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务公开  > 政府信息公开目录  > 市政府办公室  > 法定主动公开内容  > 政策文件及解读  > 其他文件  > 市府办文件
索引号: 002668661/2019-79671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发布机构: 台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成文日期: 2019-12-06
台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台州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2020—2025年)的通知
信息来源: 台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发布时间: 2019- 12- 09 12: 56 浏览次数:

县(市、区)人民政府,市政府直属各单位:

《台州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2020—2025年)》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台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19年12月4日

(此件公开发布)

台州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

(2020—2025 年)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制造业高 质量发展为主线,以打造全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样板地为目标, 实施五大工程,将台州打造成全国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示范区、 传统产业优化升级示范区、民营制造业机制创新示范区,为全国 全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台州方案”。

(二)战略定位。

聚焦“两化提升”,打造全国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示范区。  以实现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为目标,立足台州产业集 群优势, 着力强链补链优链, 打造具有战略性和全局性的产业链, 进一步加快七大千亿产业集群建设,打造 1 个以上世界级先进制 造业集群、 7  个左右国家级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培育一批 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领军企业,将台州打造成全国先进制造业 集群集约发展示范区。

聚焦“三大变革”,打造全国传统产业优化升级示范区。以 实现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为目标,以供给侧结构性改 革为主线,以“亩均论英雄”为导向,以提质增效为中心,打造 一批“隐形冠军”“单打冠军”企业和产品, 实现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全覆盖,将台州打造成全国传统产业优化升级示范区。

聚焦“两个健康”,打造全国民营制造业机制创新示范区。  以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和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健康成长为目 标,充分发挥台州作为中国民营经济发祥地、股份合作经济发源 地、市场经济先发地的体制机制优势,大力弘扬企业家精神和工 匠精神, 加快推进企业股改上市和管理制度创新, 建立股权清晰、 架构合理、管理精细的现代企业制度,深入推进小微企业金融服 务改革创新和民间投资创新两大国家级试验区建设,不断完善法 治化、国际化、便利化的营商环境,将台州打造成全国民营制造 业机制创新示范区。

(三)主要目标。

力争到 2025  年,全市形成促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政策支 持体系和制度环境,制造业规模质量、结构质量、效益质量、创 新质量、平台质量基本达到全国全省先进水平。

规模质量显著增强。到 2025  年,制造业规模进一步壮大, 力争实现“万亿工业、千亿产业、百亿企业”目标,即规上工业 总产值达到 1 万亿元,培育千亿级产业集群 7 个、百亿产值企业 20  家,培育中国民营企业制造业 500 强企业 10 家以上。

结构质量显著优化。到 2025  年,规上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 加值达到 120 亿元以上; “两化”融合发展指数、信息化发展指数 分别达到 95 以上、 120 以上; 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增 加值占比分别达到 30%以上和 60%以上; 国内外细分市场占有率第一的产品达到 300 个以上;国家级、市级专精特新“小巨人” 企业分别达到 20 家以上、 250 家以上; 省级“隐形冠军”企业达  到 30 家以上;上市及重点拟上市企业总数达到 100 家以上; “瞪  羚企业”总数达到 500 家以上。

效益质量显著改善。 到 2025 年, 规上工业增加值率达到 25% 左右;规上工业企业全员劳动生产率达到 30 万元/人以上;规上 工业亩均税收达到 40 万元/亩以上,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持续降 低。

创新质量显著提升。到 2025  年,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投入占 主营业务收入比重提升到 3.2%左右;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达到 30 家以上; 实现规上企业和小微企业工业园入园企业基础规范管 理全覆盖、 产值 1  亿元以上企业精细化管理全覆盖、 产值 2  亿元 以上企业数字化改造全覆盖。

平台质量显著进步。到 2025  年,重点产业平台能级进一步 提升,成功创建国家高新区并持续深入建设;打造升级版小微企 业工业园, 总数达到 100 个以上; 省级以上众创空间达到 40 个以 上, 科创服务平台数量达到 25 家左右, 省级以上检验平台数量达 到 20 家左右。

二、主要任务

重点实施五大工程,着力构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五大体系:

(一)大力实施基础再造工程, 构建高能级产业生态体系。 打好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攻坚战。一是推动主导产业集群发展。持续加大七大千亿产业培育力度,全面落实“七   大千亿产业”培育方案, 积极引导汽车产业加快发展新能源汽车、  智能网联汽车,做大做强汽车关键零部件;医药产业按照“做大   成品药、做强原料药、做优中间体、突破创新药”的思路加快转   型发展;泵与电机产业加快发展工业泵;模具与塑料产业加快高   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 缝制设备产业协同发展工业缝纫机、  关键零部件、智能缝制单元和智能缝制生产线;智能马桶产业做   精品质、创优品牌;航空航天产业做强做大无人机、通航飞机及   配套体系等,精准提升产业发展层次,加快强链补链优链,对于   产业链核心环节要在环保、能耗等方面予以一定容忍度,推动产   业、企业、技术、人才和品牌集聚协同融合发展。在“七大千亿   产业”培育基础上,聚焦世界级产业集群、国家级产业集群和长   三角区域级产业集群进行分层次谋划推进,打造 1—2 个世界级产   业集群,若干个国家级产业集群和长三角区域有影响力的产业集   群。二是推动传统产业改造提升。滚动推进传统制造业优化升级   三年行动计划,不断完善产业结构。深化“亩均论英雄”改革,   全面推进工业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特色小镇、小微企业园等领   域的“亩均效益”综合评价工作, 分领域分行业实施“亩均效益” 领跑者行动, 深入推进低效企业改造提升“135”专项行动。三是   推动新兴产业培育壮大。围绕高端智能装备、电子信息、新材料、  绿色生物、云智物联、新能源等新兴产业,积极谋划布局数字经   济产业园、激光产业园等一批有重大战略意义和产业创新意义的“大好高”项目落地。四是推动产业生态融合发展。坚持先进制 造业与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鼓励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综合性园区, 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实现产业跨界发 展,助推我市制造业向产业链、 价值链高端攀升。大力推进绿色 融合,大力发展新兴绿色技术和产品。大力推进军民融合。

(二)大力实施扶优扶强工程, 构建高协同企业成长体系。  一是做大一批顶天立地的龙头企业。深化“2211”企业培育工程, 继续培育一批“航母企业”“旗舰企业”“瞪羚企业”和上市企业。 支持企业完善国际化布局,加快形成一批资源配置能力强、国际 市场占有率高、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争取更多制造业企业进 入全国、全省制造业百强企业名单。二是做优一批生龙活虎的上 市公司和高新技术企业。深入推进企业股改上市,支持制造业企 业围绕产业链开展并购重组。加大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力度,积极 推动高成长科技型企业登陆资本市场。三是做强一批专精特新的 中小企业。充分发挥台州民营经济体制机制优势,积极引导中小 企业专精特新发展。面向创新型、科技型、成长型的优质中小微 企业,全面推进专精特新“小巨人”“隐形冠军”“单打冠军”企 业培育专项行动。滚动实施小微企业三年成长计划,加快上规升 级和小微企业质效提升,引导中小微企业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四是做成一批放眼全球的国际化企业。坚持跳出台州发展台州,  支持优质企业到境外投资经营, 不断拓宽发展空间,支持企业围 绕产业链上下游开展技术、业务、品牌和渠道等重点要素的兼并重组,深度融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供应链布局。五是   做响一批驰名中外的品牌企业。 鼓励支持企业积极开展“品字标” 浙江制造品牌认证,进一步加大 “品字标”培育和宣传力度。支   持制造业产业集群的行业协会商会、龙头骨干企业推进集群品牌   建设,形成一批具有全国知名度的集群品牌。支持企业注册国际   商标、收购国际品牌,加强品牌整合。鼓励企业积极参与制定国   际标准、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掌握行业标准话语权。

(三)大力实施数字赋能工程, 构建高效能智能制造体系。 一是加快产业数字化转型。聚焦七大千亿产业和 33 个百亿支柱产 业,分行业推进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赋能,每年实施 150 项以上 数字化技术改造项目。 加大对数字化转型财政补助力度, 加快“工 业大脑”应用,不断优化生产方案、降低成本投入、提升产品合 格率。推进深度上云应用,落实企业上云联合激励机制。积极建 设数字经济产业园,支持和引进数字化转型服务机构建设,建立 区域性数字化智能化技术改造公共服务平台,支持有条件的县 (市、区)打造制造业信息工程服务商集聚区。二是加速推进数 字产业化。进一步深挖全市数字经济资源禀赋,加快推动电子材 料、电子信息机电产品、电子元器件、光伏电池、电光源等五大 特色行业发展,努力打造全省数字经济新增长极。推进智能装备 产品研发制造, 推动物联网、 PLC 工业控制、移动互联网、无线 通信等技术在产品全生命周期中的集成应用,重点开发工业机器 人、服务机器人等智能装备,积极开发医疗电子、智能家电、可穿戴设备、智能马桶等智能产品。三是深入推进数字基础设施建 设。大力推进光纤入户和三网融合,实现信息网络宽带升级。加 快全市“云网端”数字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推进区域级、行业级 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构建基于海量工业大数据分析的平台体系。 积极编制全市新型基础设施中长期投资规划,阶段推进 5G  网络 建设、 5G 场景应用示范以及 IPv6 规模部署和应用等。加快台州 市数字经济展示中心建设。

(四)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工程, 构建“高精尖”创新发展体 系。一是加快构建科技创新体系。深入实施“科技新长征”,加 快建设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金、才政介美 云”十联动的制造业创新体系。 全力创成国家级高新区,积极融 入浙东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 联合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组建 技术转移中心,加快创新成果转化和落地应用。加大科技孵化器 建设力度,创新科技“飞地”模式,在上海、杭州等地建立“飞 地创新中心”。二是激发企业自主创新活力。充分发挥企业自主 创新主体作用,构建大中小企业科技创新生态链,加快科技成果 转化模式创新。鼓励年产值 10  亿元以上大型企业建设企业研究 院,年产值 1 亿元以上龙头骨干企业建设企业研发中心,年产值 1  亿元以下的规上企业、省级科技型中小企业建立研发机构。健 全企业研发经费信用管理系统, 加大研发投入补贴力度,制定出 台提高 R&D  占比的激励政策,落实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激励企 业创新的普惠政策。三是推动企业管理创新。推行打造 100  家管理创新标杆示范企业、 100  个管理创新示范案例、 100  名企业 经营管理领军人才等“三个 100”,实现规模以上企业和小微企 业工业园入园企业基础规范管理全覆盖、产值 1  亿元以上企业 精细化管理全覆盖、产值 2  亿元以上企业数字化改造全覆盖等 “三个全覆盖”。四是加速“卡脖子”技术攻关。围绕台州制造 业发展重点领域,紧扣新兴产业培育发展和传统产业改造提升的 技术需求,梳理确定一批七大千亿产业、龙头企业和“隐形冠 军”企业急需攻克的核心技术项目清单,联合科研院所攻克一批 关键核心技术,特别是突破我市产业共性关键技术瓶颈。

(五)大力实施平台提能工程, 构建高水平空间布局体系。  一是打造高能级开放格局。积极落实《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 展规划纲要》,加快创建国家级台州湾经济技术开发区、 台州综合 保税区、海峡两岸(玉环)经贸合作区等对外开放平台,推进建 设中德等国别产业园、台州境外并购国际产业合作园,探索建设 大陈岛自由贸易港、浙江自贸区台州联动创新区,打造高质量利 用外资高地和技术并购回归合作高地;先行先试开展湾区经济试 验区建设。二是加快产业平台建设。聚焦“三湾六大板块”、六大 万亩级产业平台,扎实推进台州湾集聚区东部组团、头门港、温 岭东部新区、北部湾区、南部湾区、天台苍山产业园等平台建设。 推动制造业特色小镇建设,积极创建省级特色小镇。三是加快推 进升级版小微企业工业园建设。 提升小微企业工业园标准化管理 水平,健全入园评价选择机制和有机更新的退出机制,加快“园区大脑”系统开发和推广应用, 创建一批示范性数字化小微企业 园、特色示范园区、星级小微企业园。

三、保障措施

(一)完善政策供给机制。 加强组织领导,健全重大工作领 导体制机制,建立效果评估和督促检查机制,定期开展阶段性检 查和效果评估。制定“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综合性政策,并适时 出台产业扶持、企业培育、创业创新、工业投入等系列政策,构 建“1+X”政策体系。加大对制造业的财政政策支持力度,确保 每年市本级制造业转型专项资金不少于 1 亿元,并按照制造业地 方贡献比例逐年调整提高。完善招引机制,聚焦千亿产业集群和 战略性新兴产业, 坚持全市招商“一盘棋”, 确保重大项目落地见 效。

(二)高效配置资源要素。 深化“亩均论英雄”改革,优化 制造业企业要素配置,落实土地、用能、排污权等要素分配与区 域“亩均效益”绩效挂钩的激励约束机制。优化人才引育,构建 以市场为主导的精准引才机制, 精准培养本地制造业技术人才。 强化用地保障, 存量工业用地“只增不减”, 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 标优先用于保障小微工业园区等工业项目用地,探索“飞地”模 式和工业用地弹性年期出让方式,优化土地资源配置。优化金融 服务,加强信贷保障,进一步发挥各类产业基金作用。

(三)营造亲商扶商氛围。 纵深推进“最多跑一次”改革,  深入推进营商环境便利化“10+N”行动, 健全涉企收费清单制度,进一步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加快完善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 的营商环境,健全审批、商事登记、事中事后监管等制度,依法 保护企业家人身和财产安全。大力践行“五心”“妈妈式”服务, 完善“1556”长效服务工作体系, 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

台政办发〔2019〕58号关于印发台州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20202025年的通知.pdf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