协同创新功能,积极对接上海、杭州、深圳等城市创新资源。

(三)加快“链群式”升级,打造“两链”现代化新标杆。

1. 高标准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和产业链提升工程。聚焦“五基”领域,发挥模具、电子元器件等基础优势,组织企业实施一批工业强基示范项目。实施制造业首台套提升工程,促进数控机床等自主创新产品产业化应用。实施“链长制”集成推进,做优做强汽车、医药健康、智能缝制设备、高端模具、光电、泵与电机、智能家居、航空航天、机床装备、新能源电动车等10条自主可控、安全高效的示范产业链,强化供应链安全,攻克一批“卡脖子”关键技术,建立同准备份、降准备份机制,打造现代化产业链强市。发挥政府产业基金引领撬动作用,强化靶向招引,实施一批补链强链优链项目。到2025年,10条示范产业链年总产值突破6500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50%以上。

2. 全力实施产业集群培育升级行动。统筹推进“456”先进产业集群培育,构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现代化制造业体系。推进汽车、医药、泵与电机等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卓越提升。培育优质集群促进机构,创建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提升产业平台能级和专业化水平,争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园区。实施新兴产业培育行动,培育未来产业先导区。滚动推进传统制造业优化升级行动,一体培育“名品+名企+名产业+名产地”,树立一批传统制造业改造提升标杆县(市、区)。到2025年,创建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1—2个,创建省级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园区1家。

3. 实施工业投资高质量增长行动。重点聚焦上市公司及拟上市公司、本地优质企业、外地招引企业等,滚动实施“百项”重大制造业投资项目、“百项”智能化技术改造示范项目、“百项”重点“零增地”技术改造项目、“百项”新增供地项目开工竣工提速、“百项”重大产业项目招引等“五大百项”行动,全面扩大制造业有效投资,提升企业智能化改造、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助力制造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到2025年,力争年均工业性投资达到500亿元以上,累计达到3000亿元以上;技改投资年均增长10%以上。

4. 实施先进制造和现代服务深度融合行动。支持平台型企业、龙头骨干企业等发展专业化服务,探索服务型制造新模式,推动企业从提供产品向提供“产品+服务”转型。加快建设特色工业设计示范基地、重点设计研究院等公共服务平台,壮大工业设计产业。打造生产性服务业综合园区,集聚发展科技信息、总部经济、智慧物流、现代金融、商务会展等生产性服务业。深入实施服务业新业态培育推进专项行动,积极培育数字贸易、供应链管理服务、人力资源服务、节能环保服务、检验检测服务等新兴服务业,打造全省“数字贸易示范区”特色片区。

5. 实施绿色制造工程。加快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绿色新能源、节能环保等低碳排放、高附加值的新兴产业,扶持节能产业发展。支持三门、天台、仙居等山区县发展生态工业,积极争取低碳、(近)零碳试点。大力推进重点行业绿色化、清洁化升级改造,形成一批绿色产品、绿色工艺、绿色工厂、绿色园区,加快构建高效、清洁、低碳、循环的绿色制造体系。到2025年,力争创建绿色工厂200家以上。加快推进国家资源循环利用基地建设,打造国家“再制造产业示范基地”。加强水资源保护和集约利用,实施工业节水技术改造,加强数字化水资源配置,严格水资源论证。加强制造业安全生产管理,引导企业采用先进成熟、适用工艺及技术、装备,利用信息化手段提升安全生产管理能力和管理效率。严格执行铸造等行业产能置换办法。统筹制造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强化智慧化监管,有序推进制造业企业污染物排放在线监测系统建设。

专栏4  产业基础再造和产业链提升工程

聚焦重点领域,大力构建产业基础研究和技术开发体系、产业链可替代安全体系、产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坚体系、产业协同创新体系、产业基础服务体系、产业数字化基础设施体系、产业链组织体系、产业项目招引体系、产业数字赋能体系等“九个体系”,积极建立产业链服务推进机制、产业链问题协调机制、政策保障机制、产业链融资畅通机制等“四项机制”,全力打造汽车、高端模具、医药健康、智能家居、智能缝制设备、泵与电机、光电、航空航天、机床装备、新能源电动车等十大彰显台州智造实力的标志性产业链,积极在汽车、医药健康、智能装备、智能家居、现代纺织等全省十大标志性产业链中彰显“台州地位”。力争到2025年,汽车、医药健康产业链占全省产值比重分别达到20%和25%以上。

专栏5  加快推进制造业低碳转型

加快研究制定制造业碳达峰行动方案。以用能结构、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和生产方式转变为基本路径,推进低碳绿色转型。严格新上制造业项目碳排放强度准入标准,严格执行重点行业产能减量置换政策,限制高碳行业产能扩张。结合全市打造全国先进制造业标杆城市和“456+X”先进产业集群体系建设,大力培育高端机床、物联网缝制设备、无人机、生物技术药、生物材料等低碳高附加值的“新星”产业群,土地等资源要素重点向低碳型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优质企业倾斜。进一步加大政策支持力度,鼓励企业开展低碳能源替代,重点支持企业利用数字化转型赋能新一轮低碳化技术改造。依法依规和创新突破相结合,综合运用经济手段、行政手段和法律手段,推动高碳行业产能有序退出。鼓励和支持低成本化碳捕集、碳封存和二氧化碳资源化利用技术研究和应用示范。加快发展专业化社会化低碳服务机构。

专栏6  加强水资源保护和集约利用

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开展重点企业用水效率监测,促进取用耗排全过程智能化管控,创建一批节水型企业,选评水效领跑者、节水标杆企业,争创节水标杆园区。实施工业节水技术改造,推广智能马桶节水产品设备等节水技术和装备,推行水循环梯级利用,提升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制定节水强制性标准。利用数字化水资源配置等平台建设,提升工业用水效率。

加强水资源保护。推进化工、橡塑等重点行业、重污染企业专项治理,推进重点行业废水输送明管化。加强行业内推广节能减排、污染防治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鼓励产业集聚区、工业园区、经济开发区等循环用水、串联用水,促进企业实现污染物“零排放”。加快完善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及运行管理。

严格水资源论证。严格落实针对重大建设项目规划、高用水行业专项规划、各类集聚区、开发区、园区、工业功能区规划等的水资源论证,原则上不予批转未依法通过水资源论证的建设项目或规划。加快建立起建设项目及规划水资源论证的政策法规、行政管理、技术规范和队伍建设体系。

(四)推进“大中小”企业融通,激发企业梯队新活力。

1. 做大做强“链主”企业。持续推进“2211”企业培育计划,推动龙头企业加快打造具有生态主导力和核心竞争力的雄鹰企业和“链主”企业。实施企业上市100行动计划,完善上市公司培育机制,政企联动建设上市公司产业园,做大做强一批高市值上市企业。鼓励龙头企业围绕主业开展跨国合作,布局境外生产基地、研发机构,打造本土跨国强企。到2025年,力争实现百亿级“航母企业”25家、50亿级“旗舰企业”20 家、“瞪羚企业”100家,入选“中国民营企业制造业500强”10家;A股上市公司突破100家,市值500亿元上市公司数量翻倍。

2. 梯次培育制造业冠军企业。全力实施单项冠军企业梯次培育工程,引导企业深耕主业,打造“专精特新”,推动企业从科技型中小企业向“隐形冠军”“小巨人”、单项冠军、雄鹰企业不断成长和快速迈进,建设制造业单项冠军城市和全国“专精特新”先行区。实施小微企业成长计划,加快“上规升级提质”。实施小微工业园建设提升2.0行动,推进“园区大脑”建设,创建数字化、特色化、高星级小微企业工业园,厚植小微企业成长优质土壤。到2025年,新增“小升规”企业1500家,争创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30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00家,培育省级“隐形冠军”企业60家,实现500个产品国内外细分市场第一。

3. 多层次培育数字赋能企业。大力引进国内外知名数字经济龙头企业,推动设立区域数字赋能总部、创新中心,培育壮大数字经济标杆企业。推进台州制造数字赋能中心建设,发挥平台作用,汇聚一批高水平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加快培育工业互联网、工业大数据运营服务商,推动浙江智慧信息产业公司、市大数据公司做大做强。鼓励龙头企业实施平台化发展战略,孵化培育一批工业信息工程集成服务商。

4. 持续推进民企管理现代化。落实企业管理现代化对标提升五年行动,推动企业开展战略、组织、研发、生产、运营、品牌、人才等系统革新,实现管理规范化、精益化、数字化,创成浙江企业管理现代化对标提升试点市,争创国家民营企业转型升级综合改革试点。实施“薪火传承”计划,聚焦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加强新生代企业家培养,稳步推进民企代际传承。实施“名家培育工程”,选树宣传新时代突出贡献台商,培育一批“工业4.0时代名家”。加强企业社会责任建设,推进“平安企业”创建工作,强化国家安全意识。

专栏7  台州制造数字赋能中心建设工程

集聚西门子、华为、中控等高端优质资源,在流程、离散两大行业,建成全国一流的制造业数字赋能中心,尽快形成项目转化实施、流程控制优化、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等服务能力。充分发挥台州制造数字化转型赋能中心的平台作用,汇聚各类数字化工程总承包商、行业平台服务商、数字软件开发商等,为中小企业送技术、送市场、送服务、送资源。力争到2025年,面向“456”先进产业集群和十大示范产业链,台州制造数字化转型赋能中心完成智能制造免费诊断全覆盖、形成数字化转型解决方案全覆盖,服务企业超过3000家,形成一批优秀应用案例。

(五)推动品质化跃升,打响“台州制造”新品牌。

1. 全面提升质量水平。开展台州制造质量提升行动,全面推广数字化先进质量管理新方法,提高质量控制和产品全生命周期质量追溯能力,推动“台州制造”质量革命。持续开展质量对标提升行动,以电动车、童鞋、泵与电机、卫浴五金等消费品为重点,组织实施质量提升示范项目,提升“台州制造”产品档次。加快建设一批国家质检中心、省级质检中心和质量基础设施“一站式”服务平台,优化检验检测、认证认可等基础服务体系。

2. 加快推进品牌建设。支持企业争创政府质量奖、“品字标”品牌,支持企业注册国际商标、收购国际品牌,壮大“台州制造”品牌群。支持“456”先进产业集群行业协会、龙头企业推进集群品牌建设,形成一批具有全国知名度的集群品牌,加快创建全国质量品牌提升示范区。加强“浙江制造精品”宣传推广和政策支持,推动台州制造(精品)产品通过政采云台州“精品馆”走向采购市场。壮大品牌培育和运营专业服务机构队伍,完善品牌服务体系。到2025年,全市累计新增“品字标”企业200家以上,建成功能全、服务优、全链条、全覆盖的品牌指导服务站50家。

3. 全力提速创标贯标。推进标准创新和“对标达标”专项行动,构建“创新成果专利化—专利标准化—标准产业化”孵化链条,成为国际国内标准制定高地。组建产业技术标准创新联盟,加强台州制造标准话语权。支持企业主导或参与工业基础、工业互联网等领域关键技术标准制修订,推动标准化与科技创新、产业升级协同发展。推进工业4.0相关标准推广,支持企业开展两化融合、智能制造贯标,开展企业工业互联网标准符合度评测。到2025年,组建产业技术标准创新联盟13个,支持企业主导或参与制修订国际、国家、行业和“浙江制造”标准1800项以上。

4. 深化“台州制造”拓市场。牢牢把握扩大内需战略基点,畅通“台州制造”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打造产业链供应链区域性节点城市。多渠道搭建内销平台,促进企业统筹用好国内国际两个市场,降低出口产品内销成本。落实内外销产品“同线同标同质”工程,推进“品质产品·行销天下”活动。发布境内外重点展会目录,建设台州云展贸平台,高标准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专业会展。通过抱团参展、线上引流、供采对接,线上线下并举打响“好产品台州造、好商品台州找”。支持制造业企业发展直播电商、线上线下融合营销等新模式,推动制造业企业与垂直电商平台深度合作,拓展网络营销新空间。

(六)扩大国内外开放合作,构建产业发展新格局。

1. 深入推进全球精准合作。实施产业链全球精准合作计划,积极融入数字“一带一路”和eWTP建设。加快建设浙江中德(欧)产业园,深化与德国在工业4.0、智能制造、高端装备等领域合作。支持县(市、区)高标准建设国别产业园、国际合作产业园。加快建设中国(浙江)自贸试验区台州联动创新区,争取浙江自贸区向台州扩区,加快创成台州综合保税区,积极推进一批重大先进制造业外资项目落地。围绕工业4.0、汽车、航空航天、智能装备、新材料等重点领域,强化目录引导,推动县(市、区)、重点产业平台谋划招引一批重大合作项目,打造全球精准合作先行市。

2. 全面推进长三角产业协作。突出全域接轨大上海、全面融入长三角,聚焦工业4.0、生物医药、新能源汽车及关键零部件等优势互补领域,增强产业协作、畅通产业循环,深度融入长三角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积极承接上海金融、人才等资源溢出,建设一批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深度融合示范区,谋划建设台州上海产业合作园。积极招引杭州新一代信息技术领域龙头企业的产业链延伸项目落地,共建数字经济产业研究院、互联网研究中心等平台。深度参与建设甬台温临港产业带,联合宁波共创国家级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试验区,谋划建设台甬合作产业园。积极创建海峡两岸(玉环)经贸合作区。深化省级军民融合产业基地建设。

3. 推动企业高水平“走出去”。筹建“境外投资服务联盟”,推动有实力的本土企业“走出去”建立生产基地、研发机构。积极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打造境外经贸合作区,支持制造业企业开展国际产能、市场合作,建立健全“先进技术+台州制造+全球市场”走出去模式。加快建设浙江(台州)境外产业合作园,探索建立合作回归基金。积极推进“科技创新大使+国际技术转移中心”模式,支持企业对接国际高端创新资源、海外高层次创新人才,布局全球创新网络。支持企业加快品牌、商标、专利海外布局。高水平推进国家级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建设。加强与国际贸易“单一窗口”无缝对接,建设全球数字贸易中心台州节点。

四、保障措施

(一)健全完善工作机制。强化党委、政府主要领导抓制造业工作机制,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领导小组加强系统谋划、统筹推进。强化专班运作机制,聚焦工业4.0等关键专项、急难任务,组建工作专班,实施攻坚突破。强化考核评价机制,开展定期通报考核,落实清单制,挂图作战、对账销号。强化项目招引机制,围绕“建链、延链、补链”开展产业链精准招商。

(二)强化财税金融支持。强化各级财政资源统筹,集中财力支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更好发挥产业基金作用,引导更多社会资本投资“台州制造”。落实融资畅通工程,支持银行机构增加制造业中长期贷款、技改贷款,为先进制造企业提供优惠利率贷款。推动国家级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改革创新由“试验区”向“示范区”迈进。健全融资风险补偿与风险分摊机制。

(三)优化要素资源供给。建立健全统一开放的要素市场,推进土地、能源、环境容量、数据等要素市场化改革。建立工业用地“只增不减”机制,完善“标准地”制度。完善能源“双控”制度,优先保障单位能耗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制造业重大项目。建立以排污许可证为核心的环境监管制度,完善企业治污正向激励机制,优先保障重大先进制造业项目建设所需指标。探索工业4.0数据资源公平交易、有偿使用机制,规范数据资源开发利用。

(四)突出人才政策支撑。推动“500精英计划”提档升级,深化网络引才、以赛引才、以会引才等新方式。鼓励引才基金发展,支持银行等金融机构深化“人才贷”“人才投”“人才保”等业务。构建“线下+线上”人才服务综合体,深化人才创新创业全周期“一件事”改革。创新高层次人才“绿色通道”,建立和完善高层次人才住房、医疗、家属安置、子女入学等方面政策体系。

(五)打造最优营商环境。全面落实《台州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的决定》,争创国家营商环境创新试点城市。建立降成本动态跟踪制度和评估督导机制。统筹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商事制度改革和政务数字化改革,全面实行市场主体“一件事”集成办理和线上线下协同办理。深化国家民间投资综合改革试点。落实《浙江省民营企业发展促进条例》,健全政企协商、局企沟通、银企对接、科企“联姻”、企业互助机制。

(六)营造实干争先氛围。深入开展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一优两强”竞赛活动,开展招商指数、创新指数晾晒比拼,积极参与省级“揭榜挂帅”试点示范,积极争取省政府督查激励,营造真抓实干、创先争优氛围。围绕“工业4.0”、先进产业集群、冠军企业等重点,分类选树一批最佳实践、先进典型,加强宣传推广。加强协会、商会等行业中间组织建设,构建行业健康生态。

台政办发(2021)51号台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台州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十四五”规划的通知.docx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